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相传,古希腊的柏拉图曾给人下过这样的定义:“人是无毛两足直立行走的动物”.于是有一喜欢恶作剧的学生,一天将一只拔光了羽毛的公鸡端到帕拉图的面前问道:老师,您看这是人还是鸡呢?是鸡,它又符合您给人所下的定义;是人,它又确实是鸡。颇有名望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在这种情况下竟也无言以对. 定义又名逻辑定义,它是通过揭示概念的本质或特有属性而明确概念内涵的一种逻辑方法.例如,“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就属于逻辑定义. 一个完整的逻辑定义,均由“被定义项”、“定义项”与“联项”三要素构成.所谓“被定义项”,就是其本质或特有属性有待揭示的概念.如  相似文献   

2.
经常留意媒体,其中关于一些“狂人”的狂言,我有很多的记忆。曾记否?望城县县委书记王武亮在长沙殴打警察并高叫“:我是县委书记一把手!你算什么东西?”曾记否?南京某局局长异地泡小姐被警察查获,竟放言“:我们泡小姐关你啥事?”曾记否?阜阳某建筑集团的一个老板在派出所对警察狂喊“:谁敢关我,一个电话,明天就叫你下岗!”在我的概念里,作为国家机器的具体化,警察应该是很有些威严的,可这些人为什么就敢口出狂言,甚至还敢出手殴打警察呢?这些人的底气是哪里来的呢?我认真研究了一下,才发现这里面的奥妙。敢在警察面前发狠的这些人,一是有权…  相似文献   

3.
希腊神普罗克拉斯提斯有一张铁床,他常使被劫者卧于床上,比床长者斩去过长部分,比床短者,强行以床拉齐。博物馆概念是否需要成为一张“床”呢?如果是的话,哪部分过长呢?当代博物馆究竟要适应什么样的一张“床”呢?谁又来确定这“床”的长度呢?构成“床”的长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呢?本文便从当代社会对博物馆概念的需求;形式结构化博物馆机构与社会化规定的博物馆机构的差异;宽泛博物馆概念和限定性博物馆的概念分析;分析确定博物馆概念的四大因素以及如何走向更趋合理的博物馆概念五个方面,评介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博物馆概念的研究,并试图提出,博物馆界对“床”的辩证认识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4.
一、语气的概念。语气,在语言学里属于句子的“式”,即用语法关系表示具体态度。如:陈述句,“他是个坚强的人”;疑问句,“你吃过饭了吗?”等等。语音学认为,从语气词(的、了、呢、吗等)和语调上可以了解和表达各种语气。这些,我们都可以理解为一定内在思想感情的外现形式.  相似文献   

5.
《青年记者》2017,(3):14-15
电影《一代宗师》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宫二与叶问约战,宫二环顾辉煌的金楼,说了一句很漂亮的台词:可惜了这一屋子的精致.叶问当即表示:功夫是纤毫之争,真要打坏了东西,就算你赢.著名编剧史航后来评论这个细节时说:如果这时候,宫二抄起桌子上一个茶盅,直接往地上一砸,咣当哗啦,说“那你输定了”呢? 当然,宫二和叶问,都不是会砸茶盅的那种人,因此才能够留下那样隽永的故事.  相似文献   

6.
犹太人杀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杀犹太人,疲惫的巴勒斯坦,你本是“流奶与蜜之地”,却流了太多的泪和血.什 么时候,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才能各自拥有自己的幸福平静的家园呢?请看龙应台女士的观察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如果一种期刊陷入了困境,往往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以下列举的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和可能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一、你的期刊有足够的订户吗?如果没有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原因:1.你所期望的订户数是不是太高了?把你的期刊订户数与其他同类期刊作一作比较,根据经验对你的期刊作一番重新思考。2.你的期刊学科领域是不是过于狭窄了,有无可能拓宽?3.你的期刊刊名是不是不能反映它的内容,从  相似文献   

8.
你如果去过曲阜,也许会记得这么一方“御碑”。这方碑上刻的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对“孔圣人”后代的戒谕。请看:“圣旨:‘老秀才近前来。你多少年纪也?’对曰:‘臣五十三岁也。’”接着,就转入了正题:“上曰:‘我看你是有福快活的人,不委托你勾当。你常常写书与你的孩儿,我看资历也温厚,是成家的人。你祖宗留下三纲五常垂宪万世的好法度,你家里不读书是不守你祖宗法度,乃何中?你老也常写书教训者,休怠惰了。于我朝代里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呵不好?”这一段话好象老百姓叙谈家常,那用语,也象平常人一样称“你”道“我”,甚至还称对方“你老”,而没有张口“孤家”闭口“朕”,完全没有封建帝王常用的那些套话。但这简明通俗的语言里表达的意思,谁又能说不扼要呢!简短的几句话,朱元璋的“风格”就跃然于碑  相似文献   

9.
如果说2月份是30天,你肯定会予以否定;如果一篇文章中叙述:“2月30日,封山期进人154天。”你能发现什么?有些编辑的确忽视了。其实,这段引文选自《生命的火种》一文。该文原载于《劳动报》,后被《青年文摘》杂志摘录。两次刊登,都以2月份是30天的面孔出现,这不能不引起编辑的警觉。编辑应该对易错的时间概念加以认识,剖析错因,以便编审过程中严格把关,防患于未然,本文想就此方面做一些工作。  相似文献   

