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招生已经开展十多年,这对高校的整体运动竞技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不仅提升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我国整体竞技事业中的地位,而且对大学体育包含体育课程在内的整体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值得探索的课题。本研究以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课程改革互动发展为切入点,分析了体育体制改革带来的全新课题,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新趋势,进而解读与寻求高水平运动队与体育课程建设的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建 《天中学刊》2007,22(5):107-108
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未来竞技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为提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整体水平,应尽快健全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机制,构建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3.
随着中国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在重点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预备队是新模式关键一环,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初级模式.对重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进行分析,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中国高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构建适合我国职业竞技体育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上对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进行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4.
体教融合一直是体育界热议的话题,其意义与内涵不断被延伸,对体育大国的建设,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实现教育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也是体教融合的重要一环,依托高校优势和多种路径实现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体教融合让大学体育的功能实现新变化,定位呈现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不一致,使得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时生源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美国有着160多年学校体育的历史,其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高度统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己形成了一套法制化的程序,为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在今后的学习训练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何借鉴美国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完善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制度,对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不一致,使得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招生时生源较分散,缺乏统一的标准,严重影响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美国有着160多年学校体育的历史,其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高度统一,招收高水平运动员己形成了一套法制化的程序,为美国大学生运动员在今后的学习训练中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如何借鉴美国高校在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来完善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招生制度,对提高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成绩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在高校体育运动队的管理上,中美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具体表现在运动队的管理体制、竞赛管理体制和运动员管理体制等方面。我国建设体育运动队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培养自己的体育运动队。  相似文献   

8.
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的重要途径,并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在最近几届世界性运动会上取得佳绩.特别是大学生篮球、足球联赛蓬勃发展,使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实力逐渐被社会认可.  相似文献   

9.
在现有的业余训练模式下,高校运动队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主要受训练时间、学习和训练的矛盾、资金、以及各种训练保障体系等方面因素的影响.为减少不利因素对运动队训练的影响,必须改革现有的运动训练模式.采用实验法将校运动队训练纳入体育课堂教学,通过三年的实践探索和分析得出:采用新的训练模式优势明显,主要体现在学训矛盾问题缓解;训练条件得到改善;训练场地充分利用;扩大了选材范围,形成一定的梯队建设;提高了教练员的工作积极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在结构上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以安徽省、山东省具有招生资格的24所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调研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从影响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社会环境出发,分析其所处优势和劣势所在,为高校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加强普通高校运动队的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秋便 《天中学刊》1998,13(2):104-105
建立普通高校运动队是学校体育教学的继续和深化,是培养体育人材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普通高校运动队蓬勃发展,很多高校都建立了一支高水平的运动队伍,培养了一批优秀运动员.但由于发展不平衡,运动队的技术水平、训练与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在此,笔者就如何加强普通高校运动队建设谈一下自己的看法.1学校领导要重视体育工作,建立一支有特色的运动队学校体育工作和运动队训练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衡量一个学校精神面貌的标志,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健康、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大事.校领导应把学校运动队的业余训…  相似文献   

12.
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是当前高校体育改革的重要工作.高等学校在抓学生体质工作的同时,应当组织好人力、物力、财力抓一二个能上得去的运动项目,遵循运动竞技的规律,努力提高高校运动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3.
高校发展高水平竞技运动队将会成为未来中国体育发展的一个新潮流.高校虽然正逐步顺应这个潮流,但是还存在很多问题.以湖南省内8所高校运动队的发展现状为例进行调查研究,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影响中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高水平运动员学习和训练存在矛盾;训练的时间、强度、密度和竞赛数量没有达到理想数据;发展高校竞技体育的经费不足;运动员的生源选拔上没有一套完整合理的方案等.  相似文献   

14.
武英满 《教书育人》2012,(12):44-45
众所周知,我国的体育制度是举国体育,优秀的运动员都在国家队,在高校的寥寥无几,如果有的话也只是挂靠,徒有虚名而已,这就是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为何没有大作为,为什么不会像国外高校的高水平运动俱乐部那样成为学校的招牌和创收来源的原因。中国的体育缺少金字塔的底部,有点  相似文献   

15.
中美两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内部管理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奥运会将在北京举办,高校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共同协商如何办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为我国竞技体育培养人才作出贡献。我国至1985年开展课余训练以来已有20年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经验,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内部管理模式上还不够完善,制约了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如何借鉴美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完善的内部管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内部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我国体育运动的开展,国家教育部在1986年提出了在我国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倡议,二十多年来在这个精神的指引下,我国培养了一批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为提高我国高校运动技术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何让高校高水平运动员保持训练、比赛的欲望及进取心,如何如何保持和发展这种高校运动队的竞争力,是许多体育工作者在积极探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高校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各高校之间比赛也越来越多,并日趋激烈.对运动队的管理,也越来越重视.管理出成效,管理出水平.要认真抓好学生运动队的管理,以充分激发与发掘运动员的能力和潜力,迅速提高运动竞技水平,同时使每一个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其中得到全面锻炼.本文认为,抓好高校学生运动队的系统管理,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属于大众体育,当它合理地吸纳了竞技体育的内容和手段,通过竞技运动教材化,通过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和学校运动队建设,便体现出高校体育独特的竞技性,这种竞技性是高校体育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正确地认识这种竞技性,能使我们避免夸大或排斥竞技体育的作用,从而保证高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运动员是高校学生群体中特殊的一部分,他们的运动水平低于运动员学生,但高于普通学生,他们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自愿参加运动队训练,学习运动知识,对运动项目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对竞赛成绩的渴望,是高校体育工作开展的积极响应者和受益者。高校普通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受到学生学训的时间比、成员水平、招生机制、指导教师水平等多方面影响。新时代高校体育工作重点是培养学生运动知识技能的迁移,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以提升大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从理念上将训练转变为教育,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组建师生教学团队,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竞赛、服务、裁判员认定、创新创业等多方面取得成就,通过实践提高其素养和道德水准。  相似文献   

20.
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是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成果之一,也是我国竞技体育走知识化、智能化发展的一条途径。1985年底,由国家教委和国家体委联合作出在部分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决定以来,经过10多年的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普通高校办的高水平运动队由当初的50所试点高校,发展到现在的100多所高校,为我国体育的全面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我国高校一直是开展体育活动最广泛、最有影响力的地方,广大学生都十分喜爱体育运动,特别关心大学生自己的高水平运动队,凡是成立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学校:群众体育活动开展得都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