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2005年4月11日至15日,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与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政府、宁波市教育学会等单位,在杨贤江的故乡慈溪市联合召开了“杨贤江同志诞辰11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和杨贤江的家属共200余人会聚一堂,共同研讨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2.
杨贤江(1895—1931年),浙江余姚人(今属慈溪),是我国革命史及现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被史学界誉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早在1981年,教育部就召开了“杨贤江同志逝世五十周年纪念大会”,自此,杨贤江的教育思想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据统计:到目前为止,报刊上发表的关于杨贤江的纪念性文章和学术论文大约70多篇。但是,从这些学术论文的内容来看,多数局限于对杨贤江教育本质论、教育起源论以及五育论等宏观层面的考察,而对其一生的实践活动、思想以及其思想活动与当今教育改革的联系却较少涉及或者说挖掘不够深刻,只是就历史论历史,就理论谈理…  相似文献   

3.
5月4日,中国教育学会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分会2008年会在天津师范大学隆重举行。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郭永福、天津市教育委员会主任靳润成、天津师范大学校长高玉葆莅临大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我国著名教育家、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首任理事长、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潘懋元教授出席大会并讲话,杨贤江教育思想研究会理事、杨贤江亲属以及天津师范大学师生200余人参加了大会。  相似文献   

4.
杨贤江是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有丰富的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全人生指导论”是其教育思想之核心内容,与日本教育家小原国芳之“全人教育思想”有何渊源及异同,作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5.
四川省教育考察访问团应日、韩两国有关教育机构邀请,一行5人近日对日、韩两国进行了考察和访问。此次考察访问,增进了四川与日、韩教育的友谊和交流。日、韩教育的突出特点及共同点尽管这次考察访问只有短短的十余天,考察的学校数也很有限,但日、韩教育的一些突出特点仍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两国对教育都高度重视,投入非常充足。日、韩两国都是二战以后,在近几十年里发展起来的,尤其是日本。日本二战以后一片废墟,但国人宁可勒紧裤带,也要首先发展教育。因此,教育在两国的地位很高,教育与经济发展互相促进。两国经济发展起…  相似文献   

6.
杨贤江的图书馆思想,是从教育出发,充分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效。杨贤江认为,图书馆的利用和儿童图书馆的经营,都应符合教育的需要,图书馆要成为教育的"利器"。  相似文献   

7.
笔者随中国教育工作者访日代表团一行17 人,于2001年10月 18日至10月 28日赴日本进行了教育考察和友好访问。 代表团此次访日的任务是参加“日本中国国际教育交流协会”成立10周年纪念大会和教育交流研讨会等系列活动,进一步增进中日两国教育工作者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另一个任务是详细考察目前日本基础教育改革进展情况,掌握第一手材料,达到参考和借鉴的目的。 日本方面对于此次中国教育代表团的来访活动作了精心周到的安排。代表团访日期间受到了较高规格和层次的接待。纪念大会气氛热烈,场面隆重,始终洋溢着中日友…  相似文献   

8.
日本的教育现代化之路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日本教育现代化引起全世界的极大兴趣,值得研究与借鉴。正确认识日本的教育现代化,有利于消减一些不良影响,少走弯路,有助于加快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本文立足于中日教育现代化的分析与比较,特别考察了日本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模式,阐述了对中国的几点启示,力求对现实能有指导。  相似文献   

9.
对我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家杨贤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而且主要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研究的。杨贤江在教育哲学方面曾经进行了深入详尽的论述,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很薄弱。本文试图从杨贤江对教育的本质和起源、教育和政治的关系两个方面的论述总结杨贤江的教育哲学思想,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使得这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  相似文献   

10.
杨贤江是我国无产阶级教育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的《教育史ABC》和《新教育大纲》,开创了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体系。在日本世界教育史研究会出版的《世界教育史大系》里,就推举杨贤江和蔡元培、陶行知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代表,并且标明唯有杨贤江是共产党的教育家。在杨贤江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关于师范教育的论述,占着重要的位置,他提出的许多独到见解,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  相似文献   

