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让小车运动起来”一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通过“让小车动起来”“让小车快起来”“让小车准起来”三个探究实践活动,建构“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拉力越小,小车运动得越慢”这一科学概念,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教师在教学时可围绕“动起来、快起来、准起来”三个进阶活动进行设计,让学生聚焦数据分析进行思辨,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相似文献   

2.
《我们的小车》是科教版小学《抖喾幼五年级下册“动力和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有“安装一个小缆车”与“小缆车的运动”两个活运,通过活动想让学生体会到: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给它一个力,而且这个力要达到一定的大小;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3.
《我们的小车》是科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下册"动力和力"单元中的第一课,有"安装一个小缆车"与"小缆车的运动"两个活运,通过活动想让学生体会到: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给它一个力,而且这个力要达到一定的大小;拉力越大,小车的运动速度越快.  相似文献   

4.
刘自兰 《湖南教育》2003,(10):54-54
“三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脑、动手、动口是探究、创新学习的重要途径。例如:在教圆锥体积公式时,我先将学生分成小组,发给学生圆锥、圆柱模型,学生任意摆弄这两个模型,边动边想。教师然后提问:“从这两个模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在学生得出等底同高的结论后,教师再提问:“你们能想一个办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吗?”他们联系日常生活中用杯子倒水的经验,不难想到用倒水的方法来比较它们的体积。通过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了。一天一个孩子将一辆泡沫车带到了班里,小朋友们开心地玩了起来,看着小车在地上转圈,他们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使小车开得像赛车一样快呢?捕捉到了这个兴趣点后,我立刻让他们想办法,他们的方法丰富多样,兴趣非常浓厚。根据以上情况我生成了《小"气"车》这个活动。让幼儿从身边感兴趣的事物开始探究,有益于他们真正地理解科学,热爱科学。一、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6.
正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中,因为钩码在拉动小车运动时,自身处于失重状态,小车的拉力小于自身重力,所以实验给出了约束条件:在m垲M时,钩码对小车的拉力近似等于钩码重力。而这样的道理只有在学生学习了牛顿第二定律后才能理解和接受。鉴于此,某些教辅材料为使小车和钩码质量关系不受约束条件限制,而在小车上固定了一个弹簧测力计,让细绳一端系在测力计上,一端绕过滑轮挂  相似文献   

7.
《现代小学语文》第三册有一篇课文是《冰箱里的争吵》。“争”是个生字,为了让孩子自主学习,记住这个字,抛出了一个“球”:用什么办法来学会这个“争”字?生:我想给“争”找朋友,争,争,争,争吵的争。生:我想给“争”找朋友,斗争的争。师:不错,有另外方面的吗?生:“争”有6画。生:风筝的筝,去掉竹字头,就是“争”。写笔顺,撇、横撇、横折、横、横、竖钩,共6画。师:好的,你们注意了它的笔顺、笔画和字形,还有不同学法吗?生:我想给“争”说句话,我要争当明星队员。师:好哇,很有志气,而且把这个“争”字也用得很好。生:我想给“争”编儿歌,“静…  相似文献   

8.
石玉玲 《科学教育》2006,12(4):60-61
人教版九年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教材94页“功和功率”一节,教材通过对插图分析得出:从能量的角度来确定“力是否对物体做功”的说法,笔者对此有异议。教材开始通过人用动滑轮提起物体的插图告诉学生说明:物体在拉力的作用下升高,物体的势能增加了。通过两个人用绳子拉小车的插图告诉学生:静止的小车在拉力的作用下运动起来,小车的动能增加了。通过汽车刹车的插图告诉学生:汽车在刹车阻力的作用下,速度降低,动能减少。综合上述实例得出如下结论:物体在力的作用下动能和势能发生了变化,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了功。接着,教材又运用…  相似文献   

9.
例 1 用水平拉力拉着小车在光滑的水平面内向右运动 ,在拉力逐渐减小的过程中 ,小车的速度将 (   ) .(A)逐渐减小   (B)逐渐变大(C)速度不变   (D)无法判断分析 :不少同学选 (A) .既然小车是在拉力的作用下才向右运动的 ,那么这个拉力减小了 ,速度自然就减小了 .造成错误的原因 :一是没有注意到“光滑水平面”这一理想条件 ;二是不理解“光滑的水平面”对小车运动造成的影响 .图 1解 :如图 1所示 ,因为水平面是光滑的 ,所以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只受到拉力F的作用 ,因而小车将向右做加速运动 .现拉力F虽然…  相似文献   

10.
访谈:规定意味着没有道理可言我拿“0为什么不能作除数”这个问题访谈了十几位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得到的答案主要有两种:一是0作除数无意义;二是这仅仅是一种规定,没有什么道理可言。我追问认同第一种看法的学生“:为什么0作除数无意义?”他们大都回答老师和家长都这么讲,自己也从没思考过这个问题,感觉好像也没什么特别的理由。应对:让学生领悟到更多的东西屏幕上打出了三道口算题:①6÷3=()②8÷2=()③12÷3=()学生干脆利落地把三道题解决了。师:算得这么快,你们是怎么想的?生:2乘3得6,用口诀“二三得六”来想。想乘法算除法。师:你…  相似文献   

11.
编读往来     
你们平时我很少读专业杂志,因为要参加你们的“征文”活动,想了解你们的刊物风格,第一次很完整地读完,很喜欢你们的办刊风格。第一,内容很贴近我们教师的需要,探讨的很多问题都是我们教师平时遇到并且想解决的问题,比如“教材的使用”“选择探究的材料”“启发学生的质疑精神”  相似文献   

