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金毓黻先生《静晤室日记》中的有关记载入手,研究金毓黻先生执教中央大学和东北大学的经过,从而对所谓“一九四四年四月,(金毓黻——笔者注)又回到中央大学任教,担任文学院院长”和金毓黻先生曾为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的说法予以了否定。  相似文献   

2.
金毓黻在东北大学的任职与离职,以个案的形式,反映了民国时期大学教授与高校之间,教授和教授之间,教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复杂性。他初到三台东北大学任教,原任教的中央大学不允,只能在中央大学和东北大学之间轮流授课。经过两年多的斡旋,终于辞去中央大学教职,专任东北大学教职。但在东北大学任职不到两年,他便愤然求去。此次从提出辞职到正式辞职,又历时将近一年,导致金毓黻离职的直接原因是1944年的学潮。此次学潮开始时,金毓黻尽力调节学生和学校之间的矛盾,但遭受少数学生的言辞攻击,此次受辱使他坚定了离开东北大学的想法。此外他与教授萧一山、高亨、丁山等人之间的嫌隙,东北大学学生成分的复杂化和学风的衰落,以及部分教师对金毓黻所倡东北大学使命的不认同,对其主办学术刊物未能积极响应,均是导致其在1945年正式辞职离开东北大学的原因。  相似文献   

3.
《东北通史》出版后,有批评者提出15个问题指出该书史料运用不严谨,对重要地名的考证失之模糊,对重要事件的记载存在遗漏,尤其缺少记述东北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真相,以及东北与全国铸为一体的内容。金毓黻先生撰文予以回击。他指出学术批评的态度应是抱持善意,备列优点之后再举其不足,在方法上应观其大。《东北通史》解决了数十个东北史地纠结难解的问题,将会成为研究东北史的参考书。这场学术争论涉及东北史研究的史料甄别、材料取舍、东北史的写作方法以及学术批评的态度等问题,对于我们研究东北史学学术史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九一八之后,傅斯年和金毓黻各著述一部东北通史专著,他们的论述皆有经世致用的治学旨趣,蕴含着强烈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情感。但是,由于学术渊源和治史领域的不同,这两部著作在编纂特点上各具特色。文章以时代为背景,分析二者对东北史的编纂探索和研究动机,以展示三四十年代东北通史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岳麓书社2003年9月第1次出版的《蒋廷黻回忆录》,系蒋廷黻先生(1895—1965,湖南邵阳人)1965年退休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口述自传的中文译本(1979年  相似文献   

6.
金毓黻1944年出版的《中国史学史》是一部名著。在中国史学史的学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揭示了该书的撰述经过。分析了作者的写作旨趣,论述了它的成就和不足。认为它是中国史学史学科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7.
蒋廷黻著《中国近代史》第三章“光绪三十年底,他把全疆克服了。”叙述有误,实为“光绪三年”。  相似文献   

8.
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蒋廷黻资料”中保存了不少有关蒋廷黻筹组中国自由党的历史资料。研究分析其中的四类新史料,有助于充实与扩展对于中国自由党的研究。蒋廷黻在致胡适《备忘录》中,对建立中国自由党的的动机、目标与需要面对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说明;《中国自由党组织纲要草案》是关于中国自由党的最重要文件;蒋廷黻与中外友人的往来函件,则展示了其他人对中国自由党的态度。这些新资料充分说明,组建中国自由党更多的是蒋廷黻个人的理想,他虽然做了许多努力,但其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其朋友也并不完全认同与支持,因而当时组党成功的机会十分渺茫。  相似文献   

9.
金晓郝(金景芳)和金静庵(金毓黻)是我国著名的东北籍历史学家和文献学家。在20世纪30年代由于工作关系相识、相知。进而结成“甘苦与共。学兼师友”之谊。文中根据二人关于彼此交往之记述。对两位史学名家之间之交谊作了简要叙述。  相似文献   

10.
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以发展近代化为主线,叙述了历次列强侵华战争,由于作者自幼受到经世致用思想影响以及后来到美国留学的经历,他认为中国要自强必须靠发展近代化。蔑视人民群众是其思想的局限性,但是作者的爱国热情却是不容掩盖的。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一书受到美国新史学运动的影响,被认为是对新史学思想的最强有力的运用,该书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它不仅奠定了蒋廷黻先生在近代史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而且折射出他那一代受西潮冲击的学人对中国文化及中国前途命运的独特理解。  相似文献   

