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加了一句话》是六年制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指导学生学习本课,要紧扣“春天到了,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一重点句,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读书方法,反复咀嚼这句话的意思,反复品味加了“春天到了”以后的语言魅力,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体验语言。其教学过程如下:  相似文献   

2.
《加了一句话》是小学语文人教版教材第七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富含哲理、具有强烈的语言感染力的美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理念,结合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品读感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使语言训练与人文熏陶水乳交融,并创设活动情境加深体验升华情感。一、通读课文,自主确定探究主题师:同学们,这是一个发生在法国巴黎街头的故事,是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你们想读吗?生:(大声地)想!师:下面就请你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  相似文献   

3.
被抹上了“荒凉”底色、背后时刻感受着“惘惘的威胁”的那样一种月光的意象,构成了张爱玲作品“恐怖的月光”的“传奇”,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这不仅源于她童年情绪中不幸的情感体验,也是她在港战中对人生的悲凉体验,其后有许多作家受到她的影响,月光的传奇仍在不断上演。  相似文献   

4.
本课实录最大特点是能引导学生深入细细地品味语言。就大框架而言,可分为从“整体感知”到“情感体验”再到“分析研究”三个步骤。“整体感知”部分采用一个句式来评述人物,设计巧妙;“情感体验”部分,用亮点批注的方法让学生分享各自读懂的感受;“分析研究”部分则着重就尚存  相似文献   

5.
在中学阶段,依学习的内容,语文可理解为语言和文学的综合体。其中语言的学习,渗透于文学欣赏中,通过文学欣赏来完成。因此,文学欣赏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而“文学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学是作者“对物的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表现”。既然文学是主观对客观即社会生活带有情感的反映,那么,文学欣赏也就必然地要用情感——类似于作者的情感体验来完成。这一情感体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前情感体验阶段、情感体验阶段、后情感体验阶段。下面将这三个阶段作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过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的不幸。”的确,学习过程中的成功体验是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独特享受,也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及学习兴趣的动力。只有亲身体验到的东西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获得,因此,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在“做中学”,在表现自我中获得自己需要的体验,培育愉悦乐学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7.
阅读魔方7     
《小火炬》2006,(9)
阅读精品加了一句话一天中午,在人来人往的街头,一位诗人看见一个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佝偻着腰,衣衫褴褛,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身旁,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由于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有得到。”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给木牌上的那行字前面加了一句话“春天到了”。然后他把身上带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晚上,这位诗人又经过这条…  相似文献   

8.
《掌声》一课写的是残疾女孩小英内心很自卑,一次偶然的机会,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小英的生活态度,从此她微笑面对生活。 全文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丰富的情感。在这一课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和“爱”的情感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小英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小英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小英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相似文献   

9.
[作业分析] 本课从白洋淀下笔,到写到“苇”时叙述了两个故事。“苇”是作者抒发情感的线索,“采蒲台”是故事发生的地点。课后作业围绕课题,安排了五项训练。字词训练,扫清阅读障碍;回答问题,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听写训练,指导掌握课文中心;段落训练,把握结构层次;读背训练,深入领会课文情感。这五个题当中,以第2题为重点,  相似文献   

10.
语言的魅力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天中午,在巴黎街头,一位著名的诗人看见一位老妇人木然地站着。她佝偻着腰,苍白的头发在风中飘荡。在她身边,立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我什么也看不见!”这是一位双目失明的老人,因为生活所迫,不得不在街上乞讨。诗人走到老人跟前,俯下身子问道:“老人家,今天给你钱的人多吗?”听到有人询问,老人先是一愣,接着长叹一声,说:“我……今天什么也没得到。”诗人听了,拿出笔,悄悄地在木牌的那行字前面加上了“春天到了”几个字,然后把身上的钱全给了老人,说:“这够你吃一顿饭了。”晚上诗人又经过这条街,发现人们经过木牌时,大…  相似文献   

