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纯粹理性批判》是康德的一部主要著作。如果没有读过《纯粹理性批判》就等于还没有真正进入康德哲学。尽管康德有三大批判和其他一系列著作,但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基础是建立在《纯粹理性批判》之上的。这为我们初步了解康德的哲学思想奠定了基础,便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学习康德哲学及其形而上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本体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典型模式。近代哲学“拒斥形而上学”,标志着本体论哲学思维模式的终结。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完成了哲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彻底革命,把哲学关注的目光转向了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人类解放与一切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人文关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的最基本特征和价值取向,它是与传统的本体论根本对立的全新哲学思维方式。重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应该充分反映出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和最高命题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形而上学以巴门尼德的存在学说为其开端,中经苏格拉底--柏拉圈的理念论,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范畴体系中初步完成,经过中世纪哲学的改造后,在近代发生认识论转向,形成富于近代特色的形而上学.在康德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全面系统的批判的基础上,黑格尔则通过恢复古代形而上学传统方式使形而上学得以完善.而在某种意义上,黑格尔哲学既标志着形而上学的完成,也象征着形而上学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作者在全面分析了康德批判哲学产生的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对康德的理性批判的重要思想作的一个新的理解和认识。作者从分析旧形而上学的困境的根源出发,说明为什么要对理性进行批判,怎样对理性批判以及对哲学的改造,确立哲学新的功能原则并完成对信仰的重新奠基。  相似文献   

5.
欲理解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当代意义,必先把握马克思哲学革命的根本性质;而这一性质首先通过与理性形而上学的关系呈现出来。其要义在于对理性形而上学的颠覆,并确立了实践思维方式。马克思哲学开启了一条由实践思维方式超越传统形而上学的道路,使哲学向现实生活世界回归。  相似文献   

6.
牟宗三着力于传统儒学的专研 ,谋求儒家哲学与康德哲学的融通 ,并力图重建儒家的“道德的形上学”。《心体与性体》这本书就是牟宗三运用宋、明儒学的心性之学通过康德道德哲学的套路 ,构建其道德的形上学的典型之例。  相似文献   

7.
康德价值哲学一直在关注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问题。康德把"人是目的"作为自己价值哲学的最终追求和本质,对人本身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康德对人本身的关注引起其后哲学家们对康德价值哲学批判性的思考,推动西方价值哲学发展,奠定了康德先验性价值哲学在近代哲学史上的源泉地位。  相似文献   

8.
论述康德"理性"哲学中的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考察康德在其哲学中对科学与宗教的界定来指出它们的联系.理性的批判是科学与宗教得以产生的基础,科学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宗教是对理性的合理批判的体现.  相似文献   

9.
形而上学是千百年来哲学存在的根基问题,但是到了现代,却遭遇了当代西方哲学的彻底颠覆与批判,同时也使哲学这门学科本身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本人在撰写博士论文期间及其后续的理论研究工作中,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系列论文和著作。明确地提出,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之根,是不能被废除和终结的。我们应从"非实体性"层面,即从人的生存的角度来重新理解形而上学,把形而上学存在的合理性归结为"形上追求"所具有的活力本性上来,从而使"形上追求"成为人生存的一种超生命的精神需求,变成指导和提升人生获得意义的一种理想生活观。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对人类理性能力的分析过程中,主张把科学思维方式限制在现象领域之内,认为形而上学唯有作为伦理学才是可能的.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康德的形而上学思想称为"道德世界观".然而康德对道德领域的探究采取的却是一种分析、分解的逻辑架构之路,所以使得他的道德哲学在终极的意义上只能是一种外在超越型的他律道德.这样一来,他也只好通过审美判断来沟通"两界"以达到"物自体"了.  相似文献   

11.
牟宗三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概念作了重新界定,依牟宗三的分析,康德的形而上学从广义上来说可分为两个方面,即自然的形上学和道德的形上学。他将康德所建的道德形上学称为"道德底形上学"(Metaphysic of Morals),将自己所建的道德形上学称为"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康德的道德底形上学因为不能肯定智的直觉最终不能证成。牟宗三将自己的道德的形上学划分为两层,即无执的存有论和执的存有论两层。无执的存有论通过良知良能自我坎陷而生出执的存有论,由于良知良能自我坎陷说的内在矛盾,所以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体系最终也无法证成。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康德的原著,具体地分析了康德对"物自身"概念的处理.这个概念是康德哲学的精髓所在,是其批判哲学的最重要的着力点,也是他的批判哲学与其他哲学家及哲学流派的最重要的概念上的区分.  相似文献   

13.
康德哲学是美国超验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超验主义文学的普遍特征是通过对于自然的感性直观上升到对于真理的知性认识并最终通达实践领域中体现人类自由的超验的道德法则.这种由感性到知性再到理性地不断升华是康德哲学的核心内容.超验主义文学具有内在的体系和规律,是对康德哲学生动的文学阐释.它的自然观和思想观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  相似文献   

14.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入点,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相似文献   

15.
牟宗三沿着解读康德哲学的思路,对海德格尔思想进行了五点衡断,其中较宏观的方面涉及对存在主义、现象学方法以及海德格尔基础存在论的理解,具体方面则涉及对海德格尔《康德书》中所阐述的时间性和有限性方面的误读,从中暴露出牟宗三并没有理解现代西方哲学所发生的转向,而他本人则局限于海德格尔视野中传统形而上学的立场。  相似文献   

16.
略论不可知论的历史评价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体概念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内涵。无论是承认其存在,还是否认其存在;也无论是承认其可知,还是否认其可知,其哲学认识论的意义都值得重视。休谟、康德哲学的不可知论对近代哲学走出“形而上学独断论”的误区,促进自身的进步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其弱点是易于导致相对主义、虚无主义认识态度。  相似文献   

17.
"法的精神"是孟德斯鸠法哲学的核心概念.在他看来,"法的精神"是自然和政治社会的内在规律,它客观存在着,并对政体建构、社会发展和政治自由产生决定性影响.从"法的精神"出发,形成了孟德斯鸠完整而严密的法哲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8.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的第一版与第二版中,就"概念分析论"部分的"范畴先验演绎"分别提出了"主观演绎"和"客观演绎"两种演绎方式,构成了康德批判哲学的一大难点.康德"范畴先验演绎"的内在逻辑矛盾成为德国古典哲学进一步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9.
休谟和康德哲学的最大的相似点莫过于它们都是不可知论.有人说休谟哲学是彻底的不可知论,而康德哲学是不彻底的不可知论,但仔细考察他们的认识论著作,应该说他们两人哲学都应属于不彻底的不可知论.像休谟自己所说的"温和的怀疑论".  相似文献   

20.
海德格尔并没有拒斥形而上学。康德提出了形而上学可能性的问题并将未来形而上学建基于先验统觉,“人是什么”的难题升起。海德格尔接过康德的难题,把先验想象力这一“裂隙”作为突破口,以一种非现成的存在之思开显出人与世界的不一不异的存在论差异状态,使源始的世界整体成其为整体,从而真正为形而上学奠立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