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郝铭鉴谈出版工作的一系列著作和《咬文嚼字》杂志历年来的"纠错"成果,是编辑业务学习的生动鲜活而极有价值的"教材",从中可以得到诸多有益的启示。一位称职的编辑,对汉语学习应有一种敬畏的态度,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要以工匠精神对待编辑工作。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是一项极其严谨、容不得半点马虎的工作,大型出版项目的编辑工作更是如此。这类项目的编辑工作对于参与编辑的人员要求更高,往往会涉及到众多环节,涵盖面广,工作量大,编辑过程既需要明确分工,让每一个编辑专其所长、各负其责。在充分发挥每一位编辑各自的能力的同时,又需要编辑们互相配合、齐心协力,充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确保编...  相似文献   

3.
谈谈编辑的“博”与“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对编辑的要求是侧重于"博"还是侧重于"专",这是长期以来出版界和编辑学界争论的重要问题之一。有的论者比较强调编辑的"专",主张培养"学者型编辑",而另外一些论者则认为,编辑所承担的稿件五花八门,涉及不同学科,因此不能过分强调编辑的"专",编辑应更强调其"博"和"杂"。由于出版单位转企改制和出版的数字化转型,这个问题再次被提了出来。在出版企业直接面向市场的情况下,在出版内容提供与数字出版结  相似文献   

4.
《出版广角》作为广西的刊物,我对它实在太了解了。我在广西从事出版工作26年,见证了《出版广角》15年来创办、发展和越来越有影响力的过程。在广大编辑眼中它就是我们做好出版工作的"了望哨"和"广角镜",是编辑案头必不可少的专业刊和参考读物。  相似文献   

5.
林穗芳先生在<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上发表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一文,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论点:“作为著作方式一种的‘编辑’和作为出版工作一部分的‘编辑’代表不同的概念。”这个论点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解开了在编辑学、编辑史的研究中纠缠不清的一个死结,把一个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的混淆概念的错误纠正了过来,从而大有助于明确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编辑学也好,编辑史也好,研究的对象都是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从事这种专业工作的人称为“编辑工作者”,其中卓有成就的称为“编辑家”。如果把作为一种著作方式的“编辑”和作为一种专业工作的“编辑”混为一谈,那么编辑学和编辑史的研究对象就会成为一笔糊涂账。  相似文献   

6.
编辑工作历来被称为"为他人作嫁衣",编辑的自主工作不多,不易体现编辑工作的创造性.其实,从有效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编辑在工作中同样会有一片充分开展创新的天地.笔者以为,编辑在编辑加工中的创造性作用,可从发现、挖潜、提升、完善这四个方面得到体现.  相似文献   

7.
董凌锋 《出版科学》2012,20(3):41-44
以作者参与编辑大型出版项目《星火燎原系列连环画》为主要素材,阐述大型出版项目编辑过程中编辑扮演的三个重要角色:多种关系的沟通者和协调者,极具团队协作精神者和善于学习、勤于学习的"好学生"。  相似文献   

8.
编辑工作从形式上看,就是读稿改稿,可实际上这已经是工作的中期内容了.在此之前对选题的认定或编辑设计才是出版工作中的关键所在. 在科技出版工作中,尤其是在医学科技读物的出版工作中,出版社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名家"投稿、要求出版.作者当然是各式各样的,有的说是"家传",握有"秘方",有的则是个人经验总结的"奇效"'绝招",有的甚至已经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名人"或"名医",携风带雨地跑来投稿.  相似文献   

9.
一边是每年50万种以上的图书出版规模,一边是好书畅销书严重稀缺,在当下的出版界,决定着图书品质与市场潜力的编辑们究竟应该怎样"突围"?笔者结合自己在新闻出版行业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做好编辑工作的四个着力点:一是发现作者,编辑要善于运用独到的眼光发现三种不同类型的作者;二是提升作品,编辑要用厚实的文字功底打磨、提升作品,在封面、版式等细节雕琢作品,而细节决定成败;三是编辑营销,很多好项目其实就是"脚力"强劲的编辑跑出来的,越是那些把自己的"触角"伸向出版全链条的编辑,越能巧妙地撕开"饱和"市场的口子,行深致远;四是连点成面,作品出版不是编辑工作的终结,事实上,在与作者有着良好合作的前提下,作品和作者都是一个链接起点。编辑不能只埋头书稿、深耕出版,还要勇于成为新时代出版链条中整合各类信息、整合各类资源的引擎。  相似文献   

10.
一编辑工作的地位可以从三个层次研究。从宏观层次研究编辑工作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从中观层次研究编辑工作在文化活动中的地位。从微观层次研究编辑工作在出版活动中的地位。 80年代初期以来,宏观和中观层次的研究工作颇有成效,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如编辑工作是社会文化活动之一,是文化创造、文化传播、文化交流与积累不可缺少的环节。这些观点出版界的同志都是同意的,在出版界以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承认编辑工作存在的价值,不是可有可无。比较来说,微观层次的研究工作进展要慢一些。编辑工作在出版活动中的地位如何,大家的看法分歧颇多。不妨作一简要的  相似文献   