12.
一、尽量让学生提问题自然教学要诱导学生发现问题,主动探索,放手让学生提问题。具体做法有二:一是借助课题,引导联想提问题。比如教学《青蛙》一课时,课前布置每组(4人)学生捕捉青蛙带到课堂上,师揭题后提出:“你们对青蛙感兴趣吗?看到青蛙,你们想知道什么呢?”学生联想课前捕捉青蛙的情景,纷纷举手提出了以下问题:“青蛙的身体分为几个部分?“青蛙怎样运动?”“青蛙喜欢吃什么?”“青蛙是一种有益动物吗?”等等。二是质疑环节,倡导民主提问题。授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二第七章第6节,是一个让学生探究的实验.实验设计的思想很巧妙,用橡皮筋的拉力对小车做功,使小车的速度发生变化,通过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的运动,再由打出的纸带计算小车获得的最大速度.依次使用一根、二根、三根、四根同样的橡皮筋重复做实验,保持每次橡皮筋伸长的长度都相同.用一根橡皮筋时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为W...  相似文献   

14.
李欣然 《广西教育》2013,(12):50-50
新的教育理念指出:科学探究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凯伦·沃斯指出:科学探究是一种促进儿童学习的极好办法。那么,要怎样才能确定学生在课堂中进行的是科学的探究活动呢?我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蚂蚁》第一课时时,组织学生对蚂蚁的身体形态进行了观察。我让学生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并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在观察过程中不能伤害蚂蚁。第二,想出的办法要能够让人观察得仔细。最初,我是这样引导的:师:请你用放大镜仔细地观察蚂蚁,然后用笔画一只,你行吗?  相似文献   

15.
这是一节“2 1世纪园丁工程培养对象”汇报课。面对不熟悉的学生要上好一堂作文示范课 ,着实让我思量了好几天。最后决定 :从写作的关键———材料入手 ,找到了“米” ,还难得倒“巧妇”吗 ?  上课了 ,陌生的学生用紧张、极不自然的目光盯着我。我则轻松、自如地说 :“同学们 ,你们听到将与老师共同学习一节课时 ,心里是怎么想的 ?能坦诚告诉老师吗 ?”  “很紧张 !”一位胆子较大的同学喊了起来。紧接着———  “感到荣幸。我认为我们班一定是最好的班级。”  “我想 ,来上课的老师一定特棒 ,否则……”  教室里像炸开的锅。同…  相似文献   

16.
《科学课》2004,(3)
项目名称:工具箱器材--斜坡、小车器材介绍:本套器材是一套多功能的科学课实验器材,由斜板、多用支架、小车、定滑轮、量角器、销轴等部件组成。通过这些部件的不同组合,可以进行“斜板与小车实验”、“定滑轮实验”、“气体反冲实验”、“摆的研究”、“重力与弹簧”等多种实验、探究活动。活动方案:活动一:将斜板固定在支架的三个不同高度的位置上,形成三种坡度的斜面。将小车靠紧支架后,释放小车,小车会沿着斜面自由下滑,等小车运动停止后,用皮尺测量小车的运动距离。通过测量研究三个坡度与小车运动距离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认识小车在…  相似文献   

17.
人教版初中物理第一册有一节实验课:“测平均速度”,实验方法是:让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用停表测出小车通过某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用刻度尺测出这段路程,计算出平均速度。此实验难点在于运动时间不易测准,尽管教材中已要求:“在正式测量以前,应该先练习几次,熟练以后会测得更准。”许多同学把握起来仍有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戴的电子手表或电子怀表都有停表功能(怀表较多,体育上惯称跑表),就大胆创新,设计出用干簧管和电子停表组成的自动计时系统,供同学们在实践小组活动中用于测平均速度实验,效果不错,具体方法介绍如下。1实验装置…  相似文献   

18.
《小猴子下山》是一篇传统课文,老师们通常的处理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弄清楚小猴子下山“看见了什么,丢掉了什么”;从而让学生懂得做事要有耐性,不能见一样爱一样,到最后一无所获。教学此课时,我最初的设计也大致如此。因此,学完课文后,我也给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这只小猴子,你会怎么办?”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都紧扣“主题”,我十分满意,正准备趁势结束课文的学习。突然,一个学生站了起来:“如果我是小猴子,我会想办法保存好已经得到的东西,利用得到的东西为大家服务。”我心里一动,顺势将学生…  相似文献   

19.
初三化学内容多,杂乱,不易理出头绪,要记的东西多,容易忘。学生也不知道应该怎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想问题,更不会联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去想问题,去理解重要的事实、术语和原理,造成知识上的脱节。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让化学更好玩,让知识“动”起来,让学生“活”起来!"一、让知识“动”起来  相似文献   

2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的同时,逐步获得探索与创造的感性经验,并理解和掌握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形成初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想探究 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机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富有创意的、新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数学规律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处于一种想知而未得、欲罢而不能的心理状态,引起强烈的探索欲望.例如,我在教学“长方形的面积”时,先设计一道抢答题,让学生展开了别开生面的竞赛,比较各图形面积的大小.这时课堂气氛活跃,我抓住机会说:“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学生异口同声地说:“想!”“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这种情境下,学生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发了强烈的探究欲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