11.
正是在封建礼教的影响下,“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但笑容却冷冷的了”.男人们嘲笑她,女人们鄙薄她。“她全不理会”,“只是直着眼睛和大家讲她自己日夜不忘的阿毛的故事”。起初,“这故事例颇有效”,人们受到了感动。但是,当“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时,“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这说明人们最初只是猎奇,把她的不幸当作消遣,而“感动”只不过是一种本能的感情冲动,并不是真对她有什么同情。所以作者说他们是“咀嚼赏鉴”。这里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思想统治、毒害下的社会的冷酷性。当她听到柳妈说她死后到阴司要被锯开来分给两个死鬼男人时,“脸上显出恐怖的神色来”。柳妈把神权与夫权形象化了。祥林嫂好象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罪孽”的深重.第二天早上,“两眼便都围着大黑圈”,一夜未眠,可见精神上又受到了多么沉重的打击。她再一次鼓起勇气争取精神上的解放,决定去捐那千人踏、万人跨的赎罪门槛。她“整日闭紧了嘴唇”,默默地用全力进行第三次反抗。  相似文献   

12.
学习是指从阅读、听讲、研究、实践中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这一过程只有通过亲身体验才能有效地完成。英语教学中的“体验性学习”是指教师依据不同的教学目标,精心创设语言交际情境,合理设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在实践中获得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形成自己的见解与感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并在体验学习的同时发展思维水平,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体验性学习”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而且学会学习。  相似文献   

13.
美文,不禁浮现出一个美丽的情境,赋予优美的语境和丰富的情感;美文,不禁联想到一种美幻的意境,充满情感的体验和丰富的表达。美文,大概就是美的化身,它是一种情感,一种体验和一种表达。那我们小学英语的美文教学是什么呢?就是教师带着我们的孩子去享受、体验和感悟丰富的语言世界,不仅是诗歌,可能也是童谣,故事、绘本、广告语等。  相似文献   

14.
李爱英 《山东教育》2005,(10):24-24
人教版六年制第八册第22课《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信。本文情感强烈,语言朴实,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不幸有机联系起来。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小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读悟情,以情激情,突破重点。一、感受浓浓亲情,凸显“呼声”,激发渴望和平之情在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第二自然段,感受小作者和妈妈与爸爸相约时的情景。提出:从这段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学生读读、想想、议议。一是抓住“至今都忘不…  相似文献   

15.
下雨啦     
李晨 《少儿美术》2024,(2):31-32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的内容。引导孩子们对生活进行回忆,而“点”与“线”的提示又和前后课程的内容有机衔接。孩子们对下雨并不陌生,对雨有着特殊的情感。下雨的时候,孩子们总爱到雨里跑一跑、淋一淋、嬉戏玩耍。所以这节课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更能吸引学生进行创作。本课的学习要求:“想一想:你看到的雨都有什么样子?找一找:什么线条可以画出雨的样子?试一试:画画雨的样子,  相似文献   

16.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话题是“值日”。学生们对他们每天都必须参与的“值日”这一话题并不陌生;而且四年级的学生经过一年多的英语学习,对英语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本课设计的任务“评选最负责的值日生”将会引起他们的共鸣。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目标,丰富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语言,拟将下一课有关值日的祈使句提前至本课学习,这也是本课的创新点之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一、教材分析本课是高二16单元的第3课,以"生活故事"为主题,主课文讲述的是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helen keller童年学习语言的真实故事,本课的难点在于文章较长、生词较多且抽象、情节脉络较复杂。通过观看电影片段让学生进行课堂体验,  相似文献   

18.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孩子。如果从未品尝过学习、劳动的快乐。从未体验到克服困难的骄傲——这是他(她)的不幸。”那么如何展示成功的魅力,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19.
说“体验”     
体验对于作文的重要性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写自己有体验的事物就可能写出好文章,写自己没有体验的事物(哪怕对它非常熟悉),文章就一定写不好。什么是体验?它是走进事物之中以后获得的某种感受。如完成某项任务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这就是自己置身于这件事之中才体验到的,如果是局外人便体验不到。朋友家中遭到不幸,设身处境地地替他着想,便体验到巨大的痛苦,这是通过想像“置身”于这件事中才体验到的,否则也体验不到。大作家巴尔扎克说:“当我观察一个人的时候,我能够使自己处于他的地位,过着他的生活”,这样就能体验到他的种种思想情感,因…  相似文献   

20.
教材分析:《怀素写字》介绍了唐代大书法家怀素小时候勤奋刻苦练字的故事。本文言简意赅,寓意深远,具有很强的情感因素,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特点,对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遵循这一要求,本课设计试图通过“写字”这一中心词贯穿全文:通过“写字”,导入课文;通过“写字”,让学生掌握写字的方法;通过“写字”,体会怀素认真刻苦和好学上进的精神;通过“写字”,实现学生和文本的对话,受到精神的感染。以读为主旋律。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