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直以来,批改学生作是我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批改作也占去了我一半以上的工作时间。一次,我随堂搞了一个调查,竟可怜地得出了一个结果:一半以上的学生不看老师圈出的错别字、错误标点和病句,不看老师写的眉批、总批。问他们作批改后先看什  相似文献   

2.
李桂琴 《成才之路》2009,(29):32-33
我教两个班语文课,每班作文都收上来,往面前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两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每天坐在书桌前。不停地改、改、改。改得头昏眼花,结果却让人十分寒心——我辛辛苦苦改出来的作文,学生们最多看看评语、看看得了多少分。然后往抽屉里随便一塞了事。至于老师指出作文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本没有人去考虑,更别说去修改了。教师批改作文,是劳而无功。如何从作文批改的繁重而无效的劳动中解放出来呢?自古以来。学生的作文老师批改,这是天经地义的事,语文老师也常常为此而花费很多的时间,付出许多的精力.可是最终效果与老师的付出不能成正比,因此,研究怎样改进作文批改方法。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传统的作文批改方式,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依赖的习惯,作文一写好后就交给老师,误以为批改不关自己的事。而教师终日埋头在学生的作文堆里,尽管批改得很仔细,出力甚多,学生仅仅看看分数和批语就抛到一边。这种教师把学生作文批改全部承包下来的做法,实践证明费力不讨好。为了改变这种教法,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在多年的中学作文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了学生自改作文的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4.
作文批改的惯例,一般都是老师精心批改。一篇作文不光有总批,还有眉批。甚至对篇中的字、词、句、标点也作精心的筛减,花去了很多时间。但发下去之后。有的学生连看也不看,下次作文依然我行我素。这种传统的批改方法,对老师来说是吃力不讨好,对学生也没有多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语文教师都有这样的共同感受,那就是批改作文真难,真累!其实,对作文批改,叶圣陶先生有过很多论述。他说:“老师改作文是够辛苦的。几十本,一本一本改,可是劳而少功。是不是可以改变方法呢?我看值得研究。”他还指出:“可以这样说,给学生批改,目的在使他们达到自己能够批改的地步,自己能够批改了,无论写什么就比较稳当了……”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作文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一直在努力追求作文的“不改境界”,即老师基本上不批改学生作文,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修改,直至接近习作要求,不断提高鉴赏作文、修改作文、写好作文的能力。下面说说我的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7.
有人认为:学生作文,教师批改,天经地义,不容代替。应该承认,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许多人已总结了很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精批细改,多批少改等。可是当把七十名学生的作文收上来,往前面一摆,我常觉得,它们像一座大山,于是我便每灭挖山不止。愚公移山,尚且感动了上帝,派了个神仙把这座山搬走了,可我面前这座山搬去又搬回,非到退休那一天方能有尽头。最遗憾的是,越是中下等生越是对老师不辞辛劳的移山行为无动于衷。我辛辛苦苦写出来的批语,他们常常连看都不看,接到刚发下来的作文本,往书包里随便一塞了事,虽然有些学生读了老师的批语,读完之后便算了事,根本不去深究老师的批改,这次作文批语上,明明写着过渡不自然,他下篇作文照旧过渡不自然。教师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究其原因是教师的改与学生的学脱了节,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作文批改只是教师的“单边活动”,从实践中我认识到:这种置学生于一旁,教师单纯的书面批改,即使是红字满篇,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独立修改文章的能力也是事倍功半的。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作文教学越来越受到语文老师和学生的关注,在作文教学中作文批改又是一个重要环节。一般意义上说,学生通过作文批改这一环节能知道自己作文存在的优点与不足,以后能扬长避短。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仅仅是教师批改,学生收效甚微,作文批改的创新已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黄雪飞 《现代语文》2007,(3):115-116
多年来,我们一直遵循着批改、讲评这一模式来批改作文,教师的眉批、总批字斟句酌,对学生的错别字、病旬修改包办代替。这样的评价导致了学生把文章誉写完就万事大吉了。批改后发下作文,他们关心的也只是得了几分,至于老师改了哪些地方,写了什么评语,应如何改都是无关紧要的。显然,这样的批改收效甚微。这种没有反馈的一次性评价方法,不仅劳而无功,而且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0.
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发现教师辛辛苦苦批改,写出批语,学生却常常连看都不看。为何造成这种状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学生自己没有参与,不容易引起关注。二是评语的平淡或概念化。语文教师的负担重,对学生的每篇文章,无法精琢细磨,一般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写出高质量、论文式的评语,往往是提纲挈领式的寥寥数语。我们不妨变换作文批改的角色,把权力放下,"还政于民",组织学生互相交换批改作文。  相似文献   

