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兰著名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教授指出“反思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核心和动力”,“通过反思才能使现实世界数学化”。当前老师们虽然已经意识到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取知识,但是学生常处于紧张、忙碌状态,对学习活动没有反思的意识或不知道如何反思,以致很多学生到了高中甚至大学也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相似文献   

2.
朱美健 《物理教师》2007,28(10):15-15,18
学生在物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两种形式的知识.一种是以文字形式存在的物理概念、规律等结论性的内容。这是一种有形的知识:另一种则是存在于有形的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与学习过程相关的无形的内容,如学习物理的兴趣、各种与物理学习相关的能力、对待客观世界的态度等,这是一种无形的知识.物理知识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背景和过程,学生只有经历了学习的过程才能进行有意义的物理知识建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果只强调有形知识的学习而忽视无形知识的学习,这样教学的结果将使学生头脑中物理知识结构不完整,不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提出教学要求,正是体现了要注重学生物理知识学习结构完整性的物理教学.  相似文献   

3.
新课程倡导我们进行语文生活化的教学,为此可通过课堂设计的改进努力为学生搭建“知识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桥梁,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足够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在应试教育观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应试化的.新的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的背景是生活化的。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生活世界是第一位的.知识世界是从生活世界中分化出来的,是为生活服务的。所以我们要认真开展数学生活化学习,构建更开放的数学学习平台,鼓励学生“学好生活化数学,用好数学乐生活”.  相似文献   

5.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课堂上要体现民主、平等、开放。学生是真正的主体,决不能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只有这样,学生的灵气,创造性才能真正释放。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力求营造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读书,积极领悟,并学以致用,进行知识迁移,把纸上的世界变成一个立体的、充满生机和灵性的精神世界与学生共享。  相似文献   

6.
黄玉兰 《时代教育》2007,(6Z):75-75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辛勤的老师把自己一生积累的知识‘、做人的道理传授给了他的学生们,为世人所称道。笔者认为,为人师者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独立学习。著名科普作家高士其说:“只有具备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才能把所学的知识和技术活化地运用到生活实际和客观世界的改造之中去。”知识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需要,也必须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老师.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笔者将多年教学之点滴经验总结出来.与同行交流。[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学习一门学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地去探索知识、研究规律.从而创造性的应用知识。新课程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把兴趣的激发要放在首位。不然学生就不会“主动参与”,不会“乐于探究”,更不会“交流合作”,而如何才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人的思维拓展为本,不仅关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传统教学的最大失误是以“教”定“学”,以“考”定“学”,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教学应考虑怎样的“教”,才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学”,应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学习,  相似文献   

9.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学习的三重境界。一、培养兴趣。使之“想学”兴趣是人的认识需要在力求认识世界的情绪体现,是推动学生学习和勇于克服困难的内驱力,是“最好的老师”。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只要对某—领域的知识有了兴趣,有了想了解,  相似文献   

10.
曹燕 《现代教学》2007,(10):41-42
教师的“教”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认知活动并非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纯粹被动的机械反映,而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是主体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能动地构建起关于客体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经历学习的过程,获得智能、身心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素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一、课程生活化是要用学生的生活体验在本、科学世界和学生的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以降低学习难度。让学生登阶入室。顺利进入本与科学世界 本或科学世界是一个由学科理论知识所构成的抽象世界。它的抽象性与概括性使得学生与它有一定距离,学生面对这些抽象知识就会感到陌生。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注意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来作垫铺,就会使学生难以理解,从而增加学习的难度;如果硬性灌输,就会让学生囫囵吞枣,难以内化,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本与学生的思维之间有一个缓缓的“斜坡”,让学生能顺利走进本。与本展开心灵的沟通与思想的对话,真正理解并接受本知识。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教师推进课程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来开发,使其成为教师“修路”“搭桥”的材料,使那些抽象、枯燥的本知识能还原到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使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变成理解本知识的“跑道”与“台阶”,让学生顺利进入本与科学世界。当本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生活知识对接、融通、整合时,它就会形成内化,变为学生自己的知识。如讲“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学生对“在二都正确的前提下,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正确、更可靠”这一观点感到难以理解,他们满腹狐疑,怎么自己亲眼所见、亲身所为所获得的感性认识还不如书本上的理性认识正确、可靠呢?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疑惑只是一味从理论上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2.
贺永璞 《湖北教育》2006,(10):22-23
自主探究性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其实质是要求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建构,并从中获取探求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的精神世界尤为重要。”自主探究性学习适应了这一需要。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开展自主探究性学习呢?现从以下五个方面谈一下自己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3.
“环保课”     
《教育》2007,(4S):5-5
3月22日是“世界水日”,安徽淮北黎苑小学的学生们在东湖湿地公园学习如何对水质进行抽样化验。当日,该小学开展了“生命之水”环保知识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文媛 《陕西教育》2008,(6):62-63
达尔文有一句格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强调: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这充分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能力.才能不断获得新知识.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丑能力,教给学生终身圣益的“糟鱼之法”和“点金术”教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指阜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15.
“关注每个孩子的学习生活品质”就是要让学习生活能促进学生的知识世界、社会生活世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和成长,其聚焦点是课程,支撑点是教师,着力点是特色,学校。普陀区教育局以此为工作重点,努力以多元化的教育促进学生多样化的发展,推进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6.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国兰 《考试周刊》2009,(48):90-90
学习知识唯一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困此,凡是学生能够自己学的,自己想的.自己做的.教师都要放手让学生自我探索、自我体验。新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17.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将数学学习回归生活”,是新课程理念下转变小学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命题。数学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让数学教学从一味地“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使学生乐于学习,才能使数学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练习课给人的第一感觉...  相似文献   

18.
阅读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传统的阅读课堂教学注重讲授,注重对结果的记忆。似乎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漠视学生的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造成学生情感世界的“荒漠化”、生活世界的“殖民地化”和心理世界的“冷漠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建议语文教学“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19.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周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更加强烈。”他进一步明确指出:“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研究的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的过程,就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张逵 《中学理科》2007,(11):50-50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知识并不能简单地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只能由每个学生依据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由于每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导致人们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也不同.如果新的学习内容未能很好地得到“消化”,就会与已有的知识或经验构成直接的冲突,这是学生在解题中出现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对于学生的错误解法,如果教师就事论事地指出错误,简单地给出正确答案,没有给予学生正确的知识建构,[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