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金云翘传》是明。清初的一部才,佳。小说,在明末清初的人情小说中应有一定的地位。本书故事大意是王翠翘和金重倾心相爱,无奈好事多磨。金重因事离京,而王家则大祸临头,王翠翘为了王家不至于家破人亡,自愿卖身牺牲自己而顾全大局。由此王翠翘踏上了那条漫长的屈辱苦难之路,受尽了磨难吃尽了苦头。像其他的才子佳人小说一样,王翠翘和金重及家人以大团圆的美满幸福的结局结尾。但它与其他同时期的才子佳人小说有相异的地方,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风貌。虽然本书也是按照《金瓶梅》、《平山冷艳》、《玉娇梨》等书相同的命名方式,从书中…  相似文献   

2.
燕梦卿和王翠翘分别是清初小说《林兰香》和《金云翘传》中的主要人物,她们的形象、经历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婚前,她们是德才兼备的佳人。作为淑女,她们多才多艺;作为孝女,她们不惜舍身救父。在婚后,她们经历了人生的悲剧。作为才女,她们的才能并不能让自身摆脱不幸的命运;作为节妇,有着截然不同经历的她们却都面临难以挣脱的困境。这些书写包含了文人的寄托,也有着明显的感伤和梦幻色彩。燕梦卿和王翠翘因为人生经历和性格的不同,又有着各自的特点。燕梦卿更为突出的是她的德行,她的忍耐,注重的是“理”;王翠翘的命运更为不幸,但是她更具抗争精神,更突出的是“情”。  相似文献   

3.
<三国志平话>中有以下描写:汉帝外孙刘渊把晋怀帝抓获,处死在刘禅庙前,并以此祭祖.不久,晋国灭亡,刘渊即汉帝之位,全书至此告终.这与<三国志演义>的结局有所不同. 刘渊是五胡十六国之汉的建国者,在北齐·魏收的<魏书·匈奴刘聪传>中有所记载(刘聪为刘渊的儿子).唐·房玄龄等的<晋书>中有传.通过比较研究可以看出,<三国志平话>的结尾是根据<晋书>编写的.<晋书>有两、三种建安坊刻的宋元刊本存世.但是,<三国志平话>的"编者"不仅仅是依据<晋书>,还依据以<晋书>等改编的<资治通鉴>乃至<通鉴记事本末>编写了<三国志平话>的结尾部分. <三国志平话>的"编者"还从<晋书·刘元海(刘渊)载记>中把龙神的因素加到关羽的形象中.起初,关羽和刘渊的形象是表里一体的关系.在<晋书>的刘渊形象中,以发现玉玺这一情节为关键,早已被注入了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中的关羽形象.归根结底,刘渊的须及爱读<春秋左氏传>的因素从关羽形象中袭出,而关羽的龙神因素则从刘渊形象中获得.  相似文献   

4.
<金瓶梅>中关于灯市的描写,与明武宗朱厚照喜爱花灯、赏玩花灯有相似之处,由此推论<金瓶梅>是对武宗正德朝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与温柔慈爱、无私奉献的传统母亲形象相比较,<金锁记>中的曾七巧、<寒夜>中的汪母,均是以自私狭隘、令人憎恶的另类形象出现的.她们那"独特"的爱的方式,既害了自身,又害了子女.从而酿造了家庭悲剧;既令人悲愤,又令人同情.  相似文献   

6.
<颜氏家训>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汉语的重要语料.本文对<颜氏家训>的语气词进行穷尽性的考察,在详细的静态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历时的比较,以反映<颜氏家训>语气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基本面貌及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7.
<豳风·七月>是一篇规模宏大的农事诗,描写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情况,具有巨大的史料价值,艺术价值.本文试从全诗的主题、结构布局,情感色彩等角度切入,对诗歌文本的三处内容("无衣无褐,何以卒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九月肃霜,十月涤场")进行辨析,以期能够产生对<豳风·七月>的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8.
<老人与海>与<热爱生命>分别是海明威和杰克·伦敦笔下以塑造自然环境中的"硬汉"为中心的两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两部作品在刻画硬汉形象上有诸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分析两篇小说中"硬汉"形象刻画上的异同,对更好地鉴赏这两篇小说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上世纪50、60年代"政治第一,文艺第二"的社会观、文艺观造成的政治话语/革命话语主导了一切,政治意识形态规范了文学秩序."十七年"文学都打上了"红色"的烙痕,<青春之歌>的显文本也笼罩着这层革命红色光环.从文本当时的阅读实际效果来看,<青春之歌>真正打动一代青年读者的不是林道静成长中的革命故事,而是它的潜文本中所隐蔽的林道静与三个男人的爱情故事,这也正是<青春之歌>具有长久艺术生命力的内在奥秘.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流行的"红色经典"热潮也为我们重新解读<青春之歌>提供了有利的契机.抛开革命故事的外壳,本文试图从叙事学角度出发,来探究<青春之歌>的爱情模式.  相似文献   

