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0 毫秒
1.
河北地区的汉人世侯藁城董氏、真定史氏与顺天张氏,在元初保护并征辟了大量金源文士,并与这些文士进行诗歌赠答活动,他们自身也创作有诗词与元曲。作为文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河北汉人世侯延续了金元文学的传承发展,为元初文学作出重要贡献。不同于以往的文人集团,汉人世侯文人群体的作为反映了金元易代这一特殊时期文人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2.
王朝鼎革之际,士人的出处选择向来是研究的重点。元末,江南士人刘仁本虽托身方氏集团,却设法为元中央主持漕粮北运,缓解元朝财政困境;整顿浙东水利和田赋,舒缓民瘼;在元朝复兴无望的情况下,仍坚持抗击明朝,死难王事。表明虽经夷族百年统治,儒家经世致用的进取精神和君臣大义的固有观念仍对江南士人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塑造的张生形象,无疑带有元代“书会才人”的成色,他或苦闷抑郁、或放浪形骸、或玩世不恭、或渴望爱情功名,都是特殊历史时期元代文人共有的心态,文章试图从张生形象着眼,挖掘元代文人的心态。  相似文献   

4.
纳兰性德是清初著名的满族词人,他生于官宦之家,长于帝都北京,却对江南有着特殊的喜爱,在他的诗词作品、书信言谈、为人处事中,无不流露出这份情感。他向往江南风韵,热爱南方文学,与江南文人相交甚密;来到江南之后,更将这份喜爱化为今生来世的理想。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期,不仅文人文学品评日盛,而且文学观念日益明晰。这并不是文学发展的巧合,而有其内在的必然性。文人的文学品评和文学观念是相互影响、彼此推进的。一方面文学品评规范和引导了文人的文学创作和未来文学品评的走向,推动了文人文学观念的演进;另一方面文学观念又使文学品评得到了进一步的展开和深化。  相似文献   

6.
张煜 《东吴学术》2023,(5):81-87
康熙朝神韵派代表人物王士禛,其出处交游、诗歌书写与精神祈向,与江南甚有关联。作为一名山东人士,他早年任扬州推官期间,遍游江南名胜,与江南文士诗酒唱酬,对于神韵诗风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任京官后,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其江南书写也由早年的结交遗民、故国之思,吟咏江南风物之美,更多地转向了题写江南山水画卷,寄托闲情雅致。江南更多成了一种回忆和想象,文化符号和出处姿态。  相似文献   

7.
赵孟 作为赵氏宗室而出仕元朝 ,长期以来受到一些人的指责与讥讽 ,认为“有伤气节” ,并影响到对他的艺术作品的评价。但是 ,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应将赵孟这一历史人物置于宋末元初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探析。从他与南宋宗室关系的淡漠 ,他对南宋末年黑暗政治的不满与失望 ,再结合元初统治者忽必烈所采取的对汉族儒士、赵氏宗室的怀柔政策所产生的作用 ,综合考察后不难看出赵孟仕元是一件自然而又合乎情理中事。因此 ,对赵孟仕元不必多加指责 ,更不必为此贬低他的艺术成就及他在中国艺术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清初江南文人剧坛观演剧活动颇为兴盛。作为剧坛重要人物,尤侗的观演剧活动甚是频繁,戏曲交游众多,并与冒襄、李渔、查继佐、曹寅等著名家乐主人在无形中织就了清初江南文人剧坛的主要关系网络,他们丰富的观演剧活动凝聚且呈现出清初江南文人剧坛的基本特点,也给清代文人戏曲发展及文人生活带来了不可忽视的意义与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人,受儒家思想影响,无不汲汲于功名,但大多历尽挫折,只能划归失败者之列,而且名气愈大,挫折愈深,同时挫折越大,成就越高,其原因令人深思。苏轼就是这些人中的代表。从苏轼本人的诗文和各种文学作品对苏轼的描述来看,苏轼超脱旷达、率性无拘、蔑视功名,这种性格和态度是他仕途失败的关键所在,也是他在文坛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商洛学院学报》2018,(1):56-60
海都之乱是元朝初年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宗王海都起兵对抗元朝中央政府,意在夺取最高统治权。这场战乱始于至元初,于大德年间结束,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屡为边患,带给元朝北部边防较大的军事、经济压力。为了保证北部边防的安全,元朝中央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应对北部边防出现的危机,如派遣宗室及重臣驻扎边境、开垦屯田、内地运粮等。在海都之乱末期,元臣郭明德向朝廷提出了针对北部地区的一整套的备边措施。所有这些,都有助于加深我们对元朝北部边防情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1.
元世祖忽必烈开创元朝,结束了自唐五代以来南北对峙、民族纷争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在忽必烈即位初期,作为他的辅弼大臣,任平章政事的王文统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然而,就是这个开国元勋,却落个身败名裂的结局,被列入了《叛臣传》。千秋功罪孰是孰非?本文试图对这两个历史人物的有关情况做些探索和分析,从而也可看出元初政治生活中复杂微妙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研堂见闻杂记》是清初一部颇具史料性质的杂记。它以娄东人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明末清初时期江南社会之百态,包括由娄东抗清到江南抗清、由娄东人物到江南人物、由娄东科弊到江南狱案。在这些种种故事与人物的描写中,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易代的历史巨变对江南士人的冲击,又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的遗民情结。  相似文献   

