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张宏伟 《新闻界》2008,(1):81-82
本文在融合媒体的背景下,对北京奥运会新闻传播进行了研究:媒介组织结构与工作流程变化;奥运报道源与传播主体多样化;差别性优势满足受众新的需求;跨媒体联动营销;媒介融合下奥运报道的监管。  相似文献   

2.
徐颉 《传媒》2008,(8):73
7月9日,由CSM媒介研究编辑出版的《奥运舞台媒介角色——媒介与奥运传播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在“2008奥运与媒介高峰论坛”上发布。该报告指出,网络媒体在奥运信息传播上对传统媒体呈现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将近30%的受众选择从网络媒体获得更多奥运信息,这一比例超过平面媒体,但落后于电视媒体。同时。移动车载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也将在奥运机遇中快速成长。  相似文献   

3.
电视是产品营销的重要媒介通路,营销成败取决于内容汇聚受众注意力的效果。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和媒介技术的变化发展,受众的媒体消费选择、使用行为都随之变迁,直接影响电视媒体的传播效果,促使电视媒体进行节目编播的调整与革新。为在日趋激烈的注意力争夺中获得更有  相似文献   

4.
当今媒体系统以无所不在、融合以及网络化为特征,但大众传播和大众媒体仍在其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新的模式、现象和行为越发重要,而常见的网络传播概念并不适于描述和研究它们。因此,本文尝试提出网众传播、网众和网络化用户的概念,这一组概念脱胎演化自传播学及受众研究理论。本文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媒介使用行为,以跨越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相互联结,构成了融合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成为网络化用户。网络化用户的集合即网众。网众通过社会性媒体生产、发布和接受信息,发动并参与了网众传播。而网众与网众传播,可以成为一种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5.
谈谈我国受众媒介接触与使用中的性别差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分析了近年来多次调查中受众媒介行为的性别差异及调查者不同的结论后,指出,在各种媒介接触和使用的日常活动中,不同性别的受众在传播内容的选择上存有某种系统性的兴趣偏好,男性受众对于新闻类传播内容的接触和兴趣,往往强于女性,而女性受众对文艺类传播内容(戏曲除外)的接触和兴趣则要强于男性受众。某些调查还发现不同性别受众在接触媒介的类型、和时间频度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比如女性更多地使用电子媒介,而男性使用印刷媒介的比例高于女性等。作者认为,这种差异可能是由非性别因素(如女性的整体文化程度、妇女的闲暇时间等)引发的。  相似文献   

6.
迟金宝 《新闻世界》2014,(3):104-105
缘起于社会学家戈夫曼的框架理论,以其对社会事实选择与重组的价值被引入新闻界,在媒体传播应用中方兴未艾。以往的框架理论研究定位于实名媒体框架和匿名受众框架。随着微传播的兴盛,微博上活跃的实名受众已进入媒体框架。选择与重组在实名微传播的媒体环境下,势必会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媒介特质,甚至是畸变,这也是框架理论新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渗透,短视频正逐渐成为我国网民最青睐和最日常使用的社交媒介。随着近年来公众对掌握基本科学知识重要性的意识提高,科普类自媒体在各大媒体平台上迅速崛起,随时随地可“刷”的短视频成为当下受众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以个人自媒体账号“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为研究对象,文章简要介绍其运营状况,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受众四个角度入手,总结其传播策略并提出建议,这对此后国内的科普类传播的自媒体账号的运营与发展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为 《新闻传播》2012,(9):108-109
受众媒介接触行为并不是彼此无关的个体选择因素的总和,影响受众行为与心理的也不止是信息传播的内容与影响,社会因素与情感经历在受众的媒介选择与使用上具有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1]  相似文献   

9.
整体型社会聚合体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分散与聚集,群体分化与交织,呈现出由群体性向集群性分散特点,传统群体和阶层单位的传播理念受到挑战,以个体需要为目标适他传播成为提升传播效果的新理念。"适他传播"指传播机构根据受众社会阶层、对媒体需求的动机、使用媒体的时间、空间、媒体选择偏好及解码习惯和解码能力,针对受众个体需求而进行的传播。"适他传播"强调从信息到媒介选择,以及编码形式,都量身定做,实现以最适的方式传播信息。  相似文献   