10.
<大理古佚书钞>据称是本汇编了三部明人笔记文集的古佚书,其中记有许多关于古代南诏大理国的历史文化资料.令武术史研究者值得注意的是,<书钞>的三部古佚书中记有大量的武术史料,其内容之多,其记载之具体,在一般的明人笔记中是极为少见的,不少内容事关目前武术史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文就三部笔记中记录的有关武术史料作一简要介绍与评述.  相似文献   

11.
在宋明理学发展中,朱熹较早提出了“心本体”的思想.但由于他理学体系的需要,这一思想没有被最后确定下来.后来,王阳明进一步发展朱熹的心学思想.具体而言,在心、理关系上,王阳明克服了朱熹“心与理为二”的矛盾,把主观和客观融合统一,用先天道德性的内容把心与理沟通,将朱熹的“性即理”引向“心即理”,实现了“心与理一”;在知行关系上,王阳明在朱熹知行相须互发说和重行说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在格物致知上,王阳明否定了朱熹的格物说,而接受了朱熹的致知说,并提出了致良知说.朱熹的心学思想经过王阳明的阐发,从而完成了宋明理学中的心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晚唐诗人郑谷,创作了大量堪称“诗史”的诗篇。他通过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将叙事、抒情巧妙地结合。广泛而深刻地揭示了唐末的社会现实及世人的心理状态,呈现出沉郁的风格,在当时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小团圆》首先复现的是一个大家族的团圆。作者写大家庭的大而闹,实际是写大家庭中透人心骨的枯寂与人情的荒凉。在此背景上展开的九莉最热烈奔放的青春故事最能代表作者"爱情主义"的观念。在女性写作的立场上,《小团圆》批判的是男权社会的"二美三美团圆"现象,对男人见异思迁给予了无情的暴露。"小团圆"也表达了作者对坚贞爱情的向往,其价值就在于它真诚地记录了一个沉溺于爱情难以自拔的女人的爱情历程,让读者从中读出自己的感慨。作为一部精彩的情色小说,《小团圆》必将在张爱玲的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老人与海》是海明威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出版于1952年。它相继获得了1953年美国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奠定了海明威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也由此成为世界文学史中的经典人物,不同于海明威以往作品中的典型硬汉的形象,圣地亚哥较之性格也更加丰满,本文将从分析其性格为出发点,探析圣地亚哥命运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5.
《献给艾米莉的玫瑰》是威廉·福克纳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这篇小说揭示了古老的南方传统价值观与现代的北方工业价值观的冲突。小说的主人公艾米莉作为南方后裔的代表,既是南北方价值观冲突的象征,同时也是福克纳对于南方文明态度的象征。总的来说,艾米莉就是一座象征着古老的南方传统的纪念碑。然而她父亲的严厉管教,她所在的社区所施加的压力以及她自己复杂的性格特征的影响促成了她的悲剧命运。而她的悲剧命运也就预示着她已是一座倒下的纪念碑。  相似文献   

16.
兰斯顿·休斯是当代美国文坛一位举足轻重的作家,尤以黑人文学见长。《初秋》是兰斯顿·休斯的一篇短篇小说,文章以不足500字的短小篇幅和充满简单句及对话的简练内容巧妙地刻画了两个年轻时因小事冲动分手的男女青年多年以后在华盛顿广场偶然相遇的情境,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无限的感慨空间。本文从新批评主义角度出发,运用新批评主义最具特色的批评方法——细读法来分析此短篇小说所蕴含的反讽、悖论、含混、张力以及文章通过这些手法所达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7.
先秦时期,儒墨并称,墨家"非儒"色彩鲜明。第一,墨子针对"儒"群体中分化出的"小人儒"所宣扬的"礼"进行了批判,指出其所称之"礼"本质上是一种形式大于内容的繁文缛节。第二,墨子提出了"非命"思想,反对儒家所谓的"天命论",旨在破除人们对天命的迷信顺从,号召人们积极行动以改变不堪的命运。针对以上墨子"非儒"之议,本文经辨析后指出:在孔子那里,"礼"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道德"。孔子的"礼"与道德教化密切相关,有别于小人儒赖以谋生的繁文缛节。其次,孔子的"天命论"并不等于"天的决定论",孔子是假借宣扬天命来自述肩负的社会使命,他还是主张同时顺天命和尽人事的。最后,本文提出,不要将孔子思想固定化,应注意到孔子本人与儒家学派的思想差异。同时,本文还提到了思想的"历史性"问题,指出应结合思想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氛围及其经验来解读其思想。  相似文献   

18.
19.
20.
随着自身的成长与成熟,许多"80后"作家开始从青春感伤的写作模式中走出,逐渐将自己的目光投向更加广阔的社会,开始逐步向现实靠拢。本文试图以文珍为例,来讨论"80后"写作者们在逐步接近现实时其文本所呈现出来的微妙"裂缝",分析"80后"写作者展现现实问题的途径和其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进而来探讨"80后"写作者向现实靠拢时呈现出的特色和问题,以及其突围现实的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