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孔祥渊 《中国教师》2013,(21):34-36
山东省历史文化悠久,是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这一片沃土,孕育了诸如孔子、孟子、墨子、孙子等一大批思想家,至今山东省仍然深受国学文化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国学兴起并日益受到人们的青睐。国学是与西学相对应而产生的概念,指的是中国固有的学术。广义的国学指的是中国原有的所有学术,即胡适所说的“中国的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 20世纪初叶兴起的晚清“国粹派”,以章太炎、刘师培、邓实、黄节等人为代表。他们既是激烈的排满革命派,又是热衷于复兴民族传统文化的学者,一身兼二任。“国粹派”所代表的国粹思潮,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发展,他们的文化观是以“国粹”、“国学”、“国魂”为最基本的文化运思的(所谓“国粹”,广义上讲是指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狭义上看是指中国文化的民族精神和特质)。而“国粹”、“国学”、“国魂”三者内在的和谐,又表明了“国粹派”文化观的基本思路:即以民族主义为指归,以国学为主体,兼采中外文化之精华,重振民族精神以强中国.  相似文献   

3.
“国学”当然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范围,但并非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都可以称之为“国学”。“国学”是对传统文化的自觉担当意识,以保护、延续和弘扬传统文化为使命。因为国学的召唤力,每一次都产生于中华民族和中国传统文化发生严重危机的时刻。“国学”不是恢复到过去的“道统”,国学是现代意义上的立国与人伦的道德、人文精神,帷有贯通中西,汇其精华,“立乎其大者”,才能享此殊荣。但“国学”并不寻求霸主与意识形态的支配地位,“国学”与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将共同担当起时代精神、民族精神和全球化的历史使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中西文化交互融汇过程中,“国学”一词是最受热议和追捧的,无论其是寓于中国文化原典中还是借用日本江户时代以建构日本主体文化的象征隐含,都无一不彰显出“国学”自身所蕴涵的文化使命。面对日益自信的中华文化的崛起,国学教育层次的提升必将成为延续“国学”文化命脉的所在。  相似文献   

5.
首先。对“国学”这一概念本身的理解,就存在很大差异。“国学”是一个集合性很强的概念,它应该是指中国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中所积累、积淀的思想文化的总和。在当前的“国学”文章和“国学”宣讲中,既有专指儒学或孔子的,也有精华和糟粕不分的,可谓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国学”也好,传统文化也好,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以来,中国先后兴起了三次国学思潮,第一次可以称为国粹思潮,发生在辛亥革命以前的晚清时期,借引日本国学话语,以反满革命为鹄的,以古学复兴为旗帜,标揭以国粹凝聚国魂,激励种姓,提升国德,增进爱国的热肠,具有鲜明的民族主义色彩。第二次可以名为国故思潮,主要发生在新文化运动以来,呼吁重新估定一切价值,标揭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具有明显的科学主义特征。第三次国学思潮,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以来,至今方兴未艾。第三次国学思潮同前两次国学思潮相比,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特征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7.
“当代国学”与“近代国学”有别。近代国学之研究,起自、中学与西学之对比以及依西学之目标重理国故,其意义主要在近代中国革命的意识形态方面。当代国学则缘于西学根本局限性之发现以及中国文化生命之复兴的需要。当代国学之建设自有当代中国民众的生命实践作为基础,但需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意识异化原理作启发,兼引当代西方存在论革命之思想,才能一方面从根本上诊治中国传统文化之痼疾.另一方面为当代中国立心、立命。[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20世纪初期,中国出现了一股恢复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主义思潮,其主要宗旨是恢复和倡导汉族的文化,反对醉心于“欧化”。代表人物为章太炎、刘师培等人,代表刊物为《国粹学报》,国粹主义思潮的出现,是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热”、“寻根热”的出现,国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种“文化热”我们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可以说,国学热是这种文化关注衍生出来的一个正面结果。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降,中国文坛掀起了一股复杂多元又影响甚广的文化守成主义思潮,该思潮又反过来影响文学创作,体现在向传统回归和对启蒙解构两个维度上。从两部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叔叔的故事》和《白鹿原》即可以看出“解构”和“回归”是如何成为90年代文化守成主义思潮关键词的。  相似文献   

