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一、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本单元通过"谈论日常作息时间"这一话题,让学生学会用at加具体的时间点来表达时间,描述自己和他人一天的作息。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新授课,听说为主。二、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节新授课,主要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训练题基本训练题是为新课作准备,要复习与新授内容有密切联系的知识,为学习新知识铺平道路。例如在讲第九册中利用面积公式求地积时,先让学生回想前面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以及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这样就为地积计算作了铺垫。  相似文献   

3.
一、教学建议1搞好复习铺垫,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比两个数的和少(多)几的应用题”,为此可设计复习一步计算的应用题,先让学生分析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再让学生自己解答。还可设计根据线段图说题意的练习,这样为本节课新知识的讲授,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做好准备。2借助线段图,帮助学生直观地发现数量关系在教学例题时,从复习题出发,增加条件和改变问题使之变成例题,学生读题弄清题愈后,借助多媒体教学软件引导学生画线段图,进一步分析数量关系,搞清先求什么,再求什么。通过微机演示和学生思考,…  相似文献   

4.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20以内的退位减法,第二部分是求总数与求剩余的应用题。因此,这节课的教学应以这两部分内容为重点。通过系统的整理和复习,让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运用规律,达到提高计算能力的目的。 根据教材的安排,本节课可  相似文献   

5.
教学内容与教材简析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123~124页),第1课时,新授课。 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开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推导其他平面图形面积  相似文献   

6.
很多老师在设计新授课练习题时,虽然题的形式有变化,但是,题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这样容易造成学生思维定势。例如,有的老师讲百以内进位加法时,板书课题“进位加法”。设计的每个练习题,个位相加都满十,都需要进位。有的学生算过几个题之后,发现了这个“规律”:这节课老师讲的是进位加法,这节课的每个练习题十位上都要多加一个“1”。所以,这些学生再  相似文献   

7.
近来,我下校上一节研讨课,内容是人教版第九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本节课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剪拼、观察等活动经历探究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过程。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这一领域教学的要求,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或许能给大家一点启示。  相似文献   

8.
一、案例背景本节课是我在黑河市二年级小学数学新教材研讨会上的一节示范观摩课。教学的内容是最新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32页例5“做一做”。学生对于简单的加法、减法的数量关系己经掌握,并且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算理。二、内容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在于使学生学会分析连续两问的应用题,培养学生的审题习惯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这是一节学生第一次学习两步应用题分析的新授课,教材给出了一道求美术小组共有多少人的问题,意在使学生体会求一共有多少人,知道女生、男生分别有多少人,运用综合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9.
<正>一、教学设计背景、意图《梯形面积的计算》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第九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识梯形特征,学会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并形成一定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我没有刻意安排用数方格的方法求梯形的面积,而是直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一个梯形,引导学生思考,怎样仿照求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把梯形转化为  相似文献   

10.
本节教学内容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教材第123~124页),第1课时,新授课。本节课是在学生知道了面积的含义,初步认识面积单位和学会用面积单位直接量平面图形的面积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学习面积计算的开始。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推导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基础。因此,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对他们的后续学习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授完单位互化内容后,我让学生做的练习中有这样一道题:1070毫米=()米()厘米。批阅时发现大部分同学的答案是错的。第二节课堂上,我在黑板上出示了大多数学生出现的统一的错误答案“1070毫米=1米70厘米”,然后问:“同学们,看黑板上这道题老师做得对不对?”我注意观察学生的反映,上节课这道题做对了的同学很快举起手,做错的同学大  相似文献   

12.
下面是两位教师设计的两节“工程问题”新授课片段 ,对比两种教学设计 ,颇有感触。设计一〕出示 :1 一项工程5天完成 ,平均每天完成几分之几?2 一项工程每天完成 14,几天可以完成全工程?师 :这两题的数量关系式各是怎样的?(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师 :这里是把工作总量看作什么?生 :看作单位“1”。出示例10 :一条公路长30千米。甲队单独修要10天 ,乙队单独修要15天。两队合修几天可以完成?学生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计算。教师把题中的“30千米”改成“45千米”后让学生解答。师 :你发现了什么?生 :两次完成的天数都是6天…  相似文献   