11.
吴丽珍 《广西教育》2007,(11A):22-22
作文教学是一个非常繁琐的过程。既要引导学生写作,又要批改、讲评,作为语文老师没有一定的写作水平是万万不行的。你看,引导学生作文需要技巧,而批改学生的习作也有所讲究,就批语而言,里面的“学问”还真不少。  相似文献   

12.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批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一环。然而,学生拿到被教师修改得较多、有很多红杠红圈的作文后,一般看一看分数后,就将作文本丢在一旁,不愿意看了。至于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批改,就无人问津了。教师要把修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相似文献   

13.
赵桂青 《教学随笔》2007,(12):35-36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评改观念 “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大家熟知的叶老先生的一句名言。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自能读书,不待老师教;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长期以来,学生写作文,老师改作文,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导致学生一写好文章不去检查,更不去修改,一交了之,留给老师去批改。而老师呢,单纯地搞书面批改,改呀,评呀,熬费了苦心才把一大堆的作文本改完。  相似文献   

14.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老师来说.批改作文是工作量最大的一项工作。望着堆积如山的作文本,老师难道只能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拿着手中的红笔不停耕耘?更重要的是,学生对批改后的作文。不少人不会多看一眼.多读一遍,更谈不上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改;对他们来说,抄正作文就是他们的目的。篇篇如此,老师不知道写秃了多少枝红笔,可学生的作文能力究竟能提高多少。  相似文献   

15.
作文批改一直是语文教师最伤脑筋的事。传统做法是教师对学生的作文从字、词、句到立意、构思、选材等诸多方面逐一精批细改,然后写出评语,再给出等级或打出分数。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大部分学生拿到作文本子后,先看给我评了几分,然后看看后头的批语,四个字还是八个字,怎么批。完了,往抽屉里一放,算了。老师的精批细改完全埋没了,叫做徒劳无功。(摘自《吕叔湘先生论语文教育》)为何会  相似文献   

16.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中的重要一环,是作文教学的继续,也是作文讲评的基础。每当学生进行了一次习作之后,老师就得坐在办公室里埋头批改,一坐就是几个钟头,头昏脑胀,辛苦极了,但到头来收效极小,甚至连作文里的错别字,你都一一改过来,但到下篇作文里出现的这个字还是错的,至于语法方面的错误就不用说了。鉴于这种情况,我对作文批改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老师改得再仔细,批改的水平再高,  相似文献   

17.
在说这个话题之前,我想先来纠正或者说确定一种说法,改变一种视角。历来都说“批改作文”或者“作文批改”,我觉得有必要在“作文”和“批改”之间强调“学生”一词。“批改作文”或“作文批改”是一种只见文本或者说以文为本的视角。而“批改学生作文”是既见文本,更见作者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殷会荻 《现代教学》2005,(12):41-42
有人说,语文教师的工作中,最烦最累的活儿莫过于批改作文,更令人烦恼的是,教师劳心劳力批改的作文学生往往看也不看,一扔了事。我却觉得,换一种思路和方式去批改学生的作文,让老师单向的“评判”变成师生双向的交流,“苦事”也会变得乐趣无穷。  相似文献   

19.
作文批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令语文教师最为头疼的工作之一,老师累的精疲力竭,然而学生对老师批改的作文似乎比较“冷漠”,很少“有”动于衷。那么,如何扭转作文批改的被动局面使作文批改臻于学生自主操作的范式呢,下面我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0.
徐琳 《语文天地》2009,(5):30-31
“语文难教.作文难改”.说明了语文教学难在作文的批改。学生一直误以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学生写完了便完事。教师辛辛苦苦地批改.而学生却往往只看分数.并不能认真体会教师批改的意图。因而。造成了作文批改劳而少功、写作兴趣索然的现象。那么,如何摆脱这种现状呢?笔者认为。变单一为多样,化被动为主动.做到“百家争鸣”.既可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可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