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20世纪30年代,瞿秋白称鲁迅杂文是一种“社会论文——战斗的‘阜利通’(feuilleton)”、“文艺性的论文”。由此可见,对杂文的文体认识,大家基本趋于一致,即杂文是一种兼具论说性和文学性的一种边缘文体。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首…  相似文献   

2.
【定位】比喻论证等论证艺术 ,鲁迅杂文语言犀利、幽默的特点。语文实践、探究侧重于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和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并能运用文中观点解释一些实际问题。本单元由一篇杂文、两篇散文和一篇悼词组成。背景距离学生较远 ,内容隐晦 ,思想感情含蓄委婉。教学应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深层含义、感情色彩等进行揣摩 ,进而理解课文。【切入】1 .怎样走近鲁迅和这篇杂文 ?课前布置 :对于鲁迅 ,你了解多少呢 ?简要为我们介绍 ;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他不少文章 ,你能分类列举一些吗 ?因鲁迅先生的杂文有很强的针对性 ,结合这几个问…  相似文献   

3.
刘征先生的《庄周买水》是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该单元为杂文单元,单元首页的“文体知识”对杂文的介绍是这样的:“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与人教社高中《语文》第二册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是这样解说“杂文”的:“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  相似文献   

4.
一、初读全文,整体感知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阅读板块由一篇一篇的文章组成一个一个的单元构成。阅读教学主要就是通过解读这些文章来实现的。因此不论采用单元教学法还是单篇文章教学法,感知、探问、揣摩教材中的这些文章都是不可或缺的。在这里,感知、探问、揣摩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读。所以我们提出语文教学要“以读为本”。这其中,第一次读课文,也就是“初读全文”很重要。  相似文献   

5.
鲁迅先生的经典杂文《拿来主义》被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选录。而苏教版教材将其定位为高中必修教材的文章,把教学重点落实到思路结构上。课前单元提示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从文章结构人手,以作者的思路为切人点,论述作者是如何提出问题,并分析解决问题的,而课后练习要求学生阅读时要理清作者思路,从整体上把握“拿来主义”的含义。可见,理顺文本是教学《拿来主义》的重中之重,下面笔者从语言视角切人,浅析如何激活个性化阅读。  相似文献   

6.
杂文,是散文的一种,是随感式的杂体文章。它以短小、活泼、锋利为其特点,内容广泛,形式不一,一般以论说为主,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刘家骥的《文体浅论》就把杂文归入议论文中。但鲁迅先生的杂文集中为什么会出现记叙文呢?如高中语文第一册记叙文单元的《记念刘和珍君》(选自《华盖集续编》),高中语文第三册记叙文单元的《为了忘却的记念》(选自《南腔北调集》),学生对此疑惑不解。事实上,鲁迅先生的“杂文”与我们现在一般认识中的“杂文”  相似文献   

7.
《论雷峰塔的倒掉》是鲁迅前期杂文中的精品佳制。它发表当时就以照人的光彩强烈地吸引着文学青年们,有的忍不住赶到作者家里请教写作秘诀。(李霁野《鲁迅精神》二十五页、二十六页)有的学校立即选为“国文”教材供学生作为范文阅读,如北京孔德学校。多年来人们对这篇著名杂文的思想特色、艺术特色研究不少了,我这则小文想进一步深入到它的语言艺术领域中去捡珠拾贝,与我们的语文教学同行们共同欣赏一下。  相似文献   

8.
杂文是文艺性的社会评论 ,这是瞿秋白在《(鲁迅杂感集 )序言》中给杂文下过的定义。杂文不拘一格 ,没有一定的程式 ,但是古已有之 ,中国历史上除了诗词歌赋之类韵文外 ,似乎所有的文体都可以归结在杂文一类。到了 2 0世纪2 0——— 30年代 ,经过鲁迅先生的倡导和垂范 ,便成为一种带有“杂”的综合性质的独立的文体。今年春季使用的人教版 (必修 )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 ,单独将杂文归列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 ,这尚属首次 ,也是一件大好事。曾有老师感叹 ,杂文好看不好教 ,但若在教学时跳出跟一般议论文一样找论点、论据、论证等三要素的圈子 ,思…  相似文献   

9.
一、教材分析   1.本课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故乡》是人教版初四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文,是继第二册《社戏》后的第二篇鲁迅小说,本课教材从整个初中语文教材小说应完成的教学目标来看,应教会学生体会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情节、描写环境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本单元中,本课教材应完成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本教材和在本单元中鲁迅的另一篇杂文《论雷峰塔的倒掉》所反映出来的共同的反封建的主题,以及理解和掌握它和本单元中另一篇讲读课文《有的人》所采用的相同的对比写作手法。针对以上分析,设计了本节课的三个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重点学习描写自然景物的古今诗文。单元提示、课文前提示和课文后的“研讨与练习”中反复强调要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摘抄积累。因此,感知和理解美的语言和语言的美,是单元的教学重点。而感知课文的美情美意要通过赏析语言美来进行,因而可以说,语言是引领读者的感知力、领悟力以通往课文的艺术世界的桥梁。这就启示我们:可以品味优美语言为切入口,探求课文内蕴,感受作品情感。《春》与《济南的冬天》都是传统课文,都是写景抒情散文中的精品。教学中更要发掘其语言美的特质,用自由、…  相似文献   

