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相对于明代中后期的繁荣鼎盛而言,明初的小说创作及小说理论都较为沉寂。但文言小说“剪灯二话”及其序文的出现,却在明代小说史上起着不可忽略的过渡和奠基作用,其小说理论不仅涉及到小说功能论,还透露出关于小说语言论、小说内容论、小说创作论的些许萌芽,全面分析“剪灯二话”的十篇序文,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和把握明代小说理论发展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2.
明代拟话本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较魏晋南北朝小说、唐传奇和宋元话本有了长足的发展。在情节的发展中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充分展开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和细腻精微的心理描写是其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在中国古代小说人物形象从类型化典型到个性化典型的转变中,明代拟话本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3.
明代武侠小说《水浒传》的出现,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了重大转折,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在继承太史公侠义精神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重新的解构和整合,加上了“忠”的思想,使这一时期的武侠小说嬗变为忠义武侠,即“侠与儒”的融合。而清代侠义小说《三侠五义》的出现,又使武侠小说创作发生一变,即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的合流,形成了清官断案、诸侠辅佐的小说创作新模式,这就是“侠义公案小说”,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侠与法”的合流。  相似文献   

4.
在对《水浒传》成书所进行的研究中,学者历来重视元代水浒戏的价值及其与小说的关系,而明代水浒杂剧多被忽略。明代的水浒杂剧从明初到明末历时比较长,而小说《水浒传》开始广泛流传是中叶以后的事,所以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就比较复杂。本文主要以现存七部明代水浒杂剧的内容与小说的比较为依据,讨论明代水浒杂剧与小说的关系度。  相似文献   

5.
对古代小说审美属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明代以前偶然出现的小说文体意识,不过是模糊、不自觉的闪现,而在明代中后期对小说审美价值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全面的高潮,这在明代小说序跋中有丰富、具体的展现。归纳起来,明代小说序跋探讨小说审美性,有“奇”、“幻”、“趣”、“异味”、“精严”等范畴概括,对清代小说理论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明代禁小说令十分严格,从中央政令到地方法令再到社会舆论,层层罗网对小说进行施压。然而,小说禁令只是官方进行思想统治的一种手段,并未从根本上阻碍小说的发展。首先,明代官方禁小说令的实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再加之禁令的颁布总是滞后于小说作品的产生,所以小说依旧会按照其自身的发展轨迹前行。其次,小说禁令与整个社会思潮的冲突,说明了在明代这一独特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小说的蓬勃发展已成为必然之势。最后,小说创作与意识形态的逐渐融合,从思想层面揭示了明代小说发展所具有的宽阔空间。  相似文献   

7.
明代神魔小说与明代之前的神怪题材的小说相比,是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其类型特征是神魔二元对立。精怪形象在神怪小说中的发展演变,对神魔小说“神魔二元对立”类型特征的形成至为关键,以致对神魔小说类型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受经学的影响,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经学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与小说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相通之处,使其能够参与小说理论的建构,因而小说理论家总是主动地对经学的思想与材料进行吸收和利用;二是经学的学术宗教地位使明代小说理论家乐于借助经学的一臂之力来提升小说及小说理论之地位.这就使明代小说理论与经学构成了复杂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小说理论家吸收经学的“劝善惩恶”、“裨益风教”等思想观念,进行小说功能价值论的建构;2.力图沟通小说与经学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共同性,使小说与经学在题材内容上联系起来,从而拉近小说与经学之关系,借助经学之权威来提升小说之价值,努力争取小说正统而合法之地位;3.张扬小说在艺术魅力与审美效果方面的独特优势,凸显读者对于小说与经学的不同接受态度,对比小说与经学接受效果方面的巨大反差,从而堂而皇之地肯定小说的价值意义;4.理论家站在小说家的立场上巧妙地对《六经》展开独特的“阐释”或“改造”,从而使经学更加有效地服务于小说理论.小说理论家对经学的吸收利用,一方面促进了明代小说理论的建构发展;另一方面,经学的价值观念也由此渗入小说理论领域,从而扩大了经学思想的普及与推广.  相似文献   

