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花间集》收录了唐文宗开成元年到后蜀高祖天福五年间18位作家的词作,共500首。虽然其中咏史怀古题材的词数量不多,但却有2/3的作家涉足这一题材,他们借古代的历史事实或传说故事,表达身世之感、家国之痛,或暗讽当朝统治者的荒淫无耻。首开了咏史怀古词的先河,影响着后世咏史怀古词的创作。  相似文献   

2.
学界历来对刘基《郁离子》的命名阐释均不正确,实际上《郁离子》之名出自左思《咏史》之二"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考之刘基的生平与创作,这是符合事实的。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内容,并结合《吉尔伽美什史诗》的形成,探讨《吉尔伽美什史诗》与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关系.《吉尔伽美什史诗》并不是不反映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历史,只是它反映的不是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而是美索不达米亚历史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历史上,《史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历史文献。它为我国的史学叙述方式建立了一个基本范式,也为我国的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其中的《五帝本纪》部分作为开卷之首,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由于所记载的内容属于遥远的上古文明时期,缺乏足够的文献互相考证故而往往被很多学者忽略。本文将从文字美、神话美、历史美和文化美四个角度对《史记·五帝本纪》进行文本分析,旨在挖掘其内在的美学价值,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  相似文献   

5.
《雪国》这部中篇小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在禅宗虚无观影响下创作的出色之作,通篇呈现出一种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本文从镜中虚象之美、生死轮回中的涅磐之美和万物归一的禅宗境界之美三个方面来探究《雪国》传达出的禅宗境界的虚无之美这一审美特征,从审美角度来探讨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的外交思想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的色彩,无论是基于对思想史的考察,还是对《易经》思想的阐释,我们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易经》它不仅开启了儒家思想,并对道家、中国佛学等思想都有着重要影响还开启的对世界秩序的探索,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易经》中的大智慧《泰卦》和《否卦》所代表的建构和谐世界秩序的外交形式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另外,习近平外交特色强调共生、共存、共赢,当中特别强调尊重彼此的文明。文明是一个国家的根,任何一个伟大的文明,应该做到欣赏各自之美,同时又要撑托彼此之美,只有各美共存,才能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7.
一个青出于蓝的《左传》选本─—读《左传纪事精选》高海夫诚如梁启超所说,《左传》乃“秦汉以降史界不桃之大宗”(《中国历史研究法》第2章),为有志于研究中国古代史者必读之典籍;而且其“文章优美”,记事者“严谨而分明”,“委曲而简洁”;记言者“渊懿美茂,而...  相似文献   

8.
传统纹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一脉相传的文化传统,传统纹样的传承需要以课程作为载体。现阶段针对传统纹样的社区教育微课程开发与制作的研究较少,研究只停留于表面,缺乏理论与实践的深度。文章以《发现纹样之美》课程为例,通过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实践的深入探究,旨在研究中国传统纹样微课程开发制作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其他特色课程的开发与制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骑兵过河》是惠特曼众多关于南北战争诗歌的一首代表作,诗文处处洋溢着惠特曼独特高超的艺术创作之美,即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声音的音乐之美及行文描写的秩序之美。  相似文献   

10.
《膝王阁序》是一篇很有名的序文.大古文家韩愈在他的《新修滕王阁记》中说;“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及得三王所为序屈、赋、记等,壮其文辞”.这里“三王”之一,就指王勃,“序”是指《膝王阁序》.可见膝王阁能在江南诸多“临观之美”中独为第一,是因为有文辞壮其名.楼阁虽美,不过百年,无后人修聋,将不复存在,文章之美,却可传诵千古,《滕王阁序》就是这样的美文.美在其文,辞藻华丽,音律铿锵;美在其质,遭挫折而思进取,逢坎坷却能乐观.可谓尽善尽美,中国人特殊的审美人生,化作了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人事之美,命途之美.先说作者胸中的自然之美.《滕王阁序》写作之时是“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已是深秋季节,自然风景特征既有天高气清之明朗,更有草木凋零之萧瑟.所以自宋玉《九辩》出,悲秋便成为无数诗歌的主题.文中这样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相似文献   

11.
《黄帝内经》的生命美学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美学的新视角 ,发掘蕴藏在《内经》中的生命美学价值。《内经》是一部对生命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独特医典 ,其医道是易道的运用发挥。道是生命的本源 ,也美的本源。故《内经》的医道 ,体现了生命之美道。本文还提出了生命品格的建构 ,除了人格美外 ,还应有体格美、神格美。《内经》体现的是体格美  相似文献   

