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雕望家——刘焕章》说起电视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播出后(虽然它最早被叫做电视报告文学,但后来作者在一篇创作谈中把它称作电视纪录片),在观众中引起很强烈的反响。据说各阶层的观众,包括一些外国朋友,都有人去信电视台表示赞赏。著名画家黄永玉说:“这部短片好就好在它按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反映生活。”一名工人观众说:“这部影片看了让人激动,很有艺术感染力。”在如今高水平的纪录电影不断出现,电视中纪录性节目大量播出的情况下,《刘》片能为广大观众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电视艺术》1996年第6期以《十年寻路》为题,节选发表了朱光烈先生总结本刊办刊经验的《十年寻路》第一部分《改革的道路》。该刊所节选发表的是《十年寻路》草稿的一部分(已经过作者同意),《十年寻路》定稿发表在本刊今年第1期上,定稿对草稿有较大修改。《电视艺术》在发表这段节录时加了如下编者按:本文节选自朱光烈先生为全国高教期刊研究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暨1996年学术年会所写的论文。朱先生在文章中回顾了媒介批评研究从80年代至90年代走过的道路。文中所述主要围绕《现代传播》(原《北京广播学院学报》)十年来开…  相似文献   

3.
首届北京国际纪录片学术会议上展出的众多中外优秀纪录片中,法国纪录片《课间休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部片子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的原因并非它比其它片子更好,而是觉得如果要从参展的这些片子中学到点什么的话,《课间休息》无疑给了我们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刚刚起步的我国电视纪录片,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已迅速走向繁荣与成熟。这不仅仅是指国内各电视台生产的电视纪录片的数量与规模,以及纪录片创作群体在国内各大区域,包括以中央电视台为中心的整体性崛起,而且看来在近几年内,以上这几方面都还将会有一个更大的进展。也不仅仅是指这些片子中的代表作品从艺术构思、技术制作角度看,已达到了成熟。这里更主要的是指,这些片子中的优秀代表作,在忠实纪录生活的背后,其蕴藏的哲学内涵已相当深入、深刻,涉及到人生、社会、历史、自然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各个方面,且试图用片子所纪录的活生生的生活本身,来解答这些问题,而远非仅仅“忠实纪录”而已。换句话说,我国电视纪录片中的优秀之作,其题旨的根须已经深深地扎入到了哲学的土壤,扎入到了关注人类共同关心的基本问题的境地,而远非一般的纪录生活而已。这些基本问题包括当代绝大多数人的生活、生存问题;个体生命的生、死问题;群体文明的延续与消亡问题(也即历史);人生的婚姻、爱情问题;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生命的终极价值、终极意义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5.
纪实性电视短片中的细节是整个片子最感人的闪光点,是深化主题、渲染环境气氛、反映主人公个性魅力的点睛之笔,在电视创作中提炼和捕捉生动的细节,并驾驭好运用好这些细节,是创作一部电视短片成败的关键,本文将在纪实性电视短片的创作中如何运用好细节这一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相似文献   

6.
北京广播学院学报《现代传播》创刊20周年,出刊100期,可喜!可贺!多年来,《现代传播》在全方位地关注中国的现代传播事业和理论的时候,也曾不时一瞥中国的电视剧艺术事业和理论。比如,最近一期(即1999年第2期,总97期)的刊物上,《学报沙龙》栏目里,就有王伟国等人议论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的一组共10篇文章。另外,在《传播艺术与艺术传播》栏目里的冷述美一文,《专题研究》栏目里的高鑫等论述京沪粤港地域电视文化的五篇文章,也都论说到电视剧艺术,触及到电视剧艺术的某些理论问题.然而,面对着飞速发展的电…  相似文献   

7.
《图书馆》1995,(3)
图书馆应有的社会地位─—摘自《交流》1995年第1期作者:戴维·麦克芬(美)艺术与历史、文化与历史同科学与历史一样,都是不可分割的。这些都是人类经验的一部分。如果把绘画与歌曲从小说、戏剧、建筑、诗歌分离出去,那就是把太多的、而且特别重要的东西从生活里...  相似文献   

8.
《广播电视研究》1990年第4期董康定撰文认为:电视比较学是研究两种或两种以上民族、国家的电视艺术以及电视艺术和其他艺术表现领域之间的异同及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关系的新兴学科。由于电视具有巨大的容纳和输出能力,电视比较学的研究领域极其宽广,它既可以是电视艺术学的一个分  相似文献   

9.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0.
很多人都知道美国有个"好莱坞",印度有个"宝莱坞"。殊不知,在遥远的西非,还有一个辉煌的电影王国"瑙莱坞"。与拍一部片子动辄投资上亿美元的好莱坞不同,瑙莱坞的电影成本非常低廉,常常两三万美元就能搞定,而且不通过影院就能赚取100%以上的利润,这让各国的电影投资商惊奇不已。更绝的是,在2010年第82届奥斯卡奖角逐中,他们用极简陋的设备拍摄的《普鲁登丝的音乐》,摘得最佳纪录短片桂冠,科幻电影《第九区》一举夺得最佳影片等4项大奖。中国投资人孙广田在这个神秘王国的淘金经历,令人大开眼界!  相似文献   

