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是张溥《五人墓碑记》里的一个句子。高中语文(必修)《单元知识训练》把句中“能不易其志”分析为“缙绅”的后置定语。笔者认为,如此分析是不符合其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的。  相似文献   

2.
对“大阉之乱 ,缙绅而不能易其志者 ,四海之大 ,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课文注释为 :“缙绅 ,亦作扌晋绅 ,指一般做官的人。古代大臣把笏插在腰带里 ,所以称做官的人为缙绅。缙 ,插 ;绅 ,带。”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编者把“缙绅”释为“缙笏于绅”之义。笔者认为 ,这里的“缙绅”是“缙笏垂绅”的省略。《说文》 :“绅 ,大带也。”段注 :“古有革带以系佩绂 ,而后加之大带。绅则大带之重者也。《玉藻》曰 :‘绅长制 ,士三尺。子游曰 :叁分带下 ,绅居二焉。’注云 :‘绅 ,带之垂者也 ,言其屈而重也。’……”《晋书·舆服志》 :“所谓扌…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11月版高二册语文教材《五人墓碑记》:“大阉之乱,缙绅而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缙绅”,课本注曰:“亦作(扌晋)绅,指一般做官的人。”这里讲的是“缙绅”的本义和一般用法,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即属这种用法,用作名词。《五人墓碑记》中指的是一种动作,  相似文献   

4.
主谓短语表时句从﹃大阉之乱﹄的注译说起安徽枞阳中学马茂书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对于“大阉之乱”,课本注为:“魏忠贤这场祸乱”,配套的《教学参考书》译之为:“在魏阉乱政的时候。”孰是孰非?笔者以为《教参》“...  相似文献   

5.
《五人墓碑记》中有一特殊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此句如何翻译呢?先来看看有关资料的译注。①江夏等编著的《文言文评点译释》(华中工学院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专权乱政的时代,做了官却不能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这偌大的世上,能有几个呢?”将“缙绅”讲为“名词做动词”。②原建平编著《文言文全解》(人民日报出版社)将此句译为:“在大宦官魏忠贤的这场祸乱的时候,当官而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人,(在)全国这样的广大地域,(又)有几个人呢?”③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室编…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五人墓碑记》中有这么一句":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第99页,2004年6月  相似文献   

7.
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 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这是高中《语文》第四册“单元知识和训练”中所列举的两个定语后置说的例句,课本将“具体而微”、“能不易其志”分别看作是修饰“雁荡”和“缙绅”的后置定语.同时,对第一例,在第二册课文注释中还作有更为具体的分析说明: [亦雁荡具体而微者]相当于“亦具体而微之雁荡”,也(可算是)具体而微的雁荡山.具体而微,形体齐备而规模较小。笔者认为以上分析大可商榷.把这两例说成是定语后置结构,其实是不应有的疏误。先看第一例.这里关键是要对“具体而微”作出正确理解.新版《辞源》将它解释为“内容大体  相似文献   

8.
关于定语后置的结构分析张联荣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在讲述古代汉语的词序时有定语后置的说法,举的例子是(336页):①(1)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梦溪笔谈·雁荡山》(2)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  相似文献   

9.
每个人都有自己心灵的栖息地,它能给你一种安详、温暖的感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及赋《离骚》……他们之所以能完成如此巨著,不是因为他们虽“累”却心中有一种精神动力,在“累”中发奋,攀登高峰吗?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都会遇到或此或彼的挫折,然而如果每个人都有自己心中的寄托,让自己的心灵在精神家园中透透气,[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马宏东 《湖南教育》2007,(10):42-42
近几年,笔者竟然发现语言权威专家,甚至中学语文教材都使用这样的句式。如: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审、课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员顾之川写的《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一段说明:“……亲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向沙漠进军》开篇第一句就是:“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最××的之一”这种句式合理吗?  相似文献   

11.
读了《贝多芬传》,我们会被贝多芬“扼住命运的喉咙”的精神所鼓舞;读了《老人与海》,我们会被老渔夫“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的豪情所震撼……是啊,一本好书,带给我们的不仅是阅读的乐趣,更能催人奋进,引人向上!  相似文献   

