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不大明白,我们老是沾沾自喜于自己优良的读书历史传统,却对始终不爱买书的这个历史传统只字不提。读研究生时的一位学长,三年下来,一本书也未曾买过,毕业时还把从家中带来的十几本书拎到校园的跳蚤市场廉价处理了个干净。我给他算过一笔账,光一个月的烟钱至少就够他买十本书的。看来,  相似文献   

2.
买书琐话     
买书琐话路景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读书习惯。厕身文人之列的我,却很少去图书馆,也不愿借别人的书来读,只喜欢一人独处书斋,静静地翻读自己家中的藏书,这也便养成了我爱跑书店,逛书摊的兴趣和习惯。买书,从买与卖的商业角度看,似与购买其它商品无异。但书作为一种文...  相似文献   

3.
多年来,我就有以读书为乐事的癖好。有些好书看了还想看,因此,我很少到图书馆去借书,宁可忍痛割爱,从口袋里摸出钱买书看。时间一晃十余年过去了,我房内也就多了两架书。大约多看了几本书,又有写作兴趣,在目前书价上涨较大的情况下,不大可能像以前那样多买书了。但书还是要读的,书还是要买的。过去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黄金屋”对我来说是高不可攀,但是否“书中自有泥垟房”呢?  相似文献   

4.
编者札记     
西晋的著名学者,也是医学家的皇甫谧非常喜欢读书,据说得了半身不遂还"手不辍卷"。这种爱读书的精神,正是我们杂志鼓吹的。有趣的是,这个人竟然把一个地方的书给读完了,一急之下,就向皇帝司马炎借书读。这种勇气自然可嘉,而能够把一个地方的书全部读完,这种事情却只能发生在古代。在今天,我们面对的图书数量之大,一万个皇甫谧这一辈子也读不完了。  相似文献   

5.
借书租书买书读书写书李彬我上小学时,正是五十年代初期。当时的书少且紧缺。我常用弹旦子赢来的破璃球去换书看。那时的书,大部分是线装的。《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大五义》、《小五义》、《续小五义》、《江南酒侠传》等等,差不多都是靠了“换”...  相似文献   

6.
轻视私塾     
《出版参考》2005,(1):30-30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相似文献   

7.
阎燕子 《图书馆杂志》2007,26(10):93-94
"旧图书馆采文库式,取书的手续非常麻烦.阅书的人不能亲自拿来.只能在目录里查出书名填在单子上叫管理员拿来.若是拿来的不合用,又要按以前的手续去换."这段话让我不禁想起在陕西家乡读初中时借书的一段经历.  相似文献   

8.
借书     
王冲 《档案管理》1999,118(3):48
书非借不能读,是古人从读书实践中悟出的经验,极有道理.说的是借书不太容易又怕别人催还所以能废寝忘食地去看.而如今这个经验就要大打折扣了.出租图书的书社、书屋到处都是,图书馆里的图书琳琅满目,应有尽有.花钱少,看书多.借书一点也不难,加上有足额的压金,没人去催还.自然比当年幸运的黄生还要幸运千倍.可这是租书已不是随园主人所说的"借书"了.  相似文献   

9.
向同行推荐一种我设计的代书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当今,无论是在公共图书馆还是在高校图书馆都普遍以借书证、借书记录卡、代书卡作为借书和还书方法的根据。这种根据,从始至今,历史悠久,作用重要。但尽管如此,笔者经考察,发现它存在以下弊端: 借书手续烦琐费时费力。在图书馆里,读者借书时,不仅要填写借书证,而且还要填写借书记录卡和代书卡。卡片太多,手续烦琐。就借书记录卡而言:由于卡上没有设固定性的书名,所以读者每次借一两本书,都需要把其书名一一地抄写在自己的借书记录卡上。尤其是在更换新卡时,必须把旧卡上未还的书重新抄写到新卡上。同时由于读者之间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去年由大庆市图书馆学会和文学学会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我爱这本书”的征文活动,在来稿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采油二厂图书馆送来的稿件,他们的书评文章既多又好,这不能不叫我们感到惊奇。元月上旬,我专程走访了该图书馆。“图书馆的工作不仅是为读者借书还书的单纯服务性劳动,它还肩负着指导读者读什么书、怎么读书等深层次的任务。”这是馆长郭艳霞同志知道我的来意后对我说的活,是呵,这里的活动抓得不错,去年曾进行读者调查156人次,印行推荐新书目录17期,召开读者座谈会两次,开展书评活动  相似文献   

11.
过去我馆读者借书不按规定时间还书的比较多,每年至少有二、三百人。以后虽经过多次催收,但总有一部分读者长期不还书。这样年复一年,日积月累就更多。仅以74年至77年为例,就有475人长期不还书。这个问题成了图书馆工作的“老大难”。特别是一些群众喜爱看的书,往往借出后几个月甚至大半年不还,在亲朋熟人中反复传阅,以后还到图书馆时成了一本破旧图书,广大读者想看看不到,而图书馆在这本书借阅登记卡上还只是流通一人次。  相似文献   

