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童年时代跨文化熏陶,为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奠定了文化底蕴。青年时代跨文化教育,让奈保尔产生身份认同危机和文化归属困惑,这是奈保尔成为飞散作家的动因。中、老年时代跨文化旅行写作促使奈保尔不断地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寻找身份认同、文化归属和精神家园。奈保尔是后殖民时代典型的飞散作家。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文学批评界流行一个观点:V.S.奈保尔文化"无根",是印度文化与英国文化共同孕育了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其实,这种观点忽略了作家受到的特立尼达文化影响.事实上,奈保尔的文学成就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作家的出生地文学书写.所谓文化"无根",实际是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的表现,而奈保尔文化身份复杂性根源于其出生地特立尼达文化的无根性和杂糅性.  相似文献   

3.
V.S.奈保尔是一个文学世界的漂泊者,只有在他自己的内心,在他独一无二的话语里,他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家。”印裔英籍后殖民作家奈保尔是一位关注现实,富于时代责任与批判精神的小说家。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基因在他的文学世界里生命依然,可以说奈保尔秉承的仍然是“伟大的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英国和美国的评论家有时这样品评奈保尔“毫无疑问最杰出的用英语(可能也是任何语言)对第三世界的混乱进行阐释的人”,  相似文献   

4.
关于奈保尔的文化身份的论述,始终是奈保尔研究的一个热点与焦点.通过创作,奈保尔建构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奈保尔在后殖民文学界因"无根性"(roodess ness)而闻名,然而"无根性"是评论界对其写作边缘性质的概括,具有混合文化身份的他文化之根是在西方.  相似文献   

5.
作为当代最重要的后殖民作家之一,维.苏.奈保尔从未忘却自己的使命,于2010年推出新作《非洲的假面剧》,该书记录了作者奈保尔2009年至2010年间在非洲乌干达等国家的游历见闻。该书表面看起来是一些游记故事,但字里行间却表达了他对殖民地边缘人状态的关注。异质文化之间交流与融合的美好愿望一直是奈保尔作品中不变的话题,本文分析了边缘人身份遭遇的困境、身份的混杂、及边缘人的觉醒这个漫长的历程,最后边缘人在混杂中重新定义和塑造自己,这恰好契合了作者要传递的世界主义者身份的信息。  相似文献   

6.
金急雨 《初中生》2002,(9):44-45
正当各界注目于美国对阿富汗的攻击行动以及“9·11恐怖事件”满一个月之际,北京时间2001年10月11日晚间,瑞典皇家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英籍印度裔特里尼达和多巴哥作家V.S.奈保尔(V.S.Naipaul)。奈保尔1932年8月17日出生于特里尼达和多巴哥的一个印度家庭。18岁时,他以奖学金进入英国牛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取得学位后迁居伦敦,服务于英国广播公司(BBC)。奈保尔1957年以小说《神秘按摩师》开始写作生涯,此作即获得该年的“莱思纪念奖”。此后奈保尔开始稳定的小说创作,作品包括《神秘按摩师》《毕斯华士先生的屋子》《黑暗地带》《模仿人》《身在自由邦》《游击队》《抵达之谜》以及《世界之道》等。他的作品获奖无数,包括“毛姆小说奖”“霍桑登奖”“史密斯奖”等,1971年更赢得了英国最具声望的“布克奖”。他是当今世界上最受推崇的英语作家之一,《纽约时报》书评宣称:“他是世界作家、语言大师、眼光独到的小说奇才。”奈保尔有着印度婆罗门的血统,出生于英属殖民地特里尼达和多巴哥,却生活在英国,用英语写作。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是在后殖民文化、印度文化和欧洲文化的冲突和交织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特殊背景使他更多关注先进与落后文化的差异,作品有深刻的批判性质。从某个角度可以说他是世界性的、流浪的、没有特别的根的作家。英国方面在对奈保尔获得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中说:“奈保尔的作品中经常描写的是后殖民时期第三世界的政治社会面貌,其中流露出其无法认同其祖国印度与英国的挣扎……”  相似文献   

7.
席楠 《教书育人》2010,(6):110-112
获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英国作家奈保尔(1932-)是一位典型的移民作家。他出身于印度婆罗门种姓,从其祖父辈起移民到非洲一个叫特立尼达的西印度小岛。特立尼达是一个多种族聚居的英属殖民地国家,奈保尔从小在那里接受了英式殖民教育,成年后进入了牛津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在大学期间,奈保尔努力研究西方文化,期望能早日融人英国社会。毕业后,因为是有色人种,奈保尔在伦敦求职时四处碰壁。  相似文献   