12.
竹,贞而不介,弱而不亏。《诗经》中有“瞻彼淇澳,绿竹依依”、“篁篁竹竿,以钓于淇”之句。《礼记》载:“礼之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可见在上古竹子即具有道德上的意义。王国维说:“竹之为物,草木中之有特操者,群居而不倚,虚中而多节,可折不可曲,凌寒霜而不渝其色,……使人观之,其胸廓然而高。渊然而深,冷然而清。其超世之致与不屈之节于君子为近,是以君子取焉。”  相似文献   

13.
1.比喻例句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可以译为______。这个句子的翻译,是与词类活用相联系的。句中的“云集”、“响应”、“景从”从表面看都是主谓结构,而从全句看,按主谓结构翻译就不通了,因为全句“天下”作主语,“云、响、景”又分别施行“集、应、从”所表示的动作,所以可以考虑“云、响、景”是名词作状语,可译为“像……一样”。原句可译为:“天下的人像云聚集似的集合起来,像回声那样应声而起,挑着粮食如影随形似的跟着。”2.借代例句嗟夫!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前80回和后40回的作者是否为一人,在红学界是个有争议的问题,从语法句式结构这一新的视角着眼,我们发现现代汉语中的差比句式“X比YW”是经过长时期的历史演变,在《红楼梦》时代成为一种成熟句式的。在新旧句式通过激烈竞争完成交替的明清之际,作为同时代的人,由于对新句大的接受和使用的不同步,必然会在语言运用上表现出差异。据此,我们考察了古今汉语表示差别比较的新旧句式在《红楼梦》中的使用情况,并用统计的方法显现了前80回和后40回整体语言风格和人物语言风格存在的差异,从而否定了《红楼梦》作者为一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与第四十五回分别三次出现“你想什么吃?回来好给你送来的。”“想什么吃,只管告诉我,我有本事叫凤丫头弄来了咱们吃。”“你想什么吃,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红楼梦》的语言表达以北京方言为基础,我考察了同一时期的《恨海》《聊斋志异》以及现代的京味作家作品《四世同堂》《皇城根》,均未发现同类句式。这一小句“你想什么吃?”其表意指向具有二重性:一方面,问愿望(“你想……?”),另一方面又有特指(“什么”),表达方式在今天多用“你想吃什么?”来代替。但通过矩阵分析,又不是所有的“想NV”的句式都能用“想VN”来替代,更进—步说,并不是所有的“想VN”都能转换成“想NV”。这里从表意指向的二重性,联系其语表和语值来考察两句的动词入句规约。  相似文献   

16.
教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五单元时,我不禁眼睛一亮——第25课是《杜甫诗三首》,编排了《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可以说,长期以来.对教材编排古诗词的方式一直感到不尽如人意,尤其是唐宋一些大家之作零零散散在各册各个单元.使我在教学时颇感不尽兴、不过瘾,也总是觉得学生在初中三年虽然学了不止一首的“杜诗”“李诗”“苏词”……但对这些“大家”的认识、感受却是零碎的.甚至于学一首忘一首,有时还会张冠李戴。  相似文献   

17.
明代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中的被动句式,主要有“被”字式、“吃”字式、“为”字式、“于”字式和“所”字式。在对《二拍》中的被动句式进行了穷尽性统计与详细分析的基础上归纳了它们的特点,从中可以看到明代被动句式是中古时期被动句式过渡到现代汉语被动句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8.
马建忠在区分转词和止词时,使用了形式和语义两个标准。同属于双宾语的句式“子哙不得与人燕”和“后稷教民稼穑”在《马氏文通》里,“人”和“民”分别被看作“转词”和“止词”。本文分析了这两种句式的差异,同时解释马氏这种分法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章对《荀子》中的助动词进行了穷尽性研究,确定了“可”,“能”,“见”等7个助动词,对它们在《荀子》一书中的句式,语义及句法功能进行了说明。  相似文献   

20.
二程、朱熹在对《中庸》一书关于喜怒中节方面的重要内容加以阐发时,吸取了《内经》对于人的内心世界所作的系统而深刻的理论表述。在宋代以前没有任何一家一派能够达到《内经》对人主体自身认识的高度,医学研究的独特视角决定了它必须对人的精神现象作全面的理解与分析。二程、朱熹都钻研过《内经》,如二程说:“《素问》之书,……善言亦多”朱熹则在《古史余论》中对《内经》做了具体的分析,因此他们用《内经》作为自己思想观点的张本.显得十分顺理成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