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民间歌谣谚语是群众语言中的精华,学会运用民间歌谣谚语,可以使语言凝炼、警策、形象、生动,改善我们的文风。鲁迅说:引用谚语“恰如文言用典”。又说要:“博采口语来改革我的文章”。歌谣谚语,含蓄而丰富,在新闻报道中常起着四方面的作用: 一、渲染环境气氛。1961年9月9日新华社发的《洪湖水上秋色好,社员采菱挖藕忙》。在写洪湖收获盛景时,引用了民歌:“洪湖水,甜如蜜,红色湖水有利息,东湖菱角西湖藕,南湖蒿草北湖鱼,只要勤劳不偷懒,人人都能有饭吃。”引用一首朴实的民歌,可省却长篇的描写,胜过一大堆形容词。  相似文献   

2.
(一) 新华社九月九日播发的《洪湖水上秋色好,社员采菱挖藕忙》消息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初秋的早晨,记者……站在高坡眺望,在辽阔的湖面上只见头尾高翘的狭长的大网船、工字形的鱼鹰船、两头平水的猎鸭船和两头尖尖一人划动的采连船,错杂相间。最有趣的是小巧的采连船,它宛如一个梭子敏捷地穿过绿色连丛,将湖水漾起微波,荷叶也随之婆娑起舞。……”看了这篇报道,读者也好像随着记者的脚步,来到洪湖,目  相似文献   

3.
农事报道比较难写。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年复一年,老生常谈。怎样把农事消息写新写活写出情趣来,这是我们应当攻克的一个难题。胶州市委宣传部新闻科林丛森、孙西伦采写的稿件《选准突破口,建立增值库,里岔镇玉米成了农民的“摇钱树”》,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体现,可以说是一篇农事报道的佳作。玉米是粮食生产的大户头。要解决谷贱伤农的问题,就必须走粮食增值的路子。玉米如何增值?作者把里岔镇农民的创造性实践生动地报道出来:玉米棒芯  相似文献   

4.
解放日报业余新闻研究小组对《1979年好新闻》中的六条一等奖作品,摆了几条好处:一、角度小,反映的问题大,以小见大。二、文章短,笔墨用在刀口上。如《“活着的黄继光”杨朝芬》着重写他如何奋不顾身炸暗堡,而略去其他情节。三、语言生动,有乡土味。四、从问题里面挖新闻。如《偿还浪费公款再次出任大臣》,对国内很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5.
消息是报纸的主角,消息活则报纸活。因此,多少年来,报纸同仁一直为让消息活起来而不懈地努力着,提出散文式写法呀,让消息软下来呀,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都是想让消息活起来。尽管如此,目前,死板的消息仍大量地见诸报端。具体分析,在死板的消息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经济类消息,因此,研究如何写活消息,经济类消息就成了重点。我们根据多年的实践觉得,要想让经济类消息活起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可以收到一定的效果。从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的结合点上选择新闻题材。一般来讲,经济题材的消息不易写活,而社会题材的消息相对容易写活。因为社会题材的…  相似文献   

6.
教育新闻难写.容易空泛、干巴.可读性差,这是多数记者(通讯员)共同的感受:怎样才能将教育新闻写得生动具体,有可读性呢?第9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作品《浚县少年怀揣“两证”出学堂》(原载《农民日报》1998年6月1日),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综观这条消息,从写作上来说.有如下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7.
怎样写新闻特写呢?新闻界有位研究者说得好:“特写写作的功夫在写作之外,首先要把功夫下在现场观察上,一面观察,一面进行形象思维,把现场生动的形象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然后再流到笔尖上。”这个意见,可供我们写新闻特写时借鉴。下面按照新闻特写的特点和要求,再具体谈谈从采访到写作应注意的几点: 一、通过立体观察,抓住现场生动的形象。新闻特写不同于消息之点,写作时不仅要用事实“说话”,主要的是用活生生的形象“说话”。生动的形象,既不同于抽象的概念,也不等于具体的事例。因为具体的事例不一定是形象的,更不一定是生动的形  相似文献   