11.
五年前,在长沙聆听了南怀瑾先生的讲座,第一次听说“国学”这个词语。模糊地理解:国学就是中国古代文学。最近我才比较确切地了解它的内涵。前段时间,网络上开展评选“中国十大国学大师”活动。王国维位列第一。到底什么是国学呢?我从网上搜索才明确:所谓国学就是指以释道儒三家伦理、道德、哲学等学说为主干、以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饮食民俗礼仪等为枝叶的传统的文化体系。简而言之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2.
韩涛 《河南教育》2009,(2):51-52
21世纪初,回归传统、复兴国学的热潮悄然兴起,国学的价值和意义也逐渐为人们所认同。“孔子文化月”活动的举办不仅凝聚了高校的人文资源和智力资源,而且为推动国学普及和经典教育健康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很好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思潮自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从西方传入中国,揭开了社会主义学说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序幕。由此迄于20世纪初年,在中国思想文化界出现“社会主义”的中文译名,是这一思潮在中国社会展开的初始时期。社会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有一个突出特点:它是作为求强致富、维新改良、社会革命的附属物被传入中国的,其时它虽不能等同于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但又包括了科学社会主义的若干内容。社会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的展开,不仅刷新了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面貌,而且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演变方向增添了新的内容,尤其是在文化上突出了中国社会处于近代阶段与水平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4.
一字一乾坤     
汉字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遗产。《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汉字、用汉字更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学生与汉字接触最多,也与它最为亲近。所以,我们二年级将“汉字文化久,浸润国学长”(“赏汉字文化,品国学经典”)作为本学期国学周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1 一个新的千年开始了 !在新世纪的发端 ,高举起“自然国学”这面大旗的庄严时刻已经到来 ,深入阐发自然国学的条件已逐渐成熟。国学 ,指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然而 ,一提出国学 ,人们往往想到的是史学、文学、道德、人生哲学等人文学科的内容。其实 ,国学中还有另一半同样重要、同样辉煌 ,同属中国文化精髓的方面 ,就是中国的传统科学体系 ,包括自然科学、科技史、科技哲学、科学思维方式等学科内容。前一半为人文国学 ,后一半当称“自然国学”。184 0年鸦片战争之后 ,中国屡遭列强凌辱 ,满清政府腐败无能。许多人对国家失去信心 ,民族虚无…  相似文献   

16.
引言 近年来国内学界掀起了“国学”热潮,一些学者热心于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学习、研究和评价,意在继承与发扬祖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尽管对何为“国学”、国学的价值究竟应当如何评价,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热心提倡国学的人也有不同的出发点,但就重视祖国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这点而言总是一件好事。然而,继承祖国文化传统、培养民族精神,如果没有年青一代的积极参与,如果广大的中学生、大学生对此完全隔膜、冷漠,则“国学”不过是一小部分学者躲在“象牙塔”里搞的自娱自乐的小玩意,不但“薪火”无法传承,而且还会受到青年一代的抵制和排斥。  相似文献   

17.
支配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发展的,外来主义的作用固然不可低估,但传统文化的力量似乎更为强大。从戊戌维新到辛亥革命,认同明末清初学者对君主专制的批判及其民族意识,成为世纪初社会改革思潮的原动力;从五四到四十年代初,各种思潮的代表人物皆分别从传统文化吸取资源,传统思想的精华在中国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潮中放射出更加夺目的光芒。二十世纪对中国社会发展起最大作用的是社会主义思潮,古老的大同理想成为康有为的《大同书》、孙中山的“主观社会主义”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理论之共同的传统文化底色,但毛泽东的理论和实践有着更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在二十世纪五光十色的各种社会思潮背后,几乎都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圣哲在发着诡谲的微笑。  相似文献   

18.
王玫 《山东教育》2008,(7):41-43
“国学”,又叫国故,指我国固有的学术文化。中国悠久灿烂的传统文化是历代先贤们的总记录和文化积累的总载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在幼儿阶段,  相似文献   

19.
《母婴世界》2013,(10):114-115
广义上来说,“国学”泛指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而狭义的“国学”则特指《诗经》、《论语》、《孟子》、《弟子规》、《三字经》等众所周知的中国经典名著,它们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是了解“国学”的入门著作,在中国古代是蒙学教材,在现代则是孩子初步感知“国学”的启蒙读物。  相似文献   

20.
截至目前,北京市通州区共发展50所中小学的国学教育实验,其中10所学校被教育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课题组国学艺术文化交流中心授予全国示范校的称号。通州区在十几年前就开始探索“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教育”进入中小学。2009年底被中央教科所、中国国学文化艺术中心确立为国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从最初25所已经增加到50所。其中,于家务中学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特点,确立了《古今二十四孝》、《三字经》人物志、《论语》等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梨园镇中心小学根据国学启蒙教育的学习规律及学生的认知现状,确立了诵读化、思想化、故事化和生活化“四化”教学方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