10.
前日几个老记聊天,老资格的李总说了个笑话:某晚报一位年轻女记者被指派到附近农村采访一条新闻,磨磨蹭蹭还没动身。领导就问:“为什么还没去?”她若无其事地回答:“等办公室派车,说要明天才有!”领导有点不高兴了:“人家在等呢,就这么三四公里路,没有车那你的脚呢,干嘛去了?”女记者有点脸红:“是啊,我的脚干嘛去了呢?” 这是一个让人笑不起来的笑话。 “我的脚干嘛去了?”人人皆有一双脚,就好端端地长在自己身上,人就靠它撑着站起来和走路,干嘛去了呢,不可思议吗?  相似文献   

11.
故事一 陈阿土 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 这让他新奇不已。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 MORNING,SIR!”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相似文献   

12.
无意之间在《人到中年》这篇小说里读到一段对话,其中一句写道:“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这是鲁迅先生的话,对不对?”这里,作者没有照抄原文,却稍加剪裁。我对此极为欣赏。原文见于许广平的《献词》,是这么写的: 你曾对我说: “我好象一只牛, 吃的是草, 挤出的是牛奶,血。”末句的“血”字,叫做“趁韵”,未免以辞害意。血,怎么可以挤出?而奶娘挤奶,总是只说”挤奶”,决不说“挤人奶”;以此例彼,牛当然  相似文献   

13.
误会     
每当看见书架上那两本《趣味数学》,我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我去找好朋友丁婧妍玩,玩着玩着,我不经意地瞅了她的书架一眼。咦,《趣味数学》?那不是我前几天丢的那本吗?于是我拿下来一看,上面还工工整整地写着我的名字!我正要叫她,她就笑容满面地走过来了,说:“哟!你可真机灵,这么早就发现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了!”我想:还挺会编,竟然说是送我的生日礼物!于是我就说:“少装蒜了!说实话!这本书到底是从哪儿来的?”她认真地说:“是我要送你的生日礼物呀!你怎么了?”我说:“少骗人了!这本书明明是我爸爸在北京给我买的!…  相似文献   

14.
我这么不热爱运动的人,忽然得到了一张中网的决赛票。票,据说是某老总送给某老总的,双方都是VVIP级人物,这票也因之VVIP。老总日理万机,当然没时间看,有中层干部去他办公室聊聊天,他忽然想起来:“有一张网球票,你去看吧。”“就一张怎么看呢?”中层也不太稀罕。“反正随便你处理了。”该中层就把票送了朋友A。  相似文献   

15.
先讲一个趣闻故事:说是有一个人急急忙忙地跑到一位哲人那儿,说: “我有个消息要告诉你……” “等一等”,哲人打断了他 的话,“你要告诉我的消息,用三个筛子筛过了吗?” “三个筛子?哪三个筛子?”那个人不解地问。 “第一个叫真实。你要告诉  相似文献   

16.
做报业的都知道一句话:订户是我们的上帝.在报业面临转型的当下,在说这句话前,我们需要先厘清这样几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1.报业的那些订户还在吗? 2.订户是否等同于用户? 3.订户还是不是报业的上帝? 我们这里来分析一下.从整个报业来看,我们即使没有确凿的数据,但仅仅从普遍现象来看,报纸的订户已经大量流失了.比如某张晚报,曾经在当地一报独大,公交车上乘客纷纷捧读该晚报曾是一道风景,一份报纸在高校宿舍要传阅七八个人,广告客户要排队等待上版面……而今这差不多已经成为一种回忆.其他发行量小的生活类报纸境遇就更惨淡.  相似文献   

17.
“你觉得你学习好,就把自己当成‘夜郎’了.夜郎自大,谁佩服你?”这是笔者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其实,“夜郎”是“国”不是“人”,这句话中,错把“国”当成“人”了. “夜郎自大”是个成语.汉代班固的《汉书·西南夷传》:“滇王与汉使言:‘汉孰与我大?’及夜郎侯亦然.  相似文献   

18.
新闻五个W,时间是一大要系。不论你写什么都要问明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某月某日,今天、昨天等。在表达这些时间概念的吋候,常见用词概念含混的情况。在这方面,就是“……以来”的用法。“……以来”的本意,是指从过去的某个时候到现在。这个句式,在各类文章中用得很普遍。因此,一些表意含混的句式,也以讹传讹了,在群众中形成了一种习惯。例如:《河南农民报》10月8日一版《情系良种》一文,说“一个多月来……”。“一个多月”就是“一个多月”,为什么还要加上“来”呢?去掉“来”字,不是更简明了吗?这  相似文献   

19.
作家写出了书,愿不愿意将书送给别人?从道理上来讲,应该是愿意的:孔子早就说过“君子以文会友,以友佐仁”,写作为什么?不就是“觅呀觅知音”吗,当然应该碰到像知音的人就送他一本了。再说,你的书不一印几千几万本么,送几本  相似文献   

20.
沈晶 《记者摇篮》2006,(3):53-54
爱听故事是人的天性,我们都是听故事长大的。是新闻也好、资讯也好;是教育也好、娱乐也好,透过一个动听的故事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天底之下,有谁爱听闷道理与人教训呢?著名纪录片监制与导演Kirk Wolfingerl曾经如是说:我是从事说故事这行业的,不论你是新闻工作者也好、拍电影或纪录片也好,都是从一个故事开始。我若是真的要传递什么信息,我透过电邮好了,我若是真的要宣扬什么大道理,我让传道的人去处理好了。但不管你有信息要传递也好、要宣扬什么大道理也好、是教育或公共效益的事也好,有什么比透过一个好故事来得更有效?电视,是“说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