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晋唐五代时期,江西涌现了陶渊明《搜神后记》、胡慧超《神仙内传》、卢肇《逸史》、王毂《报应录》、王定保《唐摭言》、沈彬《张怀武》等一批小说作家作品,这些作品以江西大地为环境背景演绎故事,再现纷纭复杂的大千世界,真实地记录了3至9世纪江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多层面地反映了江西民众的生活风貌、世态人情和社会心理,是那一时期江西民众的生活史、心灵史和风俗史,有很高的认识价值、文学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2.
五戒十善思想在藏族社会中影响至深至广,藏族民众对于杀盗淫妄诸恶行普遍有一种厌弃和排斥心理,戒行的生活是民众生活的常态。在藏地绝少能见闻到杀人、盗窃、残害动物等现象。另外,人身难得、因果不虚等道理,养成了藏族民众普遍知足少欲的一种生活方式,所有行为以来世为考量、注重精神生活、秉持终极价值关怀,这一切都是藏传佛教的心理净化和引导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任何时期文学现象的出现及其文学内涵的演义,都离不开所处时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大环境的变化和支撑。小说作为一种叙事的艺术,是反映和阐释生活大环境的一种方式,它不能不提及人世间十分重要且人人向往的爱情主题。如果以"爱情"为主题,分析明清和李朝时期的小说中有关婚恋的态度观,进而剖析两国民众在民族感情等方面的异同所在,则有利于揭示两国其特定的文化内涵与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4.
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生活和作者对这些生活的认识,是<药>主题思想形成的基础.革命者失败的悲哀是由于没有唤起愚昧、麻木、落后的民众.这是作者通过作品主题思想所提出的重大社会问题.准确地把握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深刻地理解作品主人公及其人物形象体系,才能更好地认识作品的结构以及其他表现形式、方法.  相似文献   

5.
野史作为一种有着民间话语属性的史藉形式,包涵"私史"与"小说"两层意义。野史除了有补正史之阙的价值外,还有"禆名教、资政理、备法制、广见闻、考同异、昭劝戒"的功能。野史与小说同生共源,价值功能也大体相同。野史采用"笔记"作为著述方式以及传播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语增"现象,都使其具有笔记小说的特质,具体表现为"杂史小说"的出现。杂史小说是笔记小说史学品格的具体体现,它仍不出笔记小说的文体范围。  相似文献   

6.
《河西学院学报》2017,(1):88-91
贾植芳是中国现代文学活动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他的小说真实地描绘了战乱时期普通民众的百态生活和精神遭遇,对现代中国人的灵魂进行了严肃的拷问,表现出正视人性卑劣、承受精神苦刑、反抗病态社会的主题思想,形成了重情感渗透、重监狱题材、重美学塑造的独特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7.
莫言八九十年代的"干预小说"无论是反映计划生育政策对农村的生活现实造成的巨大冲击,还是对由于政治制度的不健全产生的权力腐败、不正之风的问题进行不遗余力地揭露和批判,都对宏观政治和微观政治介入民众的现实生活采取了相应的叙事策略。具体表现在对计划生育政策影响下乡村生活的逼真描摹,对宏观政治在基层实施的偏差采取了相对超脱的叙事策略,对微观政治改塑民众的价值观念方面呈现出悲悯的叙事色调,结构也是一种政治自然体现出莫言叙事的狡黠。  相似文献   

8.
金庸小说之所以长时期广受欢迎,其深层次原因,是因为小说符合民众的文化传统及价值判断。这里用实证分析法归纳出金庸小说中所表现的历史观,即民本史观、大民族史现、对皇权专制及人治制度的批判三个方面。这对评价金庸小说的地位提供了依据;另一方面,对这些史现在当前社会中的特征、作用作了详尽的分析,指出包括俗文学在内的文学是对该时期进行社会研究材料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9.
底层民众是杨逵小说叙述的重点,以1942年杨逵复出后发表小说为界,他小说中的底层民众形象出现了嬗变,1942年之前是被苦难残噬,被同情与待拯救的无知、无助者,此后则变为被仰赞的勤劳、勇毅者。1942年之前的底层民众形象是杨逵表达人道情感和进行社会批判的工具,折射出他早期作为左翼知识分子的政治精英意识;1942年以后理想化的底层民众形象则是他表达庶民价值认同的载体,体现了他对劳动及劳动者价值的肯定,寄寓他的劳动美学想象。  相似文献   

