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2004年11月,本刊“蒙古学研究”栏目入选了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工程。对我们而言,这既是一种荣誉,是对本栏目过去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把它作为我们工作的新起点,力求在今后把本栏目办得更好。近年来,随着学科发展,蒙古学研究视野日渐拓宽,由原来的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等传统领域,逐步扩展到了文化、经济等诸多方面。作为身处内蒙古自治区的学术刊物,继续办好“蒙古学研究”栏目,积极推进蒙古学研究,对我们来说责无旁贷。在这里,我们特邀我校几名专家、学者从语言、文学、历史和文化几方面就蒙古学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蒙古族文化研究是中国蒙古学的新兴学科领域。我国的蒙古文化研究比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多年的学科建设和研究,目前已初具规模。  相似文献   

3.
人们从传统认识出发,将蒙古文学、蒙古语言和蒙古历史研究统称为蒙古学。蒙古文学研究涉及到整个民族文学的方方面面,其学科学术建设内容极其广泛。在国外,自19世纪中下叶开始首先从俄国、德国、法国等国家学者对蒙古文学学术研究尤其对蒙古民间文学的搜集与研究引起浓厚的兴趣,开展各种学术活动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今年八月五日,内蒙古师范学院正式成立蒙古语言文学历史研究所。下设蒙古史研究室、蒙古文学研究室和蒙古语言研究室。由我院付院长、党委付书记特木尔巴根同志兼任所长;由托门付教授、那申、巴雅尔付教授、牧林等四位同志共同负责研究所的工作。历史研究室主任、文学研究室主任和语言研究室主任亦分别由那申、巴雅尔、牧林等三位同志担任。  相似文献   

5.
蒙古学作为国际显学之一,一直备受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在世界蒙古学领域,除了中国、蒙古国两国学界已经取得了骄人业绩外,欧洲、日本、俄罗斯、美国在蒙古学领域中的研究成果也格外引人关注,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从学术史的角度回顾与总结海外蒙古学的形成与发展,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蒙古学的由来和发展现状,深刻认识蒙古的历史与文化曾经对我国与东亚社会、欧亚大陆与世界的国际关系和格局的巨大影响;同时,展开我国的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视角,重新认知古代的蒙古历史与当代的蒙古文化的意义所在。基于此,文章尽可能地收集了欧洲、日本、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蒙古学研究机构、成果和主要代表人物,并以综述的形式梳理、编辑了海外蒙古学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契丹是我国古老的民族,有着辉煌的历史和特有的民族文化。元代契丹人充分利用其民族文化为元时期的历史贡献力量,对元统治民族蒙古的文化有着特殊影响;而作为蒙古统治下的契丹人,其文化发展必然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契丹与蒙古民族,通过在文字、语言、姓氏、习俗等方面的互相交流,繁荣了契-蒙民族问的固有文化,使得两民族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蒙古秘史》(以下简称《秘史》)是我国蒙古民族于十三世纪中叶流传下来的一部珍贵典籍,迄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秘史》做为一门国际性的学科——“秘史学”,也有一百余年的历史了。百余年来,国内外许多著名的学者潜心探索,精心挖掘、考证,在译注、校勘、注释等方面深入研究,为之倾注了自己的心血。特别是我国解放以来,国内学者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做指导,使《秘史》的研究大大向前深入了一步。通观蒙古史学界对“秘史学”研究的成果,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从历史学方面研究;二是从文学方面研究;三是从语言学方面研究。此外,国内外学者还从版本学和文献学  相似文献   

