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下的学批评和学史描述中,“精英学”一词得到了广泛使用,但也存在着被误解、误用现象。因而,准确把握其概念内涵,以及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学现象作是否归属精英学的辨析,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大众学渐成霸权态势、严肃高雅学日趋衰落的语境中,我们对大众学负面形态的庸俗学提出批判,并吁求精英学的再度振兴。这将有利于形成健康、合理的学格局,有利于民族化水平和精神素质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2.
文学消费与文学的功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学的功用问题几千年来人们已形成了大体一致的认识。但从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成熟和消费时代的到来,学的消费性受到空前的重视和强调,这固然突出 了读在学活动中的地位,但同时也带来不少弊端,造成不少作家跟着市场走、一味媚俗的状况,使学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自己的社会功用。本对此提出了批评,并对消费时代学如何发挥社会功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俗学是学之母。雅学不过是在吸吮了母体的乳汁之后,被包装起来的一个宠儿。俗学哺育了高雅学,同时也培育了广大的市民阶层的受众,培育了现代学市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几种报纸学副刊可以看出,在消费主义原则的支配下,学副刊形成集休闲、娱乐和消费于一体的学消费品,从此还可透视读大众的化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5.
随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消费主导的时代,消费不再简单地只是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需要满足的活动而构成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工具理性的成就和物质的丰裕为表象,借助大众传媒与消费大众心理的里应外合,大众消费被成功地规划和组织并被纳入社会生产体系,同时有力证明了社会的合法性。对于消费意识形态应该有如下的认识,它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社会控制形式变迁的结果,它也是消费文化的现代表达,同时它也促生了新的人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6.
90年代文学观念的一个重大突破就是文学商品属性的被确认,亦即文艺作品同社会其他商品一样具有消费和使用价值,可以按照商品交换的方式在市场流通。这一理论突破的直接结果,是商品化文学的大量出现和文学商业化思潮的兴起。王朔走红,梁凤仪旋风,文稿竞价拍卖,亚文学、软文学占领文化市场,作家世俗化,严肃文学媚俗化,文学杂志陆续转向,作家纷纷下海……可以视作文学商业化思潮兴起的注脚。从整体上说,文艺的社会机制是由社会群体直接控制并由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所制约的,在特定的历史阶段,这种主导价值观念很可能把一定…  相似文献   

7.
歌德的世界文学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了教育(Bildung)、可臻完善(Perfektibilitat)和博爱的思想外,歌德在其晚期作品中发展倡导的世界学构想无疑属于歌德时代影响最广的化政治主导观念之一。相对于那种由语言和传统,民族的神话、象征和榜样以及化模式和——并非不重要——社会结构与制度决定的民族学而言,出自歌德辞世前十年的关于世界学概念和主题的草稿、笔记和言论则表现为“学规划的另一选项”。身处十七世纪法国化霸权的威压之下,  相似文献   

8.
以高平陵事件为分界的正始时期和后正始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历史阶段。因此,在两种不同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正始学和后正始学,不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都呈现出迥然不同的风貌,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以何晏为代表的正始学,其成就虽比不上以“三曹”、“七子”为代表的建安学,也比不上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后正始学,但它在学史上也留下了自己的印迹,并对两晋坛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尽管有些影响可能是负面的。  相似文献   

9.
学消费是现代艺学中的术语,任何学样式的产生、流变、盛衰,都与其消费有着直接的关系。小说从产生时的“不登大雅之堂”到逐渐成为人们学消费的主体,在这一过程中,读的消费需求起着相当大的作用。从学消费角度看,我国古代通俗小说的兴盛趋势是明显的。  相似文献   

10.
生态环境文学的绿色忧思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趋突显,环境话题愈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重要事件,相较之下,生态环境的学难度考察及其成效,与其他学科相比,尚处于非成熟的起步阶段。这与学固有的人学情怀是极不相称的。学应随中国社会发展中所呈现的重大问题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通过厘清学发展的向度,为新时期生态环境问题的消解提出真切而实际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随着上世纪西方发达国家进入消费主导的时代,消费不再简单地只是经济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需要———满足的活动而构成消费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工具理性的成就和物质的丰裕为表象,借助大众传媒与消费大众心理的里应外合,大众消费被成功地规划和组织并被纳入社会生产体系,同时有力地证明了社会的合法性。对于消费意识形态应该有如下的认识,即它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它是社会控制形式变迁的结果,它也是消费文化的现代表达,同时它也促生了新的人的自我异化。  相似文献   

