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和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人不只是物质的存在者,更是生活的存在者。  相似文献   

2.
生存·生活     
“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在读了法国作家雨果的这段话后,我不禁感到:人不仅为生存而需要物质,更重要的是  相似文献   

3.
生活即“生存,活着”,指人的生命活动。人生活在世界中,在世界中展开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体验着世界的存在,体验着自己的生存状态,体验着自己的生命活动。人的全部活动也就是人的完整的生命活动,也就是说人的全部活动由人的全部生活所组成。人的活动与人的生活是同一的,人怎样活动,人也就怎样生活。生活本  相似文献   

4.
生命、生存、生活是人成之为人的首要前提与条件。在人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中,生命、生存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整体,因此,一个完整的人的教育应该包括生命教育、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三生教育”规定着人的存在与发展的三个维度,从人的生存性、社会性、超越性三个层面上体现出其价值的三重意境。  相似文献   

5.
生存与生活     
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思想才谈得上生活。你要了解生存与生活的不同吗?动物生存,而人则生活。”雨果这话告诉我们:人要有精神追求,只有这样,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人;如果只沉湎于物质的追求中,那人跟动物就没什么两样了。今天所以有重提这句名言的必要,是因为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许多人持金钱至上、享乐至上的观念,迷途而不知返了。穷困者辛苦恣睢,以期有朝一日步入小康以至腰缠万贯的境地,没时间去读书看报,甚至以为读书看报是“不务正业”。已经腰缠万贯者要争分夺秒地珍惜上帝赋  相似文献   

6.
肖川 《江苏教育》2007,(7):15-16
由于我们谈论的生活是人的生活,因此它的含义就远远超出了生物学上“生存、活着”的意义,而有着深厚的文化旨趣与价值内涵。如果说,“生活”指的是生命的存在状态,那么.“生活世界”指的便是生活实有与应有的畛域。“生活世界”这一概念为德国思想家胡塞尔所常用。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日常知觉地给予的世界,即日常生活世界生命展现于生活。生活是生命的形式。人在世界中展开人的思想与言行.展开人的生命与人生历程,与个人实际生活发生真实“牵涉”的世界的总和构成人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7.
以彰显个体生命意识为目标的人学转向,在掩埋大写的“人”的同时又使哲学的阶级意识黯然失色;对日常生活世界的还原,又悄然消解了它关怀终极、安立生命的人学理想;而哲学在特种语言学上的努力和对人提供的虚幻幸福期许,又使它成为生活中一道多余的手续。那么,哲学如何向生活还原才能将人的生命本质引向人自身,又依凭什么去尉强人的生存力量并使之勇敢地担当起全部生活重负,对人的生存与发展来说,这将成为一个性命攸关的哲学问题。  相似文献   

8.
解构与建构是教育实践的价值主体,是实现人的生存价值和生命理想的存在方式,教育理论是通过解构与建构的交互过程不断进行创新与发展的。人的生命只有有了价值才富有意义,人是为价值而存在的,并不是为了存在而活着。关注人的生存环境、生存质量和生命理想成  相似文献   

9.
人具有双重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是生命的实体性存在,精神存在则是人的意义性存在。教育是关照人的生命和精神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这种关照即“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而当下教育对人的关照却失去了“全面和谐”的本然要求,演变成重“知识化生存”轻“意义化生存”的不良倾向,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10.
主动的生存方式是实现生存价值的过程,是一种直面真实的世界与人生、积极进取的态度。惟有选择主动的生存方式,残障学生自我生命的存在才能真正变得独立、自由且有意义。笔者认为,残障学生自身的积极践行是其主动生存方式培建的前提和关键,而学校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则为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可能。家庭教育和丰富的社会实践资源是其形成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1.
<正>人具有双重存在,即自然存在和精神存在。自然存在是生命的实体性存在,精神存在则是人的意义性存在。教育是关照人的生命和精神存在的社会活动形式,这种关照即"教育目的是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才能"(裴斯泰洛齐)。而当下教育对人的关照却失去了"全面和谐"的本然要求,演变成重"知识化生存"轻"意义化生存"的不良倾向,这是值得我们反思的。"知识化生存"是以知识学习为本位和目的的一种教育实践。"知识化生存"的学习将知识当成目的本身,人被当成了获取知识的工具;重视知识的获取和占有,疏于对意义的探求和心灵的关照,剥  相似文献   

