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红人"现象是当代信息技术促成的一个典型的大众文化景观,对社会成员心理世界影响极大。客观分析,网络红人现象是商业策划、"网络红人"炒作、网民视觉巨量点击以及社会宣传等多方面促成的文化虚假繁荣炒作行为。从文化社会学分析,网络红人消极意义不可忽视。当下信息技术时代,客观反思网络红人现象,健全民族文化理性精神,建立健康的网络审美价值观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进步,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网络在为人们提供服务娱乐的同时,也由此衍生了一些专属于网络的一些互联网传播现象。从最开始的"芙蓉姐姐"到"凤姐""犀利哥"、再到以一曲《江南style》火爆全亚洲的"鸟叔",这些人无不通过网络迅速蹿红,旨在从新闻传播学角度出发,对网络红人走红的原因进行深度的剖析,以达到大家对网络红人有个正确认识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虽然“网络红人”现象前两年就出现于人们的视线中,但是直到最近它才闹得沸沸扬扬,芙蓉姐姐的出现更是将这种现象推向赤热化。一时间,大大小小、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的网络红人扰得网络不得安宁。  相似文献   

4.
孙亚光 《今传媒》2012,(9):40-41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传播越来越多的呈现出自主化、多样化、活跃化的特点。而就在这样一个草根阶层崛起、网民群体意识增强的媒介格局之下,众多独具个性的"网络红人"形象应运而生。本文以"犀利哥事件"为研究对象,从传播学角度对"网络红人"现象进行分析,并提出自身对于此现象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5.
吴静 《东南传播》2012,(6):53-55
以芙蓉姐姐、凤姐为代表的网络红人部分可以归属为网络审丑的对象。网络审丑现象的产生和发展有其内在的深刻原因和外在的重大影响。文本分别从网友、媒介和技术三个方面来探讨网络审丑现象,认为网络审丑现象是网民、媒介以及以技术主导的整个社会三者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徐婧婧 《新闻世界》2011,(12):154-155
网络红人“呛口小辣椒”——重庆一对双胞胎姐妹开博至今,总访问量达到68,174,538,她们以漂亮、时尚红透网络,吸引了众多人的关注。她们随手拈来的网络博客成为了无数网民的穿衣宝典。只要她们在博客中穿过的衣服,短时间内就会被无数人跟风购买。本文通过将网络红人的宣传效果与电视广告相对比,从而对这种“网络红人”形成的原因、其后现代特征、文化意义,以及这种现象带来的消极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张晓捷 《东南传播》2011,(12):53-54
网络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正在无所不在地改变着社会文化生活的模式,这其中对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生存模式和偶像的消费群体的消费模式产生影响。在网络语境中,“网络红人”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网络红人”本身所具有的特质与传统意义上偶像的特质不尽相同。其某些特质被放大,某些特质则被缩小或抑制。本文将以网络红人“凤姐”作为考察对象,考察...  相似文献   

8.
时下,“网络红人”炙手可热,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小胖等,至少也有数十人:事实上,现在这些“网络红人”已不是单纯的“网络红人”了,他们开始涉足传统媒体,尤其是越来越多地在电视上抛头露面。他们从最初的“网络红人”慢慢发展到了“传媒红人”。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也可以称为“名人”,即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为什么有些普通人能够通过网络这个平台实现“从麻雀到凤凰”的蜕变,传媒在其中又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下面我们就从传播学的角度作一解析。[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李琦 《新闻通讯》2010,(11):12-14
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红人”如雨后春笋般蔚为壮观。无论是早期以文字备受关注的痞子蔡、慕容雪村、木子美,还是后来以图片或视频引人注目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凤姐,他们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而“网络红人”亦由一个网络新词演变为媒体高频词。这其中,“网络红人”如何得以兴起,这一现象对青少年群体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甄真 《新闻世界》2011,(1):60-61
网络传播的便捷性使我们进入到了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透过网络人们可以了解各种信息,但由于网络信息的参差不齐,一些媚俗、炒作等丑陋现象也随之而来。本文针对现今存在的网络红人以及媒体的跟风审丑现象,分析其存在的原因,并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11.
现象: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面前,层出不穷。从最早的文字时代的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和慕容雪村,到随后图文时代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头和竹影青瞳,再到宽频时代的胡戈、dodolook、沐尔,他们都曾经在网络上形成一股旋风,席卷各大网站。  相似文献   

12.
网络红人借助网络这一中介往往可以因为一个帖子而"一举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无源之水,除了网络推手的精心策划外,它还与整个社会的环境、媒体的价值取向和人的文化心理息息相关。网络红人所具备的新闻价值要素在传播过程中被无限放大,这与媒体狂轰滥炸式的宣传不无关系,新闻专业主义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3.
现象: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 随着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红人出现在大众面前,层出不穷.从最早的文字时代的痞子蔡、安妮宝贝、李寻欢和慕容雪村,到随后图文时代的芙蓉姐姐、天仙妹妹、二月丫头和竹影青瞳,再到宽频时代的胡戈、dodolook、沐尔,他们都曾经在网络上形成一股旋风,席卷各大网站.  相似文献   

14.
本文中所说的“网络红人”,是指在网络上受到网民关注而走红的人。人在虚拟的网络媒介形象和真实的社会人之间不断转化,而其自身的某一特质在网络作用下被放大,与网民的审美、审丑、娱乐、刺激、偷窥、臆想以及看客等心理相契合,有意或无意间受到网络世界的追捧,成为“网络红人”。因此,“网络红人”的产生不是自发的,而是网络媒介环境下,“网络红人”、网络推手、  相似文献   

15.
梁燕 《报刊之友》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6.
李宇婧 《新闻世界》2010,(6):181-182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有一群其貌不扬、以出丑为宗旨的网络红人分外引人关注。本文结合原型理论来探讨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的媒介形象,以及他们与其受众——网络哄客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大众传媒是如何利用网络丑角和网络哄客来实现自身利益的,从而揭示了这些作为丑角的网络红人背后的消费主义本质。  相似文献   

17.
梁燕 《今传媒》2012,(5):48-49
网络上的偷拍照片和视频随处可见,露骨的标题不自觉地充斥着眼球,有人因被排偷拍成为网络红人,也有人因为要摆脱偷拍而丧失生命,偷拍"作品"在"娱人"之后也触及了"扰人"的法律问题、以及相关网络伦理的问题,很多普通人也开始担心成为被偷拍的对象而被讹诈或者侵犯隐私,本文将对此类网络偷拍现象从网络伦理方面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18.
符聪 《东南传播》2011,(9):131-132
网络红人“犀利哥”被走红、被出名到成为大众消费符号的对象,历时仅仅60天,网络这一“符号工厂”为网络红人的生产、传播、消费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19.
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层出不穷的网络红人现象不仅冲击了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也反映了网络媒体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着自身监管和立法上的缺陷,以及网络受众并未完全成熟,自我把关还不够等问题。本文探讨这一问题,同时也对网络媒体该如何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20.
防范“网络红人”现象的负面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鲁美 《今传媒》2009,(8):86-87
从2003年的木子美开始,到后来的二月、丫头、天仙妹妹、芙蓉姐组、网络小胖、周正龙、周久耕、范美忠等网络红人太多太多,类型也丰富多彩,出名的途径也越来越多,出名的过程也颇具娱乐性.他们都是从最初的普通平民百姓,通过网络这一平台,迅速吸引了一定数量人群的注意力,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成为"网络红人".他们通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在网络上形成一阵旋风,席卷各大网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