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塑料薄膜作为一种承印材料,其应用领域十分广泛.经印刷后作为包装,具有轻盈透明、防潮抗氧、气密性好、有韧性耐折、表面光滑、能保护商品而且能再现商品的造型、色彩等优点.为了达到对被包装的商品给予标志和宣传的目的,包装上必须进行精美的印刷.由于塑料薄膜包装材料的表面结构性质与纸张等承印材料不同,表面能较低,与其他物质不易相互粘附,故必须有特殊的印刷方法来适应.  相似文献   

2.
《电子出版》2005,(7):78-78
柔印作为一种新兴的印刷方式,由于它采用适合食品、药品包装印刷的无毒无害的水基油墨、UV 油墨,可承印从金属纸、塑料薄膜、不干胶、铜版纸、卡纸直至牛奶卡纸等材料,广泛使用于标签、食品及药品包装盒的印刷,越来越受到市场的青睐。正是柔印具有独特的灵活性、广泛性、经济性和环保性,美国柔印产值以年率7%增长,占包装印刷市场总额的70%,整个欧洲市场也占到50%。而我国柔印产值仅占印刷总产值的8%。这充分说明柔印在我国具有巨大  相似文献   

3.
转移印刷由于具有使用方便,成本低廉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几乎可以应用于许多曲面印刷所不能承印的各类材料的印刷。所谓的转移印刷是指某些承印物的表面呈现不规则起伏状态,或者是已经成型的物体,或者是软性材料等不便于直接在印刷机上进行印刷时的一种方法。为了在这些物体表面上也能印上图像和文字,就必须将图像和文字先印到一种称为中间转印载体的材料上,然后再由这个载体通过某种方法,例如采用加温、润湿、施压等方法将它们转移到承印物上,最终形成印刷品。因此,转移印刷的承印物不但形体各异,而且材料也多种多样,广泛用于某些形状不规则的已成型的容器,如儿童玩具、家具、商标以及其他各种陶瓷、玻璃、塑料、纺织品、皮革等日常生活用品的印刷。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印刷工艺都要求油墨和承印材料之间要有物理接触。凹版印刷的网穴低于印版表面,凹版印刷的主要质量问题是不能确保每个雕刻墨穴中的油墨都能转移到承印材料上,由此造成的印刷故障称之为“雪花”、“网点丢失”。这主要是由于承印材料表面比较粗糙使材料对油墨的接触没有那么充分,尤其对较小的中间调网点和高光网点油墨的转移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正平版胶印、柔性版印刷、凹版印刷和丝网印刷是目前世界上最普遍的四大传统印刷方式。在欧美等印刷工业发达的国家,被誉为"绿色印刷"的柔版印刷已成为仅次于平版胶印的第二大印刷方式,特别是在包装和标签印刷领域,柔性版印刷占据了主导地位。印刷方式和承印材料在包装市场的占有率如表1所示。  相似文献   

6.
一、引言 热转印技术是将油墨印刷到基体(塑基或纸基等)表面上,再通过各种热作用,将油墨最终转印到承印物表面上的一种印刷技术。热转印油墨是热转印印刷技术中的关键材料之一。在相同印刷工艺参数、相同的基体和承印物条件下,  相似文献   

7.
印刷中的墨量与印版表面或承印材料表面的面积有关。通常印刷中的墨量可用每单位面积上油墨的重量.即g/m^2来表示:也可用每单位面积上油墨的体积,即ml/m^2来表示;通过计算.也可用墨层厚度(μm)来表示。印刷前印版上的墨量叫印版墨量。用x表示:印刷后转移到纸张或其他承印材料表面上的墨量叫转移墨量,用y表示。x,y的单位可以是g/m^2,也可用μm来表示。  相似文献   

8.
印刷品的墨层厚度和纸张白度对颜色再现的回归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刷品上的图文颜色再现,是由印刷油墨通过印刷机向纸张等承印物表面上转印后所形成。因此,印刷油墨在纸张等承印物表面的转移率和纸张的表面性质与印刷的颜色再现与显色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分析和研究国产纸张、油墨的性质及在印刷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对于加强纸张,油墨的印刷适性的研究,提高印刷产品质量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初步讨论了颜色再现(印刷光密度)与油墨的墨层厚度、纸张白度之间的关系,在实验范围内建立了印刷光密度与墨层厚度、印刷光密度与纸张白度、  相似文献   

9.
据国外资料报道,2003年世界包装市场(包括印刷,承印材料及加工)约达900亿美元,年增长率在6%~10%。在全球包装市场,各种包装印刷方式中,柔印占41%,胶印占37%,数码印刷占10%,凹印占8%,其他印刷方式占4%。由此可见.数码印刷在包装印刷中已占到10%,而且这一比例还会继续增长。众所周知,标签的印刷方式除柔印,凹印,  相似文献   