12.
人活在世界上,各有各的生存方式与生存态度。三毛为自己的心选择了一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并以学作为载体。三毛作品折射出三毛对自由自在的生存空间、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真挚持久的情感三高度契合的理想世界的不朽追寻,而其中表现出的对于个体生命存在与个人生活方式的探索,乃至最终上升到人类普遍生存方式的探寻,正是其可贵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3.
矛盾是自然界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大千世界中,无论是生命世界还是非生命世界,没有这种动力,一切均将成为一片死海。推动非生命世界运动发展的动力是吸引和排斥这一对矛盾;而推动生物世界不断进化的动力是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生物机体与环境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生物必须从环境中不断获得物质与能量才能生存。具体来讲,生物界必须有水、阳光、空气等才能生存。总的说来,植物主要通过光合作用,由二氧化碳、水等无机物产生了各种生物所必需的大分子以及高能化合的。而动物,则靠捕食植物得到蛋白质、糖类、脂类等必要的物质。这些物…  相似文献   

14.
《小学语文》2007,(3):10-10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王攀峰博士在《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发表了《论走向生活世界的教学目的观》一文,文中提出,教学活动作为一种与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领域,在本质上是一个不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走向可能生活的动态生成过程。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两个基本目的:一是基础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改善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二是发展性目的,即教学活动应积极建构学生完满的可能生活,不断提升他们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将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建构完满的可能生活有机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其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理想目标和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15.
“优势生存”与“优质生存”分别从不同层面上体现了主体对生命历程和样式的一种诠释和表达,“优势生存”伴随着人的历史发展外化为人的一种生活态势、生存理念或是人的一种价值追求,但它不应是人之生存的归宿,因为优势生存只是人发展的一种跳板或动力,只是人生命展开中的一个凭借,而“优质生存”则体现了对自我的一种反思与感悟,对自然与社会所持心态的和谐,以及对待他者所拥有的那份理解与宽容,是人生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试论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走向生活世界的课堂教学是一种以提升人的生活意义、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旨归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一个个体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尊重人的生命存在、唤醒人的生命意识、建构人的完满精神世界的过程。课堂教学走向生活世界的基本策略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打通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建设“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文化;关注学生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建构“学习与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存论意义的教育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作为生存者是自我生成、自我敞开的存在,是不断地实现着某种可能和不断地发生着某种意义的整个生命和生活。“教育”从词源意义上看是作为儿童的一种生存方式出现的,因此,教育是人的重要的生存方式,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使人“学会生存”、追求生命意义的重要实践活动。而关怀和被关怀是人类生存中的基本需要,教育活动应围绕着关怀来组织并且助人学会关怀。  相似文献   

18.
生存是人的根本问题,也是每一个孩子将来要独立面对的问题,因此,教孩子学会生存应该是家庭教育的根本立足点。但是,学会生存并不简单等同于将来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也不仅仅意味着为衣食无忧、生活富足而奋斗。生存,即生命之存在,生命是生存的内核。生命在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展开过程,即生活,是生存的具体形态。生命、生存、  相似文献   

19.
论生存教育对生命价值的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由生命、生存、生活构成的有机体,在这个有机体内,生存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纽带.教育的主旨就是要促进人的生命、生存与生活的共同发展、和谐发展.现代教育中生命价值的失落,很大原因是沟通生命与生活的中介被打破.生存教育通过教育来调整人的生存方式,化解生存困境,把握生存规律,实现生存价值,从而最终实现教育的生命价值回归.  相似文献   

20.
生命、生存和生活的内在联系和不可分割性,构成了人的一生,是人生的全部内容。人的生命在本质上是生命、生存和生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规定,决定了以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为基础的“三生教育”必然是贯穿人一生的教育。“三生教育”把教育与人的本质、人的生存和发展联系起来,已经反映和遵循了教育本质的内在规定性。因此,“三生教育”的本质也是一种完善人的生命,促进人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