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宋元韵图《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和《经史正音切韵指南》中所列门法有同有异,有些门法名称相同但内容不完全一致,有些门法则属新增,反映了门法的不断细密,也体现了语音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等韵图中相关概念的起源、《悉昙章》传本的流变两个方面的讨论,指出等韵图中的一些重要概念等及等韵图的形成都是直接或间接受了《悉昙章》的影响而产生的,等韵图的初步形成约在晚唐至北宋时期。  相似文献   

3.
开口呼与合口呼是描写汉语韵部发音状况的一组对称系统,是语音性质的重要区别特征。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会在开合口变化中得到相应体现,因而分析开合的变化过程有助于揭示语音发展规律。从齿音的角度探讨《韵镜》一系韵图发展到《等子》一系韵图时语音系统所发生的开合变化,可以从一个侧面来揭示这一发展时期语音演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李静 《现代语文》2006,(12):124-124
《广韵韵图》(以下简称《韵图》)是方孝岳先生在对《广韵》深入细致的分析研究基础上,完全依据《广韵》中的反切、音系而拟定的等韵图.他把广韵学与等韵学融为一体,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广韵》,掌握等韵原理等问题的一个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5.
《合并字学篇韵便览》基本上反映了17世纪初期北京方音的面貌。但是因为它存在人为设置音类、存古、迁就方言或者韵书与韵图安排不统一等问题,使得它的音系带有人为审定的成分,从而影响其纯洁性。  相似文献   

6.
本依曾运乾先生正韵、变韵之说,分析了《广韵》变韵与《韵镜》排列等次的关系,认为《韵镜》中的独立二等韵是《广韵》变韵之侈音;独立三等韵是《广韵》变韵之弇音。  相似文献   

7.
陆法言《切韵》今仅存残卷,文章就《慧苑音义》中所引15条《切韵》与今存本《切韵》残卷及《广韵》等加以比勘,其中除有2条相异外,其余12条则相同或大致相近。这些《切韵》佚文或多或少反映了《切韵》的原貎及唐时在陆法言《切韵》基础上增补的韵书的衍变状况,在《切韵》的整理与硏究方面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唐五代《切韵》系韵书中已有大量反映当时实际口音的韵类相混现象,包括同等重韵的混同、一二等韵混同、一三等韵混同、二三等韵混同、三四等韵混同。  相似文献   

9.
"通广""侷狭"门是等韵门法中较为重要、也较为复杂的一种。它主要反映了韵书中的"重纽"问题。然而各个韵书对于这一门之收字有不同的记载,这固然是有不同时代语音发展本身的原因,同时也有后世韵书或韵图审音不精的因素存在,但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在唇、牙、喉音的很多韵之三四等本来并无实质的区别,其在韵图中的三四等分列具有一定的偶然性。这样就导致了后世的等韵门法书在对这一门的归字中出现种种混乱,但只要明白了其实在意义,便会发现这只是由于不同韵图在处理"重纽"字时的不同方式所导致,并无多大神秘之处。  相似文献   

10.
宋代古音学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古音学是在吴开拓下发展起来的。它的建立和发展 ,有着其深刻的历史背景和社会基础。隋唐人的协音注释为它作了前期准备 ;对前儒经说的怀疑以及对《集韵》《礼部韵略》旧韵模式的不满 ,促使了宋人对古音学的研究。它的蓬勃发展 ,一是表现为研究古音的著述很多 ,二是研究古韵的学者很多 ,他们在各种著述中发表了很多古音学方面的见解。宋代古音学虽然以通转叶音说为主体 ,但宋儒之中不少人对古本音问题以及对叶音说的错误 ,都有相当深刻的认识 ,并提出了古无叶音说的口号。本篇从古音学史的角度 ,探讨了宋代古音学形成的历史条件及社会基础 ,并讨论了宋代古音学的历史功绩及其是非问题。  相似文献   