8.
消息是报纸上出现得最多的新闻文体。读者主要是通过消息来了解外部世界。因此,写消息除应注意指导意义与思想深度外,还应写得生动些,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我们《西药报》在这方面做了一些追求与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效果。一、把主要事件及其本质特征写进标题,使读者看到标题就能了解消息的内核,产生把这则消息读完的欲望。如去年3月10日的一  相似文献   

9.
新闻业务编辑部:我是一个只有两年记者龄的记者。前不久,我翻看了自己所写的新闻稿,大多是一些使人看过就了的短小的“易碎品”,看后使我感到有些茫然,写这样的短新闻究竟能否成才?新华社的李普同志是国内新闻界里少有的以写短新闻成名的记者。他的《开国前后的信息》一书所选辑的新闻作品也多是些短新闻。这些作品篇幅虽短,但题材分量很重。从写作手法上看,言简意赅,寥寥几笔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或事件,  相似文献   

10.
消息作为新闻的一种文体有它独特的写作要求。如要有导语,要用事实说话,少加主观评论等。但是,实践又说明,死板地按照一定的格式套写消息,就可能把社会生活中涌现出的各种各样的新闻框死,造成千人一面。最近阅读毛泽东同志在伟大的革命斗争中撰写的消息,很受启发。他写的消息除题材重大、语言生动简炼、分析深刻,还纵笔驰骋、不拘一格,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洪湖报把认真写好新闻评论作为办报人的“庭园经济”来经营,撰写编发了不少有一定分量和影响的新闻评论,受到了读者的欢迎。 如何使地方小报的新闻评论写得有分量,做到“报微言重”能服人呢?洪湖报的作法是: 注重新闻评论的指导性。评论一定要紧扣时代脉搏,反映大主题。去年初,洪湖报针对社会上轻农业、挤农业、挖农业的现象,连续发了《居安思危话农业》、《重视粮食兴农业》、《减轻负担保农业》等9  相似文献   

12.
如何写好农事新闻,特别是怎样突破农事新闻的老一套格式,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解次的问题。新华社9月8日播发的《关中秋禾生长良好》一稿,可以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二个实例。这篇新闻被九家中央报纸和省市报纸采用,人民日报以一版头条地位刊登(人民日报用的标题是:《渭河两岸热气腾腾》),不少新闻工作者认为这是一篇出色的农事新闻。农业对从事各种行业的人都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对农业是关心  相似文献   

13.
一、对电视新闻特写主要特征的描述电视新闻特写是介于消息类电视新闻和电视新闻专题之间的一种电视新闻报道体裁。它借鉴广播、报刊新闻特写的写作方法,生动、形象、突出地描述新闻人物或新闻事件富有特征的片断或高潮,以便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电视新闻特写的信息容量大于消息,小于专题。有些题材用消息来表达则嫌时间不够,用专题来表达则嫌太长,这些题材可能恰好适合于新闻特写。电视新闻特写的时间长度一般在4分钟以内。一些特别重大的题材用新闻特写大表现时,时间也可相对长一些。如中央电视台拍摄的新闻特写《万众深情送小平》…  相似文献   

14.
会议消息是消息具体分类中的一个品种,一般属于动态消息。采写会议消息,看起来比较简单,也没有多少学问,其实,要把会议消息写好,写得很精彩,写成新闻精品,又是一件不容易的事。第8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三等奖作品《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原载《人民日报》1997年10月8日),就是一篇会议新闻的成功佳作。这篇消息,从写作上来说,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 精心选材,不拘一格。写会议消息不应完全按照会议内容和既定程序来写,而应按照新闻规律,遵循创新的思想来选取材料、确定主题和谋篇布局,力求摆脱会议程序…  相似文献   

15.
近来,笔者读了一些报纸刊登的现场新闻作品,发现大部分是事件性新闻。由此我感到,现场新闻的报道领域应当尽量拓宽些。现场新闻,顾名思义,应以写现场为主,在题材上并没有限制。一些事件性的社会新闻可以采用现场描写的手法,在非事件新闻这个领域,也大有用武之地。如大学生毕业后在生产第一线发挥作用这个题材,《经济日报》就刊登了一篇令人拍案叫好的现场新闻:《新来的大学生——北京京信大厦工地12日  相似文献   