9.
百回本《西游记》的横空出世,为明代的小说批评提供了新的范本。围绕着对《西游记》的评论,陈元之、谢肇淛、李卓吾(?)、衰于令、张誉、凌濛初、睡乡居士等都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他们的批评文字基本解决了困扰自古以来无数研究者的小说创作“虚与实”的关系问题,肯定了小说这种特殊体裁的虚构性特征,基本澄清了对以神魔鬼怪为题材的奇幻文学的传统偏见,肯定了奇幻小说存在的合理性;从“真与幻”的辩证关系上,强调奇幻小说要“幻中有真”,更进一步强调小说要描写平常人的日常生活,完成了文学向人本位复归的理论探索;在“奇与正”的探讨中,他们把“奇”定位于“文胜”,定位于取材于现实生活,客观地反映现实生活,又要表现出奇的特色,是对古代小说理论的重要贡献。在这些理论探索的每个环节中,《西游记》的范本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沈从文同为伟大的民族乡土文学大师。他们的乡土小说最典型地代表了现代乡土小说主观或客观的两种不同倾向,本文对他们的思想和艺术特征加以分析,并从"现实"与"浪漫"、"真"与"美"来论述了鲁迅与沈从文之现代乡土小说的异同。并对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作了进一步思考与剖析,并同时指出他们在反封建时代要求的基础上达到的某些一致。  相似文献   

11.
作为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一个特殊且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群——婢女,尽管她们不是主角,但小说的作者毕竟还是为她们留出了弥足珍贵的一席之地,使她们有了较为固定的表现空间,让她们不失时机地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独特的风采。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中的婢女形象是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中逐渐成熟,并在明末清初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背景下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明清章回长篇小说使中国古典小说走向成熟,特别是人物性格刻画和性格理论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巨大的创作成就.实际上罗贯中等人的性格刻画更关注人物的整体性,是小说人格塑造的雏形.曹操属于奸雄人格,刘备属于仁厚人格,宋江则属于忠义人格,孙悟空是成长型人格,西门庆、贾宝玉等则是病态人格形象.  相似文献   

13.
明清小说评点艺术是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主体 ,也是古代文学理论不可分割的本体组成部分 ,厚积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 ,洋溢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它充实了我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内涵 ,为世界文学理论宝库增添了光彩 ,其精华部分对文学理论研究和文学创作实践具有普遍的学术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说序跋是研究小说理论的重要形式,文中选取了明清阶段的小说序跋为研究对象,从明清学者的小说序跋中小说概念和小说特点理论出发,分别探讨了我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目录学定义和散文体叙事学定义,从小说类属与小说定义方面探讨了明清时期的小说本体观点。  相似文献   

15.
《姑妄言》是一部思想内容丰富、艺术特色鲜明的长篇世情小说,作者曹去晶根据明末清初社会现实描绘了一幅明清易代时的市井众生图,全方位地揭露和抨击了明末清初的污浊世情和人性的阴暗面,表达了作者独特的理欲观。  相似文献   

16.
明代书院是在明中后期官学衰微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这一发展背景使明代书院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官学化色彩,但基于惯习,明代书院还是保留着传统的办学理念和制度特点,使书院依然是明中后期最有活力的教育形式,扮演着批判当时教育弊端,提供新的教育经验的先导。书院的官学化使书院教育能够得到官方的支持,这对边远地区的教育更有着积极的意义,明代甘肃始有书院,在很大程度上是书院这种发展趋势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在沈、汤论争中,沈碌力倡“音律说”、“本色论”,这对扭转明中期以来的不良创作风气起了一定的作用。同时也表现出明后期戏曲创作对音乐美、形式美追求的时代特色。但沈臻的理论忽视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客观上对明后期吴江派的戏曲创作及作品品评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汤显祖提出“文以意趣神色为主”,强调了作品的“曲意”、“意趣”,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重视作品的机趣、神似、真色等问题,对明后期临川派作家的创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天门方音的一个重要特点是“i”混入“in、n”。据文献记载,这一语音现象在明代江淮方言中已普遍存在。明清时期竟陵方音中存在深、臻摄与曾、梗摄的混同现象,即部分“i”与“in、n”混同。  相似文献   

19.
“三言二拍”中的“商家女子”是明代小说一类特殊的人物形象 ,它形象地反映了明中叶后期商业和手工业家庭中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意识。她们由于商人家庭的影响 ,有的独立经商 ,有的协助丈夫经商 ,有的因忍受不了长期分居生活的寂寞而失节 ,作品都予以肯定或同情。“商家女子”形象表明了明代商业对妇女解放的促进作用 ,以及商业发展带来了市民阶层伦理、道德等观念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