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晋南朝地方军府府主的信物主要有节、幢、幡、麾、曲盖、鼓、黄钺、蒛戟、印等。节有三种作用:(1)是都督的基本标识之一。(2)赋予都督专杀之权。(3)发兵的信物。幢用以表示大将所在的位置及安危。麾是作战时指挥军队进退的旗帜。幡分为相当于幢和相当于麾两类,前者是大将的标识,后者是指挥军队作战的旗帜;但还有一种信幡,题表了官号,魏晋南朝的驺虞幡或称白虎幡即是这种幡,有督战、止兵等作用。鼓既包括用以指挥军队作战的军鼓,又包括表示将军威仪的鼓吹及横吹,后者有壮军威的作用。蒛戟自汉代以来就是一种可以执行杀伐的信物,类似斧钺。黄钺是可以专戮持节将军的信物,不是一般将领可以拥有的,非“人臣常器”。印即官印,魏晋南朝除尉之类官以外,每一官有一印,但都督之类官则没有独立的印,都督的身份主要依靠节、幢、麾、幡、鼓吹、蒛戟、黄钺等物表示。这些信物汉魏时期由符节台掌管,晋以后由符节御史掌管。  相似文献   

2.
(2)书法装饰是白地黑绘瓷枕的另一类装饰.有书真、草、隶、篆、行等,从文体上有诗、词、曲、赋、格言,吉语及<论语>甚至道符等等.时代上分析,宋代有单字的如一个大字:"春"、"枕"、"忍",或多字"福德"、"长命枕"、"长命安乐"、"清净道生"等,宋金以书吉语、格言、诗词为主,元代最多的是元曲.枕形是当时流行的形式,宋代以叶形枕、豆形枕、八角形枕居多,金代以八角形、豆形、如意头形枕为主,新出现少量长方枕,元代则以长方形枕占绝对优势.元代长方枕有的是"书画合璧"的.  相似文献   

3.
汉代,是我国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封建社会.它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新局面,汉文化也始终贯穿着以“大汉气象”为标志的恢弘、自豪、博大、昂扬向上的时代精神,反映了汉人雍容宏大的气度.印章,作为汉代历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艺术形式之一,无处不蕴藏着汉代的文化气息.汉印,有官印和私印之别.官印,即官府及官员所用之印,统治阶级用以表示身份地位和所属官阶;私印则广泛存在于民间,所刻内容多为姓名、吉语等.文化的产生,是与同时代的政治经济基础紧密相连的.汉代“大一统”文化,实则服务于其政治发展,是汉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正因如此,汉官印较私印能更好地展示出汉代特有的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4.
吉语印     
吉语印,就是把吉利语刻成印章。这类印,起源于战国而汉代最盛。因为古人拜天信神,做事多求吉祥,故专门将一些带有吉祥意义的词语刻入印章,以图吉利。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证秦代峄山刻石的历史背景和文献学价值,扼要分析其写作特色,并结合篇章结构,对秦代诏书的形成途径进行勾沉.  相似文献   

6.
(2 )书法装饰是白地黑绘瓷枕的另一类装饰。有书真、草、隶、篆、行等 ,从文体上有诗、词、曲、赋、格言 ,吉语及《论语》甚至道符等等。时代上分析 ,宋代有单字的如一个大字 :“春”、“枕”、“忍” ,或多字“福德”、“长命枕”、“长命安乐”、“清净道生”等 ,宋金以书吉语、格言、诗词为主 ,元代最多的是元曲。枕形是当时流行的形式 ,宋代以叶形枕、豆形枕、八角形枕居多 ,金代以八角形、豆形、如意头形枕为主 ,新出现少量长方枕 ,元代则以长方形枕占绝对优势。元代长方枕有的是“书画合璧”的。白地划花书五言诗叶形枕 :广州南越王墓…  相似文献   

7.
"參川尉印"封泥,<封泥考略>、<秦封泥集>、<新出土秦代封泥印集>等皆认定为秦封泥.根据文献、考古实物以及秦和汉初的用字习惯.将其只定为赢秦之物似乎不妥.其归属还有另一种可能,即为项羽所封河南王申阳之属官的印迹遗物.  相似文献   

8.
吉语玺不但是战国古玺等古文字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是重要的历史文献资料;它不但具有座右铭、警示牌的功能,还可以反映出古人修身养性、趋吉避祸等思想。本文把所能见到的吉语玺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整理和分类,并结合传世文献对其所反映出的古代人们祈福的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相信格言     
格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在中学写作文时用以点缀文采的东西,至于每句格言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很少有人会认真想,更别说照着去做了——事实上,没有一番人生体验,格言只不过是一句漂亮话而已。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对于曾经熟悉的格言(包括名人名言和一些励志文字)有了更深的体会。特别是近几年来,格言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良师。  相似文献   

10.
藏族格言诗高度融合了藏、汉、印三种文化的智慧,是很有价值的精神文本。因此,藏族格言诗的翻译不只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文化间的复杂交流,译者应充分注意到中西文化之间的转换,尤其要注意集中体现藏族文化的"佛"类字眼的翻译。将藏族格言诗三个英译本中"佛"类字眼的翻译进行比较,从文化转换的角度分析其译者所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并从宗教文化、译者身份和意识形态等方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中华民族文化走出去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