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唐韵正》是顾炎武《音学五书》的第四部分,顾炎武在《音学五书序》中说:“于是据唐人以正宋人之失,据古经以正沈氏唐人之失……而一一以古音定之,为唐韵正二十卷。”今音是指中古音,古音是指上古音,但是其今音注音所使用的反切却并没有照搬《唐韵》或者《广韵》,而是参照《广韵》音系,自己为被切字注音,所以在注音时就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主要就顾炎武注音的声母进行分析,以《唐韵正?去声卷》里今音的反切作为主要调查对象,分析其注音时切字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万光泰《古韵原本》是继顾炎武《音学五书》之后一部非常重要的古音学著作,它在继承顾炎武研究成果的同时,无论是在研究内容上还是在研究方法上都有自己的创新之处。本文着重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出发,介绍了本书独具特色的编排形式和古韵十三部的内容;最后在比较顾炎武、江永等人研究的基础上,论证了本书在清代古音学上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上博简八》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这些文字的借用现象是研究上古语音的可靠材料。文章对《上博简八》中的143对通假字从语音关系上进行了探讨,归纳出古音通假建立在音同音近的基础上并且以音同为最佳,通假中韵同的数量大大高于声同的数量等结论;最后讨论了余母复杂的通假现象。  相似文献   

4.
库恩的“范式”学说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汉语古音学.顾炎武的《音学五书》建立起古音学的研究范式,空前地吸引了一批坚定的拥护者,铸就了清代古音学的辉煌.到了清末,顾氏留下的研究空间被逐渐填满,范式的严格限制使古音学受阻并走向衰微.高本汉的《汉文典》完成了对清代古音学研究范式的修改,但并未建立起新的研究范式.当代的汉语古音学进入学派林立的复杂阶段.汉语古音学期待新范式的引领.  相似文献   

5.
《音学五书》是顾炎武关于音韵学的研究著作,其中,《唐韵正》卷帙最多、用力最勤。他对《唐韵》中字的上古读音进行了考订,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唐韵正》中顾炎武证明单字古音时使用的材料进行梳理、总结,将书中的证音材料归纳为六类:韵文、异文、谐声、声训、注音和方音,并探讨此书的研究价值。同时,顾炎武在对证音材料的选取时代和证音材料的具体分析两个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魏建功《古音系研究》的科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音系研究》是已故名语言学家魏建功先生的一部力作,该书以如何研究古音系及如何建立语音史和语言史为宗旨,详述古音乐的分期和内容,论列古音系材料十种,其中五种均为旧音韵学书籍难以觅见的,弥足珍贵,书中所征引、所讨论的中外时贤的论达数十种之;所讨论的范围,所涉及的资料上自甲骨,下迄婴儿学语的讹音,东自日语、朝鲜语汉字音,西至敦煌遗书,可谓囊括古今,包举宇内。《古音系研究》堪称音韵学乃至语言学领域内最富时代气息和战斗精神的作,书中一以贯之的“综论古今通寒,尚论群贤得失”的科学精神,尤为可贵。  相似文献   

7.
宋代的大型韵书《广韵》是在唐代孙忄面《唐韵》的基础上编订的,两书在收字及文字释义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然而目前对两书训释进行比较的研究很少,且很不系统。通过对两书中的"训异义同"用例进行系统比较和分析,为中古时期的词汇学史、词义学、训诂学和古籍整理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谐声材料在考求上古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这一方法的利用由来已久,在陈第《毛诗古音考》一书中,为了求证上古音,他重视利用《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的谐声材料,同时对谐声材料进行了细致的分析。本文试从这两个方面对《毛诗古音考》中的谐声材料进行分析。从而证明陈第考证古音时对谐声材料的重视和他使用的谐声材料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9.
戴震《转语》一书提出“疑于义者以声求之 ,疑于声者以义正之”的“因声求义”原则 ,建立了周秦古音阴阳入三足鼎立的系统 ;章太炎继承戴氏“转语之法”和“音转义通”的理论 ,创为表示韵部流转关系的《成均图》 ,用来说明文字转注、假借和孳乳之条例。其间之承继关系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10.
白宪娟 《天中学刊》2014,29(6):86-90
闻一多新颖独到同时又功力扎实的《诗经》研究,成就了其在现代《诗》学史上大师的地位.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以寻求《诗经》本身“诗”的本真面目为终极目的,综合运用训诂学、现代语法学、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精神分析学等多学科方法,在文字校勘、词义训诂、意象解析中渗入审美阐释,在极大破坏传统《诗》学的同时重建《诗经》阐释系统.闻一多的《诗经》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体系为后人广泛借鉴.同时,闻一多的《诗经》研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不足.  相似文献   

