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话是文学表现的重要题材,文学也促进了神话的有效传播。迟子建的长篇小说《群山之巅》塑造了一个使人印象深刻的神话形象安雪儿,她经历了由人人敬畏的神话一夜之间成为平常人的命运巨变,作者塑造这个形象主要探讨了社会日益文明和进步的当下人们传统美好的人性不断丧失的一种现实。随着科技的进步与社会风气的改善,神话会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它仍是文学表现所需要的重要题材以及文学创造的思维源泉,更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遗产。  相似文献   

2.
忠于历史,秉笔直书是司马迁《史记》的基本特点,但司马迁又非常重视历史主体活动中的情感因素。他在高度紧张的心理状态下对历史人物的活动浮想联翩,进入了醉迷的情感体验状态,尔后才进到高层次的直觉顿悟状态。故司马迁历史思维方式的特质,既不是纯实录性质的实证主义运思方法,也不是纯粹表现情感的形象思维,而是以情感为特质,以直觉为中介,溶逻辑思辨与形象直观于一炉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神话是小说的最早形态”的前提下,对希腊和中国神话的艺术结构作了比较分析,认为: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故事结构和文体特征上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形象的系列化与单一性、故事的情节化与概括性、语言的口语化与书面性;中国神话形象的单一性、故事的概括性和语言的书面性,为中国小说艰难卑践的身世和晚迟成立埋下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伏笔;解析这个“伏笔”并作文化学的深层探讨,对于研究中国神话“小说化”的某种断裂和中国小说艺术的晚熟至关重要,同时为重写中国小说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线索。  相似文献   

4.
神话视野下的中西方体育文化差异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神话学的视角出发,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的方法对中西方神话中神的形象、价值观、自然观进行比较研究,在揭示中西方体育文化存在审美意识、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差异的同时,阐释了神话与体育文化的内在联系:神话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文化性格势必会深深烙刻在各民族的体育文化上。  相似文献   

5.
伊西斯与玛利亚作为古埃及神话与基督教神话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孕育了神话的主要人物,而且二者在形象上以及在各自神话中所担当的作用有着惊人的相似,正是由于这三方面的相似,我们不难看出,古埃及神话对于中世纪的基督教有着一定的影响,为基督教神话的创世及传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九隆神话反映了原始先民朴素的语言观,情感隐喻是其主要的认知思维模式。透过九隆神话话语分析,可以发现氏族制度、祖先情结、男权至上、异姓婚姻是其隐喻思维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在东西方文化汇流和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传统的国学研究如何革故鼎新以走向世界?叶舒宪新著《中国神话哲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从一个独特的研究领域的开辟中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实际的启示。该书总体特征是突出的跨学科与跨文化意识。叶舒宪从比较文化视野出发去沟通文、史、哲三领域,明确提出“中国哲学思维模式的神话基础”这一新课题。本书的重要成就在于神话思维与哲学思维渊源关系的阐释,在于神话中的哲学胚胎和神话向哲学演进过程的独到描述。它以世界神话为参照背景,吸收当代国外人文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尤其是人类学的模式分析法,使古老的文献得到新的理解,为素以残缺、零散、含混著称的中国神话材料构拟出原型模式系统,进而对若干已失传或残损不全的上古神话做出原型重构。这种自觉寻求国际学术的共同语言,使中国神话、哲学和文化研究走向世界的努力,确是一种可喜的尝试。  相似文献   

8.
古代中国神话与古希腊神话由于各自的文化、地域和人类生存环境等因素的不同,两者所反映的思想内容,也有着相应的差别.中国古代神话,充满着鲜明的东方文化特色,具有显著的尚德精神;在古希腊神话中,天神身上的特征与人类一样,表现出许多凡俗的情感,与人同形同性.  相似文献   

9.
唐传奇因为继承魏晋时期的神怪因素,创作出的人物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所以传奇中的胡僧具有神化、妖魔化的倾向,更揭示了文化融合过程中中土对异域的排斥,从而在题材和形象上使胡僧的妖魔化表现为狐化、猿化、虎化;胡僧的神化由法术展现出来。这种特定的人物形象体现了唐人对异域的集体想象,而胡僧形象的中土化更表现了中外交流背景下异域与中土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是一个艺术呈多元化发展的时代,有许多的画家不顾绘画的本质所在,一味追求如何冲破绘画的界限以求出新、出奇。在这样的艺术环境中,阿利卡不断地探索,坚持依据生活作画,寻觅表现真实的视觉、真实的情感的绘画途径。最终,阿利卡从抽象艺术领域的成功走向了具象写实绘画领域的成功,而他的艺术观念与创作手法也使我们对具象艺术的发展与魅力有了更深层的理解,并从中体会到生命不息,探索不止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具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综合思维和分析思维的不同 ,直接导致了文章图片说明的不同翻译 :强调直观经验———注重抽象 ;综合———本质 ;高句法单位———低句法单位 ;浮华夸张———客观严谨。翻译时应充分考虑上述差异 ,力求使译文符合两个民族的思维、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2.
弗洛伊德认为作家创作动机源于未满足的愿望.作家运用艺术手段在作品中实现深藏于内心的愿望,以此获得满足。运用弗洛伊德恋父情结理论分析了奥斯汀《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和《爱玛》三部作品中父亲的形象,发现在奥斯汀的心中始终存在着恋父情结,随着三部作品中父亲形象的渐次演变,这种情结的表现由含蓄转为直白。奥斯汀的这种恋父之情在《理智与情感》中表现为压抑与谨慎,在《傲慢与偏见》中表现为大胆展露,到最终在《爱玛》中表现为完美表达。  相似文献   