12.
论钱钟书《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中的文学史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在其学史观中,不仅考察了学本所呈现出来的社会历史性特征,而且从内在审美规范特征的维度透视了体的分类与创新。同时,他还立足于学的审美艺术性,主张尊重学历史的现象与事实,认为学史不应按朝代分期,“因世以求”,而当“以能为本”,并采取札记体的形式实现其对学史的构想。  相似文献   

13.
中国学发展到今天应该说具有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在学内容的深广发掘或是在学艺术形式上诸多创新,也从而使学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有一本质的提升,这些都足以令世界坛瞩目。但学进入到上个世纪末,它对于我们民族的意义却正在发生着令人忧郁的变化,时代背景的淡化、思想容量的稀释、社会良知的弱化、审美力度的降低等都使得学意义在整体上被消解,人们更多的是将学当做是某种化快餐来消费。本的目的就是从现代阐释的角度对学意义的现状进行反思和分析,找到学意义被消解的症结所在,以有利于学在民族生活中更好地发挥它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影响读者文学消费自由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斯以读为中心的接受美学理论对我国的学研究和作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读的地位更被推到了极至,他们似乎主宰了学市场,可以自由地进行学消费,然而,读的学消费受着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影响着读的学消费自由、化导师的权威引导,影响着读的学消费自由;新闻炒作的“畅销热”,影响着读的学消费自由。  相似文献   

15.
就台湾文学生态而言,无论是政治选情的一波三折,还是商业化、大众消费、资讯科技引来的声画网络,都使文学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影响了文学与政治、社会、经济生态的相互关系,包括文学派别的形成及其地域分布、文学报刊的繁荣与衰亡、台湾选战间接给文学造成的污染、文学会议主题的演变、两岸文学的互动,等等。  相似文献   

16.
左翼文学:从个人书写群体到集体书写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翼学团体学表达所选择的组织原则和基本形式,是以无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为核心.以集体主义精神表现本阶级的整体风貌。左翼学负载的多是无产阶级这一新生社会力量所能聚集能量的展示,其叙事本身留给学的不过是这一时期社会历史过程的投影。作家的创作意识集体性地为一种精神所召唤而无视个体生命意识的张扬。非个性的书写方式,作品人物由貌似不同的个体构成的“公共自我”整体,都是阶级内部作家个体高度紧张的共同使命感扩张的结果。然而,从历史语境来看,它不仅仅是学表达的话语方式问题,更重要的是学话语权问题。  相似文献   

17.
美国文学与美国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美国学记录了有着200多年历史的美国不同时期的梦想,一部美国学史可以说是一部美国梦的历史。作家笔下一个个的学形象代表了各种各样的梦,构成了美国化光怪陆离的色彩,从中可以看出美国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的价值观念和化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8.
革学研究虽然也曾产生过一批研究成果,但与现当代学研究和革学的重要地位相较,仍处在起步阶段。其经验教训在:革学研究更多纠着于政治学研究,而没有把学本体性放在重要地位;学术界缺乏坚持真理的勇气和甘于寂寞的奉献精神;社会缺乏对于革学研究的必要的关注。革学研究有相当的学术发展空问。自如地谈说革学,将是社会成熟和进步的标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学翻译成为翻译的主流距今已有一百多年了,而这一百多年的历史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从化层次翻译观的角度来加以解释。根据化层次翻译观的观点,作为跨化交流活动的翻译,其译语的取向必须要考虑目的语化深层因素的影响,以及它对源语化的认同。基于此,章试图将学翻译置于跨化交流的总体环境下,运用化层次翻译观的观点来对我国一百多年以来学翻译的发展过程进行初步的剖析。  相似文献   

20.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文学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回溯西方艺术发展史,在他们充分市场化了的情况下,大多都对高雅艺术有着特殊的优惠和保护政策;许多正直的、有影响的思想家,始终坚持对艺术的商品化进行激烈批评的权力,因此,商品生产与消费和精神生产与消费,是两种性质不同的生产与消费;作为精神产品的文学,其价值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艺术是一种追求高尚目的的自由活动,其价值永远不会被消费掉,而且会转化为日益丰富的、强大的精神财富.社会的转型,精神的震荡,对于清醒的艺术家来说,正是实现文学价值的最佳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