11.
训诂学和汉语史都是以历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语言材料作为依据的。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纂集类训诂专书和考证材料是研究汉语史的极其重要的材料。训诂材料在汉语词汇史研究中的价值最大, 在汉语语音史和汉语语法史研究中的价值也不可估量。我们应该将汉语史研究和训诂学研究有机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训诂材料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陈平 《鸡西大学学报》2013,(11):135-136,140
“寤寐思服”之“服”义历来学界有诸多不同的解释,有“怀念”“郁结”“慕”“反复”“得”“事”等说法。通过对“服”的词义系统的研究,指出该“服”为“依附,围绕”义。  相似文献   

13.
甘勇 《怀化学院学报》2007,26(12):93-94
汉语史知识作为对外汉语教师汉语本体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解决汉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从音韵、词汇、语法、文字等方面稍举几例介绍了汉语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汉语的发展有自己的规律性,汉语研究的任务就是从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考察这种规律性。汉语发展的最根本规律是语言发展的不平衡规律和质变规律。汉语的历史研究应该从甲骨文开始。长期以来的汉语史研究局限于个别字词、个别读音、个别语言现象,科学的汉语史研究则始于上世纪50年代。汉语史研究主要是研究书面语,但同时应该与活的语言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元代汉语属于近代汉语,语言面貌已经较上古汉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加之元代是汉语和蒙古语发生大规模接触的时期,汉语自身发展的特点加上语言接触带来的影响,使元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语气词“者”和“著(着)”的使用可以印证汉语语法在这一时期所受的影响及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6.
汉字学思想是人类关于汉字学这门客观科学的主观认识、理性观念,它萌芽于先秦时期;正式形成于《说文》的因形说义和六书理论,在唐宋元明时的发展主要体现在汉字产生、形声字发展、汉语汉字关系等方面;清代达到繁荣,主要体现为古音学思想及段注诸思想。在此背景下,王筠的汉字学思想可以概括为:以较为科学的语言文字观为前提,以六书思想为框架,以汉字取象思想、形声字思想、汉字发展思想、古文字思想及其成就为主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在《唐韵正》中,顾炎武一方面通过列举丰富的韵文材料勾勒出"车"字从古韵鱼部游离出来,而并入古韵歌部的大致线索;另一方面又对陈第考证中不周而误说之处进行了辨证,认为"车"字早在东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与歌部字押韵。顾炎武所做的这一考证工作为我们研究某一字的历史演变提供了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18.
清人王树枏的《畿辅方言》是清末民初一部记载河北古代方言的辞书,在汉语方言学史和词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王氏以声音通训诂,运用"因声求义"训诂原理进行字、词诠解的方法,在传统语言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旧五代史》的新词新义比较丰富,是研究唐末五代语言很好的断代语料,体现出汉语词汇发展的新面貌。文章以《汉语大词典》为参照,选取若干词语,探讨该书在汉语史研究中的语料价值。这些词汇或词义的抉发,对汉语词汇史的研究和词典的编纂修订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汉语拼音形式字母词语进行分析和研究。我们认为用“汉语拼音字母词”来称说这一类词最为合适。丈章分析和探讨了汉语拼音字母词在汉语词汇中的定性问题,认为它们是汉语词汇中字母词的一部分,分析和探讨了关于这类字母词的定义界说问题.提出了对汉语拼音字母词的规范使用的看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