11.
陕西关中地区初步确定的帝王陵墓有六十五处,关中东部有十二处,时间跨度从远古帝喾时期至唐末,以唐陵为主,包括帝喾陵、北魏孝武帝元修云陵、西魏文帝元宝炬永陵、唐睿宗李旦桥陵、唐玄宗李隆基泰陵、唐代宗李豫元陵、唐顺宗李诵丰陵、唐宪宗李纯景陵、唐穆宗李恒光陵、唐文宗李昂章陵、唐懿宗李氵崔简陵等,多分布在富平县和蒲城县境内,为关中东部留下了非常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2.
明代"目连救母劝善戏文"版本有"高石山房本"和"富春堂本",在刊刻时间上,它们均早于世德堂本《西游记》。世德堂本《西游记》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之间在故事主旨、人物形象塑造、故事情节、故事结构和语言表述上存在着互文现象。这种若离若合、或明或暗的互文性表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吸纳了当时"西游"故事最新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多地受到了世德堂本《西游记》前文本的影响。宋代《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是"西游"故事向世德堂本《西游记》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与《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叙事结构等方面稚拙、简单、趋同的互文现象表明,"西游"故事与"目连戏"在民间流传的过程中被人们不断地演绎,特别是因同台连缀演出,使两者神奇般地形成了相互融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3.
入声韵的演变是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发生的重大历史音变。通过对明末反映宣城方音的《音韵正讹》七个入声部韵字的研究,可以认为《音韵正讹》的塞音韵尾已经弱化不能分别,取而代之的是喉塞韵尾。《音韵正讹》入声韵发生的归并在依循韵部发展规律的同时也存在着其独立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汉语大词典》等误释"受降城"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词典》等在界定受降城名称、确定中西二受降城住置、以及注释李益诗中受降城时有明显的错误。实际上,受降城本为汉代接受敌人投降而筑,至唐则仅袭其名而无其实。唐之中西二受降城在丰州而非朔州、灵州,唐之灵州也并非今甘肃武威,李益诗之受降城应为唐回乐县城,而非张仁愿所筑三城中任何一座。  相似文献   

15.
南唐徐锴在《说文解字系传》中提出了关于六书理论一些新的见解,他的六书理论对六书的研究有很大贡献,对后世也有很大影响。本文将以"六书三耦"为主线,兼谈徐锴的六书观和六书次序。  相似文献   

16.
根据《益州名画录》、《图画见闻志》、《宣和画谱》等画记以及历代诸家有关贯休罗汉画方面的资料,对贯休罗汉画像自唐五代至清朝在中日两国的流变情况进行详细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唐时期李阳冰曾刊定《说文》。就徐铉《说文解字》和徐锴《说文系传》中所引李阳冰之说,可以对李之刊定分为刊定字形、别立新解、刊定字形兼别立新解等若干类,分析其对《说文》的刊改情况。通过量化分析可知李阳冰之刊定主要是定为会意字,其次为象形字;李阳冰对有些字的刊定突破了传统六书的构造方法;徐锴、徐铉对李阳冰有些字的刊改是肯定的,但同时又极力维护了许说。  相似文献   

18.
作为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之所以能够在《说文》研究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除得益于自身勤学不辍的内在因素外,亦与师友的帮助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许瀚作为王筠友人中的杰出代表,助王筠研治《说文》近三十年,对王筠《说文》著述不但有具体的校勘订补之实,而且在治学理念、治学内容、治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多有论辩启发之功,对王筠研治《说文》产生了积极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唐文粹>与<文苑英华>均为编纂于北宋初年的文学总集,后人往往以为<唐文粹>是"铨择"<文苑英华>而成.从两书的编纂时间、过程,编辑体例及入选作品,文字校勘等三个方面证明<唐文粹>"铨择"<文苑英华>之说是一种误解,说明<唐文粹>在后人收集和整理唐代文学和校勘诗文方面的重要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清代最大的韵书《佩文韵府》作了评价。前一部分简要地叙述了中国韵书的发展历程,以说明《佩文韵府》对前代韵书的继承关系。后一部分评述《佩文韵府》成书的过程和基本的内容,并将其功用同《康熙字典》作了比较;最后连带介绍了《佩文韵府》的派生物,即各种小型韵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