8.
后殖民文学代表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大多被当作后殖民、流散文学的典型研究对象。细读其作品,发现奈保尔的文学创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然主义倾向。文章以奈保尔的短篇代表小说集《米格尔大街》为分析对象,揭示其文学创作中真实性的写作原则、文学作品中人的原始兽性的本能表现、被动的环境决定论以及题材上“穷人的诗篇”的选择等等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9.
信息平台     
英国作家奈保尔获2001年度诺贝尔文学奖 2001年10月11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把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印裔英国作家维·苏·奈保尔。奈保尔祖籍印度,1932年出生于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群岛,18岁获政府的奖学金赴英国留学。1953年牛津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定居英国。奈保尔是英语世界  相似文献   

10.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V·S·奈保尔是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的生活历程,其作品主要表现了处在两种文化夹缝里的边缘人无家可归、无根可依的痛苦和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  相似文献   

11.
奈保尔是个有着双重移民复杂经历的作家,其多元文化背景导致的复杂文化身份对于其文学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奈保尔的出生地西印度群岛的文学文化传统赋予他文学创作的起点和立足之点,其作品也成为该传统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2.
在小说《河湾》中,后殖民时期代表作家奈保尔塑造了一群后殖民社会中处于边缘化地位、丧失文化身份的知识分子形象。他们或自我放逐,或模仿宗主国文化,在"失根"状态中苦苦煎熬。《河湾》反映了奈保尔对后殖民时期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和关怀。  相似文献   

13.
V.S. 奈保尔是当代后殖民文学的重要作家。在作品中,书写第三世界人民寻找文化归属和建设家园所面临苦难时,他采用孤独旁观者的视角。同时,奈保尔艺术化地运用象征写作手法,以加深、加强他的写作主题。  相似文献   

14.
奈保尔的多元文化背景导致了他文化身份的不确定,既能进入主流文化,也能进入非主流文化,却又游离于两者之外,不认同其中任何一种。对于自己文化身份的边缘性,奈保尔相应地采取了“既依赖又反抗”的边缘性策略,形成了特立尼达“拼凑”文化的“流散者”、印度“生母”文化的“海外游子”、英国“养母”文化的“外来者”、非洲及其它“兄弟”文化的“陌生人”形象。  相似文献   

15.
移民作家奈保尔因身份特殊,游离于不同文化异质的各国之间,看似四海为家,但他却是一位有着非常强烈民族根本意识的文学旅人,在游记"印度三部曲"中,奈保尔从最初批判到最后认同,在观察、触摸、探寻印度文化过程中一层层揭示了他的民族根本意识。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分析奈保尔评论《萨郎波》的叙事伦理缺场策略,认为奈保尔主要从作品的东方主义叙事风格、古代宗教的妖魔化叙事特征和作家伦理关怀缺场的叙事艺术这三方面分析该小说。奈保尔对《萨郎波》的批评反映他对19世纪欧洲小说基于东方想象的解构批判立场,充分体现奈保尔以道德正义为圭臬的世界主义文学评论观。  相似文献   

17.
独行客     
2 0 01 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瑞典文学院形容他是“一位环球的文学领航员”。  相似文献   

18.
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奈保尔是一个具有多重身份的作家,他本身的边缘性对其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因而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边缘性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他们是一些困惑的漂泊者(流散者)、戴着面具的模仿者、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他者等等。通过他们,奈保尔力图告诉人们的是:外来移民和移居宗主国的原殖民地人,无论他身份如何变化,都只能是一个永远的流散者和边缘人。  相似文献   

19.
印度移民作家奈保尔的生存境遇和文化归属的两重性背景,决定了他在表现殖民地人的边缘生活状态、表达自己作为移民独特的心灵感受的同时,自觉不自觉地进行着文学体裁形式的革新与实践,最终形成了他独特的文体风格"四不象"文体.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兼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体,经常混杂着小说、纪实文学、传记、游记、散文、随笔、历史记录、杂论、政论等文体因素,很难说清楚哪种文体因素占主导,奈保尔自己有时也难以对自己的创作体裁详细区分,而把它们划分为小说与非小说两类.  相似文献   

20.
加勒比英语文学是英国文学传统和加勒比流散族群文化记忆结合的产物,在英帝国文学经典系统内部打开一种颠覆/创新、解构/重构以及边缘/夹缝的视角。从简·里斯、维·苏·奈保尔、牙买加·琴凯德等当代流亡作家多部与其自身经历密切相关的英语成长小说中,清晰可见的是加勒比流散族裔个人成长与民族成长之间交织互动的转喻关系,以及“加勒比英语成长小说”这一文类与一系列现代性的文学表征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