11.
过去,偶尔提及电视散文,在我们头脑中闪现的不过是《荷花淀》、《荷塘月色》、《雪梦》、《雾失楼台》、《朝阳与夕阳的对话》等那么仅有的几篇。而且,对“电视散文”的概念也比较模糊。其实,早在1984年前后,江苏电视台就制作并播出了屠格涅夫的《门槛》等散文名篇,只不过由于数量不多,再加上电视散文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人们对它的认识、包括研究还不够深入,所以它象一株默默无闻的小草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直到去年中央电视台的“地方文艺”栏目陆续播出了一些当代散文,今年又推出了“98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  相似文献   

12.
缺少了什么     
高庆彦 《记者摇篮》2001,(10):46-46
纪录短片是叙事的,采取讲故事方式,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出人文关怀。《东方时空》中《生活空间》的出现推动了纪录片的繁荣和发展,受到广大观众的喜受和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追求。但是我们有时拍的片子不理想,枯燥而没有韵味,总觉得里面缺少点什么。到底问题在哪里?  相似文献   

13.
卢林 《记者摇篮》2006,(1):37-37
电视纪录片《勿忘九·一八》荣获中国电视第十届电视纪录片学术奖一等奖,回顾摄制历程,我作为制片人和编辑,深深感到编导者独具匠心的创作是发源于艺术积累和创作思索,从这部片子所运用的首尾两座纪念碑的结构设置,可略见一斑。这部纪录片开篇第一组镜头和结尾的最后一组镜头都是纪念碑,两个纪念碑,是本片很独特的构思,它为本片的前后呼应和情感对比起到了突出的艺术效果,因为这两个纪念碑反映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内容,更因为这两座纪念碑都是由日本人在中国领土上设立的。本片开篇的纪念碑,是1932年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在沈阳市中心设立的,叫…  相似文献   

14.
党的新闻工作的历史教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保卫 《新闻记者》2006,(11):11-14
在建党85周年之际,本刊发表了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的《重温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见本刊2006年第7期),比较系统、全面地总结了85年来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传统和经验。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党的新闻事业史上出现的种种挫折和失误,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教训同经验一样珍贵,值得牢牢记取。从失误中总结教训并以此作为借鉴,也是一种最好的学习和提高。在这里,我们发表《党的新闻事业的历史教训》,作为《重温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历史传统》一文的姊妹篇,供读者参考。[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电视台《纪录片编辑室》的创立,使电视纪录片开始登上中国的电视荧屏,因其比电视专题片更客观真实、更自然流畅、更接近生活、接近社会、接近群众而倍受观众青睐,从而使电视人认识到纪录片并不仅仅是电影的专利。90年代中期,以中央电视台《生活空间》为代表的电视纪录短片的出现,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推向一个新阶段,“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成了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口头禅。渐渐地拍摄电视纪录片成为广大电视人的一种追求,将它看作改变电视说教形象的一贴催化剂,让普通百姓在荧屏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理想途…  相似文献   

16.
自从电视以其画面吸引了千千万万观众以来,中国电视学术界便特别注意对画面的研究,曾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认为电视传播以画面为主。那时有一种声音认为这不对,电视传播是以语言为主的。90年代初还曾因此打过一场笔墨官司,那时的主流派不再讲以画面为主了,而是强调声画结合,但是依旧不能同意以语言为主的观点,而那种声音却一直不肯认输,虽然它也承认声画结合的创作原则,但是仍然坚持电视传播以语言为主的观点。(见朱光烈《对一个定论的异议》,《电视研究》1990年第1期),于是这种声音便受到了十分广泛的批评。离开电视机到厨房…  相似文献   

17.
人的思维活动有时呈跳跃式,两个似乎并不十分关联的事物被拉扯在一起。不久前收看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时我就有过这样的体验。这部片子当时舆论界好评如潮,许多电视工作者从不同角度评价它的价值,诸如“传记片的典范”、“政论片的楷模”、“纪事与电视艺术的完美结合”。等等。我赞同这些看法,但我同时还看到这部片子对新闻创作的一种启示,即必须重视细节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细节是文学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方面,没有细节谈不上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与戏剧)。新闻则不一样,它强调的是内容真实、导向正确、反映快捷。至于细节如伺…  相似文献   

18.
应该肯定这几年电视纪录片正在健康成长,而且进步明显。据参与过中央电视台三届“中国电视纪录短片展评”活动的权威人士介绍:参评节目一届比一届好,特别是第三届参评节目与第一届相比,可说是天壤之别,足见这几年电视纪录片的进步,而且涌现  相似文献   

19.
电视纪录是电视艺术存在的前提 ,但电视纪录本身无所谓艺术与非艺术。它只能作为电视艺术活动的起点 ,在不改变纪录对象“物质现实”外观的前提下 ,通过改变对象的存在状态、存在结构、自在流程、审视角度 ,使电视活动走向艺术。从电视纪录开始的电视艺术 ;固然是从电视纪录“复原物质现实”的技术本性开始 ,但结果却不止于复原“物质现实” ,它是通过与主体诠释互动、创造把握对象的全新艺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访谈型电视节目是以“访问、谈话的形式展开叙述视角,表现鲜明主题”的一种节目形式。访谈形式不仅适用于“新闻深度报道,而且还大量应用于教育性、知识性、服务性节目”(见《电视研究》1994年第10期《中国电视专题节目界定》)。访谈型电视节目在西方国家流行已久,并被称为“话题节目”。著名的有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名牌节目《60分钟》中的一些小栏目,法国二台超级电视明星伯纳德·皮沃特主持的《面对面》等。访谈型电视节目在我国大陆出现的时间不长,用于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节目出现的时间更短。广东电视台《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