11.
编辑,按照相关要求对稿件进行策划、修改、加工。有人说,编辑就是一项"挑刺"的工作,这样的说法虽然不太客气,但也有其道理。从事报纸编辑工作十年有余,笔者认为,编辑是稿件的"美容师",是版面的"看门人",编辑在加工稿件、编排版面的时候,必须具备一双"火眼"。在报社工作久了,发现编报纸的比起做电视、做广播、做网络的要"吃亏"得多,人家可以随时更新修改稿件,而报纸白纸黑字,一旦出版就再无收回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王炜 《现代出版》2015,(2):42-43
近年来,出版业新编辑越发成为出版业的生力军,但新编辑因图书编辑质量问题而受到处罚的案例也屡见报端。新编辑如何尽快熟悉并熟练掌握书稿的编辑加工工作,提高图书质量?笔者认为新编辑需要掌握编辑加工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一、三大纪律纪律之一:把好书稿的政治关必须留意并消除政治性错误。如,"马来西亚、台湾等地",须将"台湾"改为"中国台湾";中国地图须加上钓鱼岛、南沙群岛,且颜色与中国大陆颜色一致;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的观念中,读者是"上帝",作者是"中心",编辑则是"幕后英雄".但随着商业经济时代的到来,出版越来越成为一种"商业行为",或者说越来越"商业化",作者、读者、编辑角色意识也慢慢地发生了改变:编辑开始从"幕后"走上"前台",成为"出版"这一"商业行为"的主导,作者成为生产原料的提供者,读者则沦为了"市场".这是市场经济对出版行为的一种异化.结果是编辑的主体意识越来越被凸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要想干好编辑工作,应该做到"四无",即:在选题策划上做到"无中生有",编辑案头上做到"无拘无束",整体设计上做到"无法无天",宣传营销上做到"无事生非"。强调"四无"意识,目的是使图书编辑的编辑理念和编辑手段与时俱进,走整体性、复合型的科学发展之路,全面提高编辑工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些编辑,尤其是新编辑,往往初生牛犊不怕虎,易犯"过度改稿"的毛病。而另有些编辑则对书稿中的问题视而不见,有"放任"之嫌。这两种倾向都不妥。那么,该如何把握好编辑加工的"度"?这个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编辑加工的"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文稿的体裁、作者的风格、编辑的个人风格、编辑对有关出版法规的认识等。要把握好编辑加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大数据时代编辑工作的转型与创新作为研究主题,通过分析大数据对传统出版编辑工作的影响,以及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工作转型、创新的模式,阐述了在大数据时代传统出版编辑工作面临的挑战,进而提出了传统出版编辑工作转型、创新的一些分析和建议,希望可以为出版行业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大出版”时代期待“大编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盼 《中国编辑》2011,(1):77-80
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使出版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大出版"时代随之而来。各国都把这一变革当作加强出版实力和文化影响力的重要契机,世界出版业的竞争更加激烈。在这一历史变革时期,我们面临着挑战,也面临着机遇。这一变革,对编辑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我们的编辑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积极向"大编辑"靠拢;另一方面,还需要变革编辑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编辑的思维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景泰 《出版广角》2018,(15):47-49
数字出版时代,如何适应新的出版方式给编辑工作带来的变化和要求成为衡量一个学术期刊数字出版编辑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文章以学术期刊微信公众平台的建设对编辑身份的挑战为出发点,提出编辑要实现两方面的思维转换——"以读者为中心"和"内容为途径,关系是目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字出版编辑的思维创新,一是学会梳理和利用大数据技术来分析读者需求,二是善于利用读者关系网实现期刊内容的精准传播.  相似文献   

19.
一引言2007年,IBM公司提出"云计划"的概念,拉开了"云计算"的大幕,开启了一种新的计算模式。"云计算"指的"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只要互联网基础设施有保障,那么通过共享资源,处于"云端"的使用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远程协同工作,而无需担心数据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有论者站在数字出版行业的宏观角度,指出"云计算"将会成为数字出版行业的助推器。学术期刊的出版作为出版行业的一部分,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在学术期刊的编辑工作过  相似文献   

20.
我国推行"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文化战略,翻译出版工作是该战略得以实现的最基本途径之一。翻译出版的工作中,翻译和编辑是两个相互作用、关系密切的重要参与者,其中编辑的作用不容忽视。文章聚焦于翻译出版工作,首先对其中编辑的角色进行了讨论,认为编辑是具有质疑者和赞助者的双重性质的角色;其次对具有双重角色的编辑所持有的翻译编辑观从其实然态和应然态两个角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