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以前狐的形象多呈现宗教态特征,明清以来狐的形象转变为审美创作,特别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出现了一大批蕴涵着人性美的狐仙。本文沿着狐文化发展的轨迹,结合蒲松龄生活的时代以及他的思想去探求这一原因,并发掘《聊斋志异》中狐仙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2.
李永泉 《现代语文》2009,(12):57-58
明清时期小说中的狐仙,常常喜欢住在人的家中,与人为邻,这里不妨将与人为邻的狐仙称之为邻狐。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中常常描写邻狐与人发生的故事。其中与人为邻的邻狐对人的言行起到了“监史”的作用。通过邻狐,读者看到了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的种种真实状态。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中的狐男形象,学人少有注意。作品中的狐父、狐书生、狐仆等狐男形象,虽然划分的角度不同,但自成体系,在各自的角度具有相对独立的类型特点:狐父多为人间现实中老父的写照;狐书生则表达了作者心中的理想,是蒲松龄豁达超脱思想的映照;其他如狐仆、狐仙、狐侠等狐男形象也各具特色。  相似文献   

4.
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狐精、狐仙形象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读者,之所以有这样的效果与从古至今狐形象的演变关系密切;而狐形象的多样化又正反映了人性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张目 《文教资料》2013,(21):5-6,23
狐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信仰对象,狐仙信仰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史过程.在历史时期内,人们对狐的情感态度是极为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大体上,在先秦时期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是完美的,以至于成为“祥瑞”的象征.而在先秦以后,特别是两汉以后狐逐步地被妖魅化,成了作祟于人间的媚人妖物,它的出现更成了“凶兆”.但令人称奇的是,伴随着狐的妖化,出现的并不是人们对狐的排斥,而恰恰相反,人们对狐的信仰却愈演愈烈,至清代最终发展成为遍及中国北方的狐仙信仰.这样就造成了一种信仰与情感的“错位”,形成了奉所厌所鄙之物为神的奇特现象.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卷三《狐妾》中,提学使张道一以可笑、无耻的手段使女鬼委身于他,遭到狐仙惩罚。  相似文献   

7.
狐狸的传说     
<正>《青丘狐传说》是一部关于狐狸精的电视剧,那么狐狸怎么就成了精呢?这要从狐狸说起。严格说来,狐狸其实是两种动物,狐是狐,狸是狸,狸通常指的是成语"一丘之貉"里的貉,亦称狸子、狸猫、山猫。我们说的狐狸指的是狐,几乎全世界都有分布。狐狸精又名狐仙,传说法力高强,可幻化人形。晋朝郭璞所撰的《玄中记》  相似文献   

8.
人神恋的神话由最早的图腾崇拜走出来,寄托人类的理想,满足人类的探奇审美,在文学作品中,特别是小说中逐渐发生着变化,从人神恋的基础模式,到人狐恋的特定模式,到《聊斋志异》发展到顶峰。来源于湖南民间花鼓戏《刘海砍樵》为原型的天门山大型实景山水音乐剧《天门狐仙》,糅合了民间故事与人狐恋的素材,加入了现代元素,体现了独立女性勇于追求的爱情观,有独立的人格和思想,以其深厚的底蕴征服了观众。  相似文献   

9.
明清文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以狐仙居多,在清代学者、小说家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里的狐仙,多是良善、友好而正义的,往往充满智者和侠士的精神,一改明清以前的负面色彩。相对于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狐仙故事以情爱为主,《阅微草堂笔记》中狐仙故事类型丰富,从社会批判学的角度上具有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10.
正在茂密的森林里,住着一只小狐狸,叫"狐狐"。它有一副红黑的格子棋,很喜欢和其他的小动物们玩棋。可是只要它输了,就会和爸爸吵个不停。一天,爸爸灵机一动,给狐狐做了个骰子,五面涂上红色,一面涂上黑色,然后对狐狐说:"孩子,从明天开始,你选择走红格子,保证你能赢。为了显示你的大度,你可以让对方投中一次走两格。"狐狐半信半疑地说:"真行吗?"爸爸得意地点点头。果然,从那天开始,狐狐几乎没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