10.
纵观刘庆邦的小说创作,其从独到的人性视角,用其发自人性深处的价值评判标准,怀着无限理解、悲悯和宽容之心,抒写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土社会中的父老姐妹以及矿井下"走窑汉"兄弟们悲喜交织的苦难史、精神史,谱写出一曲曲人性至善的城乡生活乐章。  相似文献   

11.
南宋时期,江西涌现了洪皓《松漠纪闻》、洪迈《夷坚志》和《容斋随笔》、罗大经《鹤林玉露》等小说作家作品及罗烨《醉翁谈录》、刘辰翁评点《世说新语》等小说理论家及著作,构设了江西小说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具有厚重的小说史意义和很高的认识价值和文化价值,值得我们重视。  相似文献   

12.
《边城》和《哦,香雪》是新文学史上极具历史文化意识的乡土文学作品。尽管它们有着较大的差异,但是由于两位作家坚守着诗意化的美学理想,使得他们对其笔下的乡土中国的某些区域一方面深情地眷恋和咏唱,歌唱闭塞、贫瘠、落后的环境中的诗意,尤其是洋溢在其中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另一方面又对乡土人生进行了理性的批判,呈现出二重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宋玉的作品,《汉书·艺文志·诗赋略》载“宋玉赋十六篇”,但未列出篇名。当前学术界一般只承认《九辩》一篇为宋玉作品,其他都有问题或不足信。本文认为:宋玉作品,除《九辩》(辞)外,尚有赋体文章《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多篇。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当代我国海外移民作家的作品为考察对象,通过其中女性人物的分析,从对母国文化的反思、改变和融合三个层面,揭示了作家们的“中国意识”。女性形象的隐喻,揭示了传统之桎梏,引入异质文化作为审视传统藩篱的策略,并表征着中西文化的融合。移民作家的思考对于今日中国文化的建设有着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龙王公主》和《海的女儿》分别出自中国的陈玮君和丹麦的安徒生笔下,不同的文化圈造就了作家不同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心理,进而或隐或显的影响到其创作的风貌。从这一意义上说,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都是自身文化的反映。文章致力挖掘这两篇题材相似的文学作品因作家文化背景的不同所传达出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以增进中西方的文化交流和对话。通过文本细读对两篇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中西方在长辈与晚辈关系、对待婚姻和爱情的态度、教育方式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清代赋论提出了赋家的道德、学问、艺术修养与赋品的关系问题。他们认为人品与赋品有时是统一的,有时是背反的,需要针对特定作家作品具体分析。强调“要作风雅之赋,先作风雅之人”,“赋的根柢工夫,不在赋内而在赋外”。在艺术修养方面,提出了“清秀、洒脱、庄雅、古致”四种审美品格,对古理论家姚鼐的“阳刚阴柔”之说,有所补充。研究清代人论“赋家的修养与赋作的品格”问题,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清代学理论批评史的认识,而且对当代艺学建设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相似文献   

18.
翻译,尤其是学翻译,是一项跨化交际活动,其复杂性、我性和模糊性是其它任何一门人学科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引起无休止的是是非非之争论也就不足为奇。传统翻译对“信”(忠实)的追求无论在实践中还是在理论上已成为不攻自破的神话,所谓的“化境”也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林译小说中“删节原作”和“增补原作”的现象不止是翻译问题的一个特殊个案,它所涉及的也不仅仅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而是直接指向化多元系统内的各种关系。  相似文献   

19.
In January this year, Liu Yuxi, a Chinese violinist, and Zhou Shiqiong, a Chinese pianist, both taking advanced classes in France, gave two extraordinary concerts, one in Paris, another in Grenoble, a city and cultural center in southern France. The programs they performed were half Western classical music and half Chinese, including "White-haired Girl," "Liang Shanbo and Zhu Yingtai," "The Spring of Xinjiang," "Pastoral Song," and "The Grief" in memory of Premier Zhou. This was an attempt on their part to use Western instruments in playing Chinese musical works for the Western public. The French audience not only appreciated the Chinese musicians' skillful performance of the Western music with which they were familiar, but also enjoyed even more the music with a distinctive Chinese national flavor. After the performance, listeners in large numbers came forward to extend their congratulations. The Chinese audience, including students from the mainland and from Taiwan as well as local overseas Chinese, all were very excited. They were greatly inspired by the music of their homeland. Some had this to say: "When listening to the music, I almost felt that I was right in my native land." "When I witnessed the Western audience's warm reception of Chinese music, I couldn't help but take pride in our home count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