13.
长沙市南区曙光学校徐经华老师,给二年级学生上了一堂较好的“发散思维训练”课。其教学过程是: 一、提出要求。教师向学生交代本节课的内容、目的,要求学生运用自己学过的知识,积极思考问题。看谁想得多、想得好、想得新。二、摆棒编题。教师先要学生各自用小棒任意摆“几个相同的几”,或“几个不同的几”,再要他们根据自己摆小棒的情况,口编式题、文字题或应用题。如,一学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叙述的问卷调查是指授课教师在授课之前,针对本节课的具体授课内容,设计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对本节课所要传授的内容的掌握情况,或者通过问卷了解学生生活中存在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作业的内容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要做到作业的优化设置应注意以下几点:①作业的优化设置要注意作业设置的目的性。所谓“目的性”,或者叫“对应性”,就是说作业的设置要有的放矢,既要符合教学大纲和教科书的要求,又要与本节新授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目的相对应。它应该是教学目标的间接显示,应有助于学生对本节课的理解,有助于学生对所接受的新知识的巩固,并形成相应的技能技巧。作业设置如果背离了这一原则,即使是形式和内容再完美,也是失败之作。教学实践中,个别教师设题的盲目性正是违背了这一原则,使作业训练与课堂教学相脱节,达不到训练知识加强记忆的目的。现代目标教学把课堂作业训练叫做“达标测评”或“形成性检测”,都是注重这一点的表现。当然,要把这一点落到实处,还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使课业设置达到它应有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美丽的错误     
[案例]这是一节《求平均数的应用题》新授课,学生通过主动探究,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掌握了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和用“总数÷总份数”的方法来求平均数。课接近尾声时,我出示题目:一辆汽车上午3小时行270千米,下午5小时行300千米,这辆汽车这天平均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后,我请大家汇报。“(270+300)÷(3+5)=71.25(千米)。”李阳说得非常自信、流利。教室里响起一阵欢呼声。可这时,李阳的同桌王超依然高高地举着手不肯放下:“老师,我还有一种算法,但结果却是不一样的。”“既然答案不一样,说明你肯定做错了,一道题怎么可…  相似文献   

17.
笔者曾听过一节有关“面积知识”的复习课,执教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梯形的上底是8厘米,下底是12厘米,高是6厘米。从中划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求阴影部分的面积(如下图)。  相似文献   

18.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而一个好的结尾 ,不只是对一节课的总结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课堂教学再次推向高潮 ,并延伸至课后 ,直至课外。下面谈谈我在课堂结尾的粗浅做法。一、画龙点睛 ,求概括性概括是课堂教学结束语的一种常见形式。一般是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学习内容。任何一节课都有重点和难点 ,它又是授课的中心环节 ,所以教师在说结束语时 ,一定要根据这一目的和要求 ,抓住中心环节 ,画龙点睛 ,切中要害。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节课时 ,可这样设计 :“这节课 ,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基本性…  相似文献   

19.
耿玉兰 《教育现代化》2005,(11):106-106
昨晚在家备课时,我认真研究了今天所要上课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掌握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是百分数应用的最基本的一类,也是生活中利用最多的一类.它还是后面学习“求百分率”的基础。教材先是复习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应用题,接着引发学生思考:百分数应用题的解法和以前学过的分数应用题相同,想一想,这是为什么。紧跟着教材提供了两个例题,一个是简单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一个是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相似文献   

20.
<正>一、教学主题内容及教学现状分析1.教学主题内容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3第三章“烃的衍生物”中第二节“醇酚”第一课时“醇”的新授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醇类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其应用。在必修教材中已学过乙醇,本节课在此基础上以表格数据展示醇的物理性质,并通过图片列举其用途。在介绍醇的化学性质时仍以乙醇为代表物,结合羟基官能团介绍乙醇的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