13.
以赵孟頫的鞍马、人物、竹石三科绘画为中心,探讨赵孟頫的出处与绘画的关系。赵孟頫喜欢画马,善于画马,源于他对中国唐宋以来文化高度繁荣的追忆,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赵孟頫是通过画马而谄媚于元廷;追慕陶潜,却选择了朝隐生活,是赵孟頫出处矛盾的表现;以竹自喻,以竹比德,融文人气节于画卷,是其寻求精神解脱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曹丕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位以文论家的主体意识和自觉精神开展文学批评的文论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集中在“品评才性”上,也就是对作家作品的批评上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文人”论,也就是作家论。曹丕的“文人”论受儒家和道家及汉魏时期“才性”论与人物品鉴的影响,着重对“文人”的“才性”进行品评。其二是“文气”论。曹丕的“文气”论直接受到儒家和道家关于“气”的思想影响,注重探讨作家作品的生命内涵与生命特质,具体而深入地解释了“气”在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生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杨循吉是明代中后期吴中颇具盛名的文人,在他所处的时代,吴地讲史风气盛行,诸多作家都著有笔记小说记录前代或当代故实。这些私人化的笔记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吴中文人的话语倾向,杨循吉《吴中故语》记载的"太傅收城""魏守改郡治",以不同于正史的口吻再次讲述了"张士诚兵败"及"高启《上梁文》"事件,展现了吴地对于张士诚政权的特殊感情以及江南文人与明初政权的冲突下的悲惨命运。  相似文献   

16.
两川行院包括西川行枢密院、东川行枢密院,又称西川行院、东川行院,简称西院、东院。两院是元朝为平定四川而设的特殊军政机构,存在时间虽然很短(1273—1279年),仅历六载,但在元朝攻占四川,消灭南宋的过程中发挥过巨大作用,反映了一些元初地方战时体制的实况。而两院时有分合,变化较大,比较复杂,史料记载又十分零碎和简略,研究者问津甚少。因此,弄清两院的演变、状况、特质等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加深元初地方体制、地方政策以及与宋关系的研究和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元朝初期的天文学,无论是在天文观测方面,仪器制造方面,还是历法的成就等方面,都达到了古代天文学的高峰,对中国乃至世界天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什么天文学在元初能够快速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本文试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初步探讨。一、国家的统一为天文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元朝的统一为元初天文学提供了一个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中国自唐末以来,朝代更替频繁,政权林立,先有五代十国,后有宋、辽、西夏、金、蒙等诸多政权的交错并立,这些割据势力之间相互征战,矛盾冲突不断发生,严重阻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王实甫的<西厢记>自问世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一方面是因为他反映了一个永恒的爱情主题,另外成功塑造了一批人物,尤其是张生这个形象,他既热爱功名又向往爱情,既风雅又粗俗,有时机智有时痴傻,有时勇敢有时懦弱,总之,他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相似文献   

19.
我曾经在报刊杂志及小说中多次读到以刘禹锡《陋室铭》为格律填写的“铭”文,这些“铭”文虽然都有些调侃的意味,具有喜剧的效果,但都对某种积弊深重的社会现象予以嘲弄。我们从中感知这些作者尽己之匹夫之责的赤诚之心,也说明了《陋室铭》一文强大生命力与艺术感染力。刘禹锡一生坎坎坷坷。进士及第后,既在朝中任职,又在地方和军中任过小官。这样丰富的经历使他对中唐藩镇的骄横、宦官的专权、朝政的腐败、人民的困苦都有所了解。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幼年时就得到江南著名诗僧“孺子可教”的赞誉。但他早年并不甘心当一个文人,而是希望在政…  相似文献   

20.
王季文乃晚唐时期赋有传奇色彩人物。他苦攻儒学,获取了进士功名并授于朝官;却寻弃官归隐于九华山,践行道仙"异人"点拨的修身之径;可临终,又将自己的宅室舍给佛门为寺。他终生与九华相陪产生的特殊情感,进而迸发出的《九华山谣》,字里行间亦蕴藏着儒、释、道和谐相融的意韵。钩沉王季文人生道路和对《九华山谣》进行研究,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完善和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