12.
漫步书海     
小时候,我听家父说,《四库全书》总纂纪昀先生曾书一联:“汗青头白休相笑,曾读人间未见书。”这道出了读尽天下图书后的豪气,令人钦羡不已。于是我从小就喜欢到废纸摊头翻捡廉价旧书,以期遇到纪昀先生未见之书。小时花父母的钱不心疼,现在自己谋生,买书就颇费踌躇了。我家里本来也是有几本书的,那时我尚小,父亲惜书如命,只在我大考后作为一种优待,一种赏赐,允许我洗了手,从书橱里拿出一册《西游记》或《三国演义》,生吞活剥地读。从那时起,就已吊起了我读书的兴趣;然而等不得我真正能读懂它,那些书就在浩劫之年被抄走了。  相似文献   

13.
轻视私塾     
《出版参考》2005,(2):30
我从不用心念书,但我从不在应当背诵时节无法对付,许多书总是临时来读十遍八遍,背诵时节却居然琅琅上口,一字不遗,也似乎就由于这份小小聪明,学校把我同一般同学一样待遇,更使我轻视学校.家中不了解我为什么不想上进,不好好地利用自己聪明用功,我不了解家中为什么只要我读书,不让我玩.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记者还读不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选择书籍的想法和方式有何变化?随经济体制改革而来的汹涌的商潮,市场的喧闹,是否搅乱了记者书桌上的宁静?我们试图从几位中青年记者对以下问题的回复中寻找答案。 1、你最近在读什么书? 2、你选择所读书籍的标准是什么? 3、请你对最近所读书籍作一简要评述。 4、你是买书还是借书读? 5、你是否逛书摊儿、报摊儿? 6、你一般一个月进几次图书馆、阅览室? 7、当记者以来你读书偏重哪一类?为什么? 8、对你干好记者工作影响较大的书有哪些? 9、你订哪几种报刊?常读哪几种报刊? 10、请你对记者读书,如读什么书、怎样读等提几点建议与看法。  相似文献   

15.
书伴军旅路     
生活中,当有人问我爱好什么时,我会毫不含糊的回答:“我爱读书”。是的,我爱读书。听家人说,在我过人生第一个生日时,面对桌上琳琅满目的小东西,我看也不看,却毫不犹豫地向一本书爬了过去。二十多年来,不论时光如何变化,地点如何变迁,我始终没有离开过书。几年的军旅生活,书也成了我最亲密的战友。读书,使我重新认识了自我。初涉军营,我被分配到干休所当了一名公务员,整天和拖把、扫帚打交道,甚至有时还得在医院陪床,端屎倒尿,这使我因高考失败而冷落的心,犹如一下子又跌入冰窖里。这时,首长们给我送来了一部“绿色丛书…  相似文献   

16.
止庵 《中国编辑》2004,(4):28-29
一本书畅销,本身并不是普通读者读或不读这本书的理由。对读者来说,读书纯属一己之事,自有取舍标准;即便与别人所读相同,也是经过一番考量的。读书不是凑热闹,所以无所谓“畅”,只要“销”就行了。  相似文献   

17.
鲁迅一生酷爱读书,手不释卷。他在很多文章,书信中谈过自己的读书经验,还专门写了《读书杂谈》、《读几本书》、《随便翻翻》等文章介绍自己的读书方法。 背书法 鲁迅的背书方法与众不同,他制作了一张小巧精美的书签,上面写有“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10个工整的小楷字,把书签夹在书里,每读—遍就盖住书签上的—个字。读了几遍后,他就理解默诵一会儿,以加强记忆,等他把书签上的10个小楷字盖完,也就把—篇文章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18.
王蒙 《图书馆杂志》2005,24(10):81-88
我今天讲的内容是关于读书的事情,读书并不能算是我的长项。因为,和一些学界的大师们相比,我读书的数量既少,记忆的也有限。比如,我们知道有些大师的佳话,他可以指着图书馆的一个书架子说:“这个架子上的书,我已经全部读过了,甚至于我已经全部背下来了。”于是,就有人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翻开至第232页,他果真能把此页上的内容给背出来。当然,这种人也不多,但确实是有。还有的人精通好几国语言,在国际会议上别人谈论到某书,  相似文献   

19.
阅读的进程     
前言我们天天在接触阅读,阅读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对阅读又了解多少呢?知之甚少。我本人是一个阅读爱好者,读书之余,也常常想,怎样才能够算作一本书读完了、读好了?过去,只要对一本书通读了,就认为是读完了。近些年,书读得多了,对读书的感觉和想法也就随着多了。读完了一本书,常常似有未尽之意,不了之情,又再读之。这一读不要紧,发现第一次读时,有许多重要之处没有在意,还有一些地方毫无印象,更有一  相似文献   

20.
雪岗 《中国编辑》2013,(1):83-86
从少不更事的孩提时代到现在离开正式工作岗位,已有近六十年的时间;从正式参加编辑出版工作到如今,也已三十多年。这些时光中,我在生活中接触最多的"物",就是书了。几十年看书,读书,租书,借书,找书,买书,藏书,编书,写书,从书中获取知识,以开窍明目,指导实践,愉悦人生。其中,读书和编书,对我的影响最大,我的体会也最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