11.
几年前就买了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但一直不想去细读,总觉得政治家治史难免会流于政治性而失去历史的客观公正。为教学而阅读时,自然就少了抵触情绪,于是就翻开了这本《中国近代史》(2006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出版的“世纪人文系列丛书”之一)。  相似文献   

12.
正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字小石,号倩尹、夏庐,晚年别号子夏、沙公,祖籍浙江嘉兴,出生于南京。他生前曾任金陵大学教授,中央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其于古文字、声韵、训诂、群经、史籍、诸子百家、佛典、道藏、金石、书画之学,以至辞赋、诗歌、词曲、小说、戏剧,无所不通,又尤以古文  相似文献   

13.
近代历史学家、教育家陈黻宸对史学的本体化、客观性和科学性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其史学思想在对传统史学的批判基础上,又吸收了一些西方史学元素;陈氏对史学理论及方法论有独特见解,并形成了自己写作新史的方法,因而,其在中国近代“新史学”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蒋廷黻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他一生治学严谨,虽然著作不多,但都很有分量。一本仅仅5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更是奠定了他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鸦片战争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他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鸦片战争,并且提出了许多与主流论述背道而驰的观点,其中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他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看法以及做出的评价。文章阐述了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并试图通过另一种角度来分析蒋廷黻的观点,对蒋廷黻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和论述。  相似文献   

15.
孙正国(长江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博士、副教授):各位老师、同学,今天有幸请到湖北省著名作家,也是中国著名作家陈应松先生,陈应松先生是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文学院院长。他在目前文学评论界的影响,用我导师王鸿生教授的话说,是最看好的一位湖北作家。我们非常感谢陈院长在百忙之中和我们见面。  相似文献   

16.
刘黻贬谪南安,为时五年。刘黻南安期间的情感心态总是矛盾的,既有政治失落之后的生命荒废感,又有放情山水地的人生喜悦之情。他善于通过思亲念友、吊古伤今、借物咏怀来抒写自己人格的高洁和心态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蒋廷黻对中国传统史学的现代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主张用西方的科学方法重新研究中国的历史,主张确立学术规范,以避免重复劳动,提高学术水准。精而少的专才是蒋廷黻培养学术后进的基本原则。蒋廷黻始终把清华历史系作为他实现传统史学向现代转型的一个学术中心而锐意经营,培养了一大批史学新人。这都是他对中国史学发展的贡献,其影响无疑是深远的。本文从蒋廷黻的思想理论背景、学术实践、学术论著及学术影响探讨了其史学思想及其影响,肯定了他寻求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努力及中国近代史研究开山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无锡国学专修学校相当有名。这所学校之所以有名,是因为它有非常著名的校长唐文治和教务长王遽常。日寇占领上海期间,王遽常先生贫病交迫,生计十分艰难。他的一个在伪政权任要职的老朋友,力荐他去南京出任“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晓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禄,被他严辞拒绝。国民党统治南京时期,又有人推荐他当上海市教育局局长。他淡淡一笑:我一介书生,只会教书,不会当官。真正实践了“威武不能屈,  相似文献   

19.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4):65-65
2010年4月30日,在隆中学者聂珍钊先生的陪同下,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所前所长、全国马列研究会会长、全国哲学与社会主义科学专家组组长吴元迈先生在我校文学院三楼会议室就学科建设与教师学术能力培养的问题开展座谈。文学院院长李定清教授、副院长刘群、张治国教授,外语学院院长肖家燕教授、副院长汪国军、刘长庆博士等师生代表出席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20.
面对民族危机日益深重的国家形势,在国民政府的邀请与鼓励之下,外交史研究领域巨擘蒋廷黻出任驻苏大使。然而,实任驻苏大使的经历对于蒋廷黻而言则是一段不愉快的外交体验。究其原因,既有自身外交经验的欠缺,亦有国内国际局势的掣肘。蒋廷黻从事外交是当时国民政府学人从政的一个缩影,一定意义上反映了同时代知识分子的政治生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