12.
翻译作为一门语言文字艺术,与美有着不解之缘,翻译美学是美学与翻译的结合,是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翻译过程中力图保持原文语言之美,尤其是意美,音美,形美,尽量接近其神韵,重构其意境为译者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结合前人《桃花源记》之不同译文,本文作者再次翻译《桃花源记》,并分析翻译中的美学特质,解析翻译之美。  相似文献   

13.
晚唐诗人杜牧创作了大量咏史诗,对这些咏史之作,过去的诗评者多认为粗直浅率是“史论”而不是诗。文章分析认为杜牧的咏史是一种新的变创,是诗意与哲理的完美结合,开创了咏史诗的审美新境界。  相似文献   

14.
川 端康成虽然不是美学家 ,但他却是一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地追求美、执着地展示美的作家。当我们走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就会感到美的韵味、美的情调、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仿佛春风一般扑面而来。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示》等一组富有美学意蕴的文章中 ,通过剖析日本古典物语名著和歌俳句 ,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和日本文学之特征 ,行文中透视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十分欣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关于“民族的义务”发表的见解 ,他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引用了泰戈…  相似文献   

15.
何亚涛 《阅读》2014,(Z3):23-25
<正>【阅读导引】《白水漈》是朱自清散文《温州的踪迹》中的第三则,和第二则《绿》一样,也是写瀑布的。作者将自然之美与想象之美很好地结合到了一起,笔下的白水漈奇特幻妙,令人神往。诵读这篇散文,我们可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领略作者  相似文献   

16.
霍桑是美国历史上的经典作家,短篇小说是其创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主要分析了霍桑短篇小说《美之艺术家》中主人公沃兰的形象并试图挖掘霍桑赋予他的深刻涵义。艺术家是霍桑笔下众生中一个频繁出现又比较特殊的群体,在塑造他们的同时,霍桑不可避免地联想到自己。此外,沃兰对超凡之美的追求过程向我们展示了霍桑对于人的心理需求、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以及对当时文学传统和时代背景的观照。  相似文献   

17.
近30年来,《周易》美学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以《中国美学史》为主体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周易美学专著为主要代表,21世纪又取得了全面拓展的新收获。其研究方兴未艾的原因在于《周易》符号的神秘美、卦辞的象征美、标准答案的不在场美、内部体系的丰富美以及简单的科学美和占卜的游戏美结合起来的真假难辨美。未来的研究可从生活美化、心灵美学、和谐与美的社会、阳刚之美的政府、刚柔兼济的管理者、阴柔之美的公民等方面的构建着手。  相似文献   

18.
对于《关雎》主题的解释,历来学者们都是众说纷纭。春秋时期,孔子论诗将礼乐文化相结合;汉代却产生分歧,鲁齐韩三家诗将《关雎》定义为刺诗,而毛诗却定义为美后妃之德;清代方玉润解释《关雎》为房中乐;近代的胡适、闻一多等学者仅仅将其看作爱情诗。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是读者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形成的与当时社会思想相符合的一种解释,综观《关雎》主题的变化,更深刻的反映出思想解放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9.
《冰雪奇缘》是2013年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这部动画电影获得了2014年第86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成为目前最卖座的动画电影之一。该片不仅故事情节引人入胜,还有让人震撼的冰雪视觉特效。本文从意境之美、纯净之美以及动画之美三个角度来赏析本片。  相似文献   

20.
钟锦的《词学抉微》把词体美感特质作为词学研究的核心对象,以康德哲学作为基准,融会其他哲学之后,确定了一个关于美感研究的基础,认为“士大夫们在小词中迷恋的并不是言志载道不予许诺的色情魅力,而是言志载道不能给予的作为完全自由愉悦的超越性美感”。他以先验研究作为基础,尝试从关感的基本心灵机能出发对词体美感特质进行剖析,认为词体表现的是超越性的美感,在词中则具体表现为艺术关、自然美和德善之美,其中德善之美是《词学抉微》在词学上最重要的创获。作者不仅区分了“益善之美”和“德善之美”,在叶嘉莹先生“弱德之美”的基础上提出了“德善之美”,并且重新解读了“诗言志”的内涵,认为词上接了先秦儒家的诗教传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