10.
从《大西洋底来的人》、《成长的烦恼》到《老友记》,美国电视连续剧(下文简称“美剧”)这一外来文化传播现象,正日渐影响着中国本土的影视业及受众的审美与选择倾向,成为国际传播、网络传播和文化传播中不可忽视的典型. 美剧在电视台播放后,受众的一系列行为皆为自主性选择行为,即受众在主动使用媒介.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受众面对大众传播并不是被动的,实际上受众总是主动选择自己所偏爱和所需要的媒介内容,而且不同的受众还可以通过同一个媒介内容来满足不同的需要,并达到不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论跨媒体叙事中的粉丝经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媒体时代,媒介组织的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活动受到传播渠道和平台多样化的挑战,开发跨媒体产品是媒介组织和独立内容生产商应对市场风险的重要手段.跨媒体传播战略的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受众,培育粉丝参与产品的传播、发行、消费、评价和内容创造,从而取得范围经济效应.然而在跨媒体产品的实际开发过程中,也要注意对粉丝进行合理区分,设计出能够吸引不同倾向受众的跨媒体产品,实现粉丝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2.
张舟 《新闻前哨》2012,(7):39-41
本文试图讨论在危机传播背景下媒介的发展方向。以危机传播中媒体所扮演的角色和受众的需求为切入点,详述了媒介融合对危机传播的影响。从受众的注意力分化和媒介自身的优势分析媒介融合之后最终的发展目标是媒介分化。在危机传播中,分化更有利于不同媒介发挥各自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自己生存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信息焦虑:信息爆炸与信息污染 在传统媒介环境下,受众的媒介接触方式和接触内容是单一而有限的.进入网络媒介时代,随着Web2.0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受众对媒介的依赖进一步加强.这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信息需求方面.技术的发展让受众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海量的信息,而且信息本身来源丰富,信息量大.在这种情况下,受众会有一种信息接受强迫心理.信息强迫是指个人面对大量信息时产生的一种不确定和不安全感,为了不错过认为有价值或很重要的信息,逼迫自己不断关注搜集到的所有信息.①受众在互联网中存在很多这样的行为,比如网络购物中反复的商品信息搜索和比较、在社交媒体使用中不由自主的反复刷屏行为等.其次是信息传递方面.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受众也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媒介内容制作者,通过自媒体、APP、门户网站等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传播个人的信息.面对众多媒体的信息,受众会担心自我信息被群体忽视或者担心自我信息被淹没,也会导致焦虑心理.比如自拍时使用美颜相机,不在微博、微信中晒出自己的自拍照会浑身不自在等等.  相似文献   

14.
广告传播中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在于媒介为促进媒体公信力,依据法律准绳,以社会效益为主,刊播让受众愉悦的广告信息。广告传播中媒介社会中责任的实现模式主要有三种:通过政府行为强制实施的强制模式,通过道德约束实现的自主模式,以及通过市场激励加以调节的诱导模式。三种模式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5.
跨媒体互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各类媒体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媒体的增多,媒体产品(出版物、节目等)都需要精心制作、包装、宣传,才能在同质媒体和异质媒体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媒体的繁荣,使大众注意力日趋分散。如何吸引并聚集受众的注意力,越来越受到高度重视。媒体之间各自发挥自身媒介优势,激烈竞争,导致受众分流是矛盾的  相似文献   

16.
在西方大众传播学中,把大规模复制和传递信息的媒体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一般包括两类:以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上的印刷媒介;以广播、电视等为主的电子媒介。本文所指的不同媒体主要是指复制与传递新闻信息的报纸、广播和电视等新闻媒介。 新闻传播过程从其形式上看,是一个借助语言或图像进行的符号传播活动。不同媒体借助不同的符号作用于受众,产生传播效果。受众在接受不同媒体的传播时,不同的传播符号在其心理上产生不同的反应,呈现出不同的接受心理特征。本文试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分析报纸、广播、电视这三种媒体的受众接受心理特征。  相似文献   

17.
公共汽车媒体的强制性传播作为一种强势传播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能为受众提供有效信息,实现信息传播的到达率,但这种强制性的传播侵占了公共空间,使受众失去了自由选择及接收信息的权利,降低了信息传播及接收的有效性。开展对公共汽车媒体的强制性传播研究,有助于促进公共汽车媒体强化受众本位思想,实现传受双方的平等互动传播。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信息技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的媒介接触习惯和使用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广告媒介越来越丰富多样化。目前人们将广告媒介划分为传统广告媒介和新兴广告媒介,多种传播形态打破了传统单一的传播模式,受众往往根据自己的个人需求与媒介接触习惯选择自己最便捷的媒介接受信息。多样化的受众需求和细分化的受众市场,使得党报的广告传播活动日益艰难,广告传播效果愈加难以把控。在新形势下,如何突出重围,成为新形势下地市级党  相似文献   

19.
融媒体时代给借助体育赛事的营销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文章以2014年巴西世界杯期间中国市场诸多借助世界杯进行营销传播的案例为例,借鉴传播学的拉斯韦尔5W模式,分别从传播者、传播受众、传播媒介、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等五个方面探讨企业借助体育赛事进行营销传播的策略,认为企业宜充分把握融媒体时代带来的机遇,应对其带来的挑战,在确定企业适合借助特定体育赛事进行营销传播的前提下,锁定并分析传播受众,根据营销传播的目标进行多重分析,选择合理的媒介组合和传播内容,并综合考量各种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20.
奥运之前,CSM媒介研究发布了《媒介与奥运传播研究报告》,其中指出,“媒介态体育”战为人们参与现实体育的主要渠道,其中电视依然是观众的首选媒体。奥运之后,回顾奥运期间收视变化,电视传播的作用得到了清晰的印证。无论在奥运主办和协办城市,还是主要的大中城市,乃至全国市场,奥运赛事和报道都带来了大幅的收视提升,成为观众关注奥运最直接的体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