10.
包装印刷的工艺有胶印、凹印、柔印特种印刷等,其承印物的种类远比商业印刷多而复杂。其印刷特性也与商业印刷有较大区别,因此要实现包装印刷的数码打样所考虑的远比四色印刷要复杂。需要对不同特点的印刷工艺提供不同的打样方案。目前在包装印刷领域主要应用的数码打样方式有喷墨打印色带打印、热升华等方式,各种打样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不同的要求,但目前几乎还没有一种打样技术能够全面满足包装打样的需求,包装印刷领域的数码打样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1.
印刷材料在印刷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关系到印刷质量和印刷技术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是从事印刷专业的技术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对高校印刷工程专业课程设置而言,《印刷材料与适性》是印刷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是深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印刷材料与适性》作为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主要研究印刷材料的结构、性能及应用。通过对常用的承印材料、印刷油墨。  相似文献   

12.
国宾 《电子出版》2003,(11):61-62
由于凹版轮轮转印刷机的诸多优点,已广泛用于食品、药品、服装、衣料、香烟等包装所使用的纸、玻璃纸、塑料薄膜、铝箔等的印刷上,近年来,印刷的多样化及印刷色高速化,特别是下道工序设备对尺寸精度的要求,以及为节约材料,提高成品率等。张力控制方法被广泛利用。当前国外对张力控制的利用上已趋于成熟,使用非常普遍。  相似文献   

13.
广西南宁大板彩印有限责任公司是承印书刊、画册、广告、包装等多种印刷业务的印刷单位.其制作部拥有多台方正飞腾、书版和飞腾创艺50等先进制作软件,在当地具有多年的行业服务经验。  相似文献   

14.
丝网印刷具有适用范围广、制版费用低、适应性广、印品立体感强等特点,目前在国际上已被公认为是与平凸凹并列的第四种现代印刷方式。由于丝网印刷具有独特的质量和独到的印刷效果,因而被誉为“万能印刷”。随着我国商品经济的迅速增长和印刷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包装印刷已经从简单的商品保护性和介绍性功能中走出来,以其特殊的印刷效果来提高商品包装档次,使商品增值增色,因此,包装装潢印刷在全部印刷产值中的占有率由最初的20%左  相似文献   

15.
传媒链接     
《出版参考》2008,(10):5
2008奥运印刷复制品质检进入第一站3月24日,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复制管理司组织督查组,深入北京2008奥运会印刷服务供应商北京优派克包装印刷公司及其他印刷企业,对其所承印的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提高并保持印刷品质量一致性的方法和手段,静电辅助装置在轮转凹印中的应用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了。因为在凹版印刷中,经常会出现网点损失或“雪花”状的印刷质量问题,尤其在高光区域。采用静电辅助释墨,在静电荷的作用下,凹版滚筒网穴中的油墨能够彻底地被转移到承印材料上,因此能避免网点丢失,大大提高印刷质量。即使在质量比较差的纸张和纸板,甚至在承印材料的粗糙面(即非印刷面)上也能够印刷出  相似文献   

17.
正热转印油墨是热转印成像技术中最为关键的材料。热转印油墨被涂布在塑基或纸基表面上,通过计算机信号驱动半导体电热头或激光将热量传递到基体材料上,使热转印油墨热溶而将信息转印到承印材料表面形成图像和文字。随着信息技术、激光技术、微电子技术和半导体电热元件技术的发展,热转印打印机作为非接触式打印的计算机外部输出设备,广泛应用于各类图文信息的印刷复制工作。本文通过对热转印油墨特性与应用的分析,阐述了在热转印成像技术中,  相似文献   

18.
正《印刷原理与工艺》是我校印刷工程、包装工程及数字印刷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课堂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印刷过程中的润湿理论,印版、橡皮布、墨辊表面的润湿,油墨在输墨系统中的传输,油墨的在墨辊间的分配和墨层厚度计算,油墨在承印物上的附着,油墨转移方程的建立、赋值方法及其应用,印刷压力理论和印刷压力的计算方法,滚筒滚压中的滑动以及包衬的变形等内容。专业课程教学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提高非常重要,对学生专业思想、工程素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胶印属于间接印刷方法,印版图文部份的油墨经橡皮布,然后转印到承印物表面,这个过程是在印刷滚筒的转动中完成,其转印理论要求各个滚筒表面的线速度相等。    相似文献   

20.
包装进入心理经济时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品过度包装的现象屡见不鲜。太原市包装印刷协会常务副会长梁平建议,目前除了对厂家、商家加强引导之外,国家能否出台行业规范条例,在包装的材料、包装与商品的价值比例等方面作出规范,抑制过度包装。其实大可不必,所谓的过度包装是装潢性包装的一个副产品,装潢性包装是市场经济发展的正常阶段,可以说,装潢性包装取代实用包装之后,为消费者展示出了一个新天地。以美国为例,20世纪上半叶,美国产品的规范性和高质量达到稳定阶段后,商家注意到,有些产品如果没有更快捷、更吸引人、更鲜艳的包装,就无法打开销路。有人为此提出一个全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