8.
蒙古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服饰的发展和演变在整个蒙古民族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内容。当前对蒙古族服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化方面,笔者从传统蒙古族服饰的研究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两个方面对现在的研究成果和需要努力的方向作了总结,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大学蒙古文学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其50年发展历程可分为初创尝试期、低迷停滞期、复苏发展期和繁荣深化期。初创期成果主要在当代文学与文学批评、民间诗歌与尹湛纳希研究方面;发展期成就主要在文学理论遗产整理研究、文学史总体研究、史诗研究等领域;繁荣期主要在文学理论研究、诗学研究、古近代文学研究以及现当代文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和优势。在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总体格局中发现并弥补队伍建设、史料建设及扩展领域等方面存在的缺失与不足,并着力突出特色和优势,是我校蒙古文学学科发展进入崭新历史时期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即将跨入 21世纪门槛的前夕,国内外蒙古文学界盼望已久的《卫拉特蒙古古代文学简史》(内蒙古文化出版社,海拉尔, 1998年 8月第 1版,以下简称《简史》 )终于问世了。这是新疆师范大学丹碧教授多年辛勤耕耘结下的果实,是他送给大家的一份千年厚礼。这是一件令人瞩目、令人兴奋的事,她的出版结束了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卫拉特文学竟然没有“历史”的历史,初步梳理了数百年来卫拉特文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基本种类、体裁及其特征和发展历程,不仅填补了卫拉特文学研究中的一项空白,而且填补了蒙古文学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1.
笔者首先回顾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在改革开放30年中所取得的成绩,也批评了蒙古比较文学研究和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其次,从完善蒙古比较文学的理论体系、培养多语种人才促进蒙古比较文学跨语言研究等四个方面对蒙古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康熙朝为代表的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是研究清代宗藩体制变革的重要对象,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特点在于:它在继承中国封建王朝传统宗藩体制的基础上对内藩政策实行着“中国化”的变革,实行着封建王朝“天下观”下的“中国意识”的萌芽与发展。清代中前期通过强化清中央政权对蒙古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一”而非“一统”,加强了蒙古各部同清中央政权统治下各民族的融合。清代中前期蒙古政策的历史贡献在于:它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基本上完成了对内藩的“统一工程”,在很大程度上将清朝“天下观”下的内藩、属国作了很好的“内、外”之厘定,为实行“中国”由传统儒家意识下的“天下”向近代意义上的国家之转变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且完成了对蒙古等边陲区域的统一工作。  相似文献   

13.
由中国蒙古学学会主办、中央民族大学蒙古语言学系承办的“蒙古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今年10月22日在北京中协宾馆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内蒙古社科院、北京大学、内蒙古大学、西北民族大学、新疆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等国内25所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比较文学传统,近代蒙古比较文学是伴随民族文学的觉醒而产生的。在民族文化交流中发展本民族文学,合理地对待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差别,实现不同民族文学和文化的平等和共同的发展,成为近代蒙古比较文学的主要特征。主张民族特殊性和文化多元性,这使近代蒙古比较文学具有了现代方法论意义,并且成为与同时代法国比较文学平行的比较文学活动。  相似文献   

15.
重点学科简介蒙古语言文学我校蒙古语言文学学科于1986年被确定为自治区重点学科。蒙古语言文学研究所、蒙古语言文学系共同承担该学科的教学与研究任务,并承担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点的教学工作。现有研究人员58名,其中教授7名、副教授24名、讲师26名。这支...  相似文献   

16.
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季刊,所属的社科版是面向全国、面向教育的综合性学术园地,故其投稿内容除了政治、经济、文化、历史、法律、艺术、教育等学科外,我们还根据需要和稿源特点,开设有“文学论丛”“语言研究”等几个栏目。为了让更多作者了解这些栏目内容,特作  相似文献   

17.
我刊协办的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中国蒙古学学会、教育部人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蒙古学与比较学”研讨会于2005年6月4~5日在北京大学举行。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北京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主任吴新英致开幕辞,中国蒙古学学会会长阿古拉,中国蒙古学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包明德,名的比较学专家、北京大学教授乐黛云,北京大学社会科学部部长程郁缀,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玉安、民族出版社社长禹宾熙在开幕式上致辞和讲话。  相似文献   

18.
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九日,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呼和浩特市召开。来自澳大利亚、法国、联邦德国、匈牙利、日本、蒙古人民共和国、美国、苏联等国的专家以及国内专家、学者一百一十五名参加了会议,其中不少学者是国际蒙古学界的著名专家。会议按照蒙古语言、文学、历史三个领域分为三个分会进行学术交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于一三六八年以后蒙古史的研究,似乎已经形成一种“体系”,即用“明代的蒙古”来套这一时期的蒙古历史。这就导致中国史进入明代,蒙古也必须同时进入明代;明朝被满族贵族灭亡进入清朝时期,蒙古也必须进入清朝。这样势必抹煞蒙古历史发展的本身规律,违背历史唯物主义。本文仅就所谓“明代蒙古”的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发表几点意见。一、关于一三六八年后的蒙古政权问题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具有与原创文学相同的地位。翻译文学对民族文学与文化的建构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然,社会历史文化语境对翻译文学的发生和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中国当代翻译文学史的书写受国际翻译学界“文化转向”的影响,对翻译文学的独特价值有了全新认识,他们从译者、译作、读者等几方面勾勒出翻译文学史的框架。但是,我们要避免走入只重视文化、忽视语言的新的翻译文学研究误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