13.
在汉基神画创作中,由于一些“名工”的出现,可能导致同一地区神画的创作大都出自比较固定的艺术家之手,势必在画像的整体构图上逐渐形成较为一致乃至统一的艺术特点,并进而构成带有地域特点和色彩的艺术风格。汉墓神画作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形式,在表现和再现复杂的思想、情感和神话内容的时候,不可能是杂乱无章和随意的行为。画面诸种形象的艺术铺排,体现为一种艺术思想和艺术构思的艺术链接的形式,而这样的艺术链接形式恰恰是某种宗教信仰和思想情感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图示”教学法所体现的直观、具象、易懂、操作简单等特点,说明了其在戏剧影视文学专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对该教学方法的实施,发现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加强学生的“具象思维”能力,增强学生对故事的感知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平。除此之外,根据老师与学生所占主导地位不同,总结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导以及老师和学生互为补充的三种模式,以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这种教学方法。  相似文献   

15.
史前北方游牧民族的射箭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老文明孕育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凝固在宁夏贺兰山与北山的岩刻作品,贮存了许多远古人类的体育文化信息。射箭图岩画就是其中之一,它揭示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思维方式和生存斗争的手段,形象地表现了原始先民的生活情景,反映了他们的情感和愿望,为我们全面了解古代弓箭的产生与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想象漫议     
想象是个心理学名词,其含义有二:一指在直接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二指对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来.想象是人类有目的的,积极、主动的,有创造性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自从人类大脑发达起来,脱离猿猴时代就开始存在、发展、完善着的.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就保留了不少人类幼年时期的大胆想象.如“女娲补天”的故事,就表现了人类早期抵抗地震灾害的幻  相似文献   

17.
以携程、去哪儿、马蜂窝旅游网站收集的有效评论作为研究数据,基于旅游形象“认知—情感”三维理论模型,运用网络文本分析中的词频分析、情感分析、语义网络分析等方法对上海红色旅游认知形象、情感形象、整体形象以及不同类型红色旅游景点形象感知差异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游客对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呈现出“核心—次核心—外围”结构特征,体现出以上海革命历史文化为核心主体,以纪念馆、历史建筑为物质载体,拓展出红色旅游的功能属性与情感属性,共同构成上海红色旅游形象感知的基石。游客关于不同类型的红色旅游景点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感知存在一定差异性。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上海红色旅游形象优化与提升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维柯的神话观认为,神话不仅是文化的象征,也可被看作人类的隐性思维的符号系统。日本神话是神道的神典,神道又与日本民族同时出现,所以通过将日本神话创世观中的贵阳意识、神话宇宙观中的崇“八”意识、日本神话和神道祭祀融合所表现的巫术的政治性因素,和中国神话、中国历史、日本历史古迹比照解读。结论是:日本的神话是神化的历史,徐福东渡的历史隐性于日本的神话世界中。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小说观念和小说文体入手,对小说起源这一历史命题作了理论上的分析与探讨,认为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哲学是神话思维的本质内涵;神话作为一种原生态的文学是神话思维解释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不自觉的艺术方式”;而神话作为小说的历史起源则决定于神话是故事以及故事所赖以实现的文体结构和文体形式。同时还分析了神话的艺术特质与文学艺术的历史联系,提出了在文学艺术门类,“神话尽管是各种文学艺术样式的共同母胎,但唯一又是小说的最早形态”这一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上古神话体现了悲剧美和崇高美的美学特征。这种美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创世神话、始祖神话和英雄神话中。它的不少故事,带有悲剧色彩,甚至是悲剧性的。鲧禹治水、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起舞、女娲补天等故事,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先民的悲剧命运与英雄的崇高情怀。因为这样的牺牲是出于崇高的目的,所以悲剧故事并不使人感到哀伤,而只是使人产生悲壮的感情,引起对牺牲者的崇敬,同时展示出光明和希望。因此,这类神话形象不仅是悲剧性的,同时又是乐观主义的。而这种乐观精神,正是悲剧美的灵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