11.
一、新改课下语文教学以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前,语文教学,往往是按“文本知识”“中心思想”,“表达方式”和“写作特点”四个步骤展开,被学生讥称为语文教学的“四大步”。新的教材一改以前旧教材按文体分单元的旧例:按生活分类组织单元,根据学生的阅读规律分单元,且每单元都明确提出了教学重点,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一改以前旧的教学套路,紧扣单元教学重点,淡化文体知识教学,从理清思路,把握文章,揣摩语言,分析构思,体味情感等不同的角度,灵活、高效地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宋翠娟 《考试周刊》2010,(11):56-57
一、新课标人文性要求及鲁迅启蒙教学的意义 2005年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专门编写了一个“初识鲁迅”单元,收录了《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及《有的人》。鲁迅教学结束了分散教学形式,首次以“主题单元”的形式进入到小学语文教材,这是历史性的转折。“主题单元”的设置顺应了新课标“人文性”的要求。《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还应该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新课标的人文性要求与鲁迅先生的“以人为本”思想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既不同于前期小说中的“呐喊”之悲壮激烈,又不同于后期杂文“匕首投枪” 之犀利辛辣,而是在平静的心境下,咀嚼回味儿时的经历.此时的鲁迅更多的是一种返老还童式的天真,而这种天真仍不失为一种深沉的忧愤.  相似文献   

14.
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专门设置了小说单元,提出要能够抓住小说情节、环境、人物三要素来解构小说作品,而在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鲁迅专题单元中编选了选自《故乡》的《少年闰土》。由于这篇小说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教师理应遵循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策略,将"这一篇"的教学落在实处。本文提出要关注陌生语言,扫除理解障碍;关注丰满信息,想象全新世界;关注独特环境,还原人物场景;关注可感活动,揣摩人物心境;关注夹叙夹议,对比感知人物;关注节选样式,链接原文作品。  相似文献   

15.
<正> 鲁迅的杂文是匕首,是刀枪。其语言犀利,逻辑性强,特别是在论证过程中对多种推理的运用更是得心应手。因此,在教学鲁迅杂文时,准确地揭示隐含在变化多端的语言现象里的推理,对全面掌握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论证方法,确是大有必要的,本文现以中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有关内容为例,对鲁迅杂文的逻辑推理略作述介。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会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南京政府束手无策,单会去哀求国联,而国联却正和日本是一伙。读书呀,读书呀,不错,学生是应该读书的,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这才能够安心读书。(见《“友邦惊诧”论》初中语文第六册第61面)  相似文献   

16.
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鲁迅杂文已经越来越少了,记得从前有《友邦惊诧论》、《论雷峰塔的倒掉》、《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等一系列文章。现在必修教材中只剩下了《拿来主义》一篇。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于鲁迅的杂文总是有些头疼:学生的头疼在于——怎么又是他(虽然我们的教学篇目中他的出现已经减少了),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导学新概念】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揣摩语言。本课安排在第一课,是传授基本知识、教给具体方法的重要一环,是关键所在。根据《大纲》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结合单元训练要点及本文特点,明确教学的重点为:结合语境揣摩词语、语句的含义,体味作品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表达效果。难点为:“景语”“情语”浑然一体,情景交融;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设计ABC】设计A一、教法与学法教学是一门艺术,选择什么样的教法…  相似文献   

18.
我的意见     
一、关于教材的《预习提示》中学语文教材选鲁迅作品过多,且并不一定选的是鲁迅最好的作品。尤其在杂文方面,时事性、政治性过强。中外典故多语言文白夹杂,学生学习理解难度较大。《拿来主义》一文也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教材的《预习提示》,至少是10年前写的,完全没有吸收鲁迅研  相似文献   

19.
将鲁迅杂文《忽然想到(六)》编入中学语文课本[北京市高中课程改革实验版《语文(选修三)》],确实是需要勇气的。文章虽短。可含义颇深,着实让人有一种读不透、讲不明的感觉。笔者尚且有如此感觉,更何况那些对鲁迅知之甚少的学生。但笔者的教学也并非一无收获,它使笔者“与学生一同成长”“与教材一同成长”,这不知可否算合了教材编者的意了?  相似文献   

20.
鲁迅杂文是“文艺性的论文”,是“诗与政论的结合”。它兼具“政论性”与“文艺性”两个方面的特性。所谓“政论性”,是从政论文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运用逻辑思维,摆事实,讲道理,通过科学、严密的判断、推理来说服读者的逻辑力量;所谓“文艺性”,是从文学作品的角度而言,主要是指运用形象思维,借助于文学手段,通过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来感染读者的艺术力量。鲁迅杂文,就是这二者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以下简称《论缓行》)作为鲁迅前期杂文的一篇重要代表作品,极其充分体现了这一基本特征,是“政论性”与“文艺性”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的典范之作。它既具有不可辩驳的巨大的逻辑说服力,又具有感人肺腑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应紧紧把握住它的这一基本特征,由此出发展开分析,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此文的基本内容和写作上的一些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