16.
新闻作品同小说一样,要打动人、吸引人,需要细节描写。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新闻只要把事实讲清楚就行了,描写是画蛇添足。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要想把新闻写得生动感人,避免枯燥、雷同和千人一面,适当地使用一些细节描写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过去一些优秀的作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魏巍写的通讯《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开头,就运用了诗一般的语言真实具体地描绘革命胜利后的朝鲜;再如1985年7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举行隆重仪式欢迎李先念主席访美。这类新闻一般很难写出新意,但合众国际社不是泛泛写一般的仪式消息,而是抓住仪式的特点:里根抱病欢迎李先念主席。新闻描写了里根病后的声音(“很嘶哑”)、脸色(“很苍白”、“失去了特有的红色”)、姿态(“乐队奏两国国歌时一直站着”)、发表讲话时(“打破了惯例”、“坐了下来”)、精神(“显然有点气力不支”)、活动(“宴会上活动受到节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新闻奖”评选给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是,把内容、形式、风格和谐地统一起来。是一篇好的新闻作品不可缺少的功夫。有的新闻作品尽管题材重要、价值很高,但谈起来或者听起来总是疙疙瘩瘩,好像沙子揉进了眼里那样不舒服。原因就是文章的内容、形式及风格很不和谐协调。这样的新闻是难以成为好新闻作品的,即使人选也难以进入高档次,尤其是通讯(专题报道)更是如此。内容决定形式,有什么样的内容就采用什么样的表现形式,这叫因事制宜。比如,河北建设日报的通讯《查市长》,是一篇现场目击新闻,事实集中,情节生动,这样的题材写成通讯要比写成消息更和谐统一,也更具有可读性,因而获得了二等奖。当然,有的题材同时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新华社关于百家“三资”企业的调查材料,一般对于这种材料大都写成调查报告的形式;但作者在处理这个材料时扭了一下角度,当成消息发布了,题名为《百家“三资”企业调查表明:在华投资大有可为》。这样,既简化了内容,又强化了新闻性,还增强了可读性,形式、内容也和谐统一,因而获得了一等奖。但在参赛的作品中,有的因为内容与形  相似文献   

18.
写消息,在一些人看来很容易。其实写好消息最难。写好通讯的记者大有人在,而写好消息的记者,屈指可数。写消息难,最难一点就是它短。要在很短的篇幅中,把事情说得很生动、很吸引人,很不容易。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很多。例如把语言搞得精炼些,就是一种办法。但写好消息最基本的还是选好角度的问题。其中,选好“接近点”是一个重要的技巧。请看这样一条消息的修改。第一遍是在原来基础上的修改,是在文字上的修改。第二遍是改写,即在角度上有一些变化。先看第一遍修改,改过以后,自然是好多了。现  相似文献   

19.
“要让新闻鲜活起来。”这确实是媒体很值得在实践中认真解决的一个大问题。在地市级的报纸上,新闻消息能否鲜活起来,从根本上说,它取决于新闻记者获得的新闻事实是否新鲜。要获得新鲜的新闻事实,就要求记者要有较强的新闻敏感和深入扎实的采访作风。把新闻消息写得鲜活一些,  相似文献   

20.
这里所说的“新闻”,是专指消息而言。消息,是最基本的新闻体裁。胡乔木同志在《人人学会写新闻》一文中说:“新闻是今天最主要、最有效的宣传形式,可以说,不学会使用这种形式,他就不要说什么宣传。”胡乔木同志说的“新闻”,即是消息。可见,消息在发挥新闻作用方面是举足轻重的。因此,研究消息的写作、把消息写得引人人胜,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毋庸讳言,眼下报纸上的消息大多写得不理想,模式化严重,陈言套语多,“新闻腔”颇足。不改变这种状况,就很难充分发挥新闻的宣传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