11.
福泽谕吉为日本的近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是他在庆应义塾的教育实验,更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不论从教育理念到教育的具体环节都具有开日本教育风气之先的意义。研究他的思想与教育实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改革与教育、变革与稳定以及许许多多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在欧美教育史研究进入辉煌与繁荣之际,东亚的日本亦在借鉴与模拟欧美研究模式的过程中跻身于世界教育史研究之列,研究者参照欧美教育史学理论与方法,先从研究本国教育发展历程开始,逐步拓展到对欧洲与东亚等别国教育史的研究,成为东亚教育史研究的一支劲旅,为世界教育史研究的领域不断增光添彩。  相似文献   

13.
自由教育是美国著名教育思想家康德尔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德尔身处的动荡时代激发了其民主主义的社会理想,早期的生活经历和教育背景则奠定了其历史人文主义的思想底色。康德尔的自由教育思想试图在历史人文主义(传统)与进步主义(现代)之间求得平衡。这种兼容并蓄的特点使康德尔可被称为“现代的传统主义者”。康德尔之所以在美国教育史上未获得足够的关注,是因为他的自由教育思想迥异于当时占主导地位的教育“进步化”和“科学化”潮流。康德尔的自由教育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同时对于学界系统地理解其比较教育思想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司徒雷登是中美教育关系史上的重要角色。具有复杂文化背景的司徒雷登认同中国文化,把宗教观融入中国教育。在司徒雷登办学理念的指导下,燕京大学作为传播中西文化和教育的载体,实现了向中国化和世俗化的转换,成为中美教育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discusses what kinds of religious education led to the improvement of women's status and the re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for women in modern Japan, by reconsidering the educational views of Jinzo Naruse (1859–1919), both a pioneer of Japanese women's education and a promoter of the Concordia movement (1912–1941), within the national context. Comparing his publications and social actions with those of contemporary Christians in Japan and examining his stance in the Association Concordia provides insights on what the present-day religious education should be.  相似文献   

16.
Obara Kuniyoshi, a leading representative in Japan’s New Education movement in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founded his own private school, Tamagawa Gakuen, in 1929. Although hi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owes more to contemporary Western ideas about educational reform than to Japan’s educational heritage, Obara throughout his life invoked the juku, a type of private academy prevalent in Japan until the late nineteenth century, and made ‘juku education’ one of his principles. This case study examines Obara’s ‘juku‐myth’ both in the context of Obara’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achievements and in the context of recent discussions about collective memory as a historical reality in its own right.  相似文献   

17.
严复是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先行者,其英语教育理念的形成,除时代影响外,还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英语教育理念是在争辩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从日文转译西学的做法,力主通西学必先习其语言文字,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面对守旧派的各种质疑,他据理争辩,反复论证中国人学习外语是正确而必要的选择。他善于从中西文化比较和交流的高度审视外语,对于近代外语教育具有导向式意义。“会通中西”是其语言文化观的核心和灵魂。严复英语教育理念独具理论深度,在英语教育及整个外语教育史上皆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意义,应在语言文化学大视野中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坂元昂先生是日本教育工学的奠基人,更是中日教育技术学术交流的“催化剂”,其代表作《教育工艺学简述》自1979年翻译中文出版后,给我国早期电化教育(教育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不可替代的“模板”性作用。而后,坂元昂先生曾多次访问中国,参加我国与教育技术有关的各种学术研讨会,“中日教育技术研究与发展论坛”就是在坂元昂先生的提议下成立的,时至今日已连续举办4次,成为目前中日两国教育技术学术交流的重要纽带,探察坂元昂先生教育工学之学术思想,对处在瓶颈期的我国教育技术学学科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周恩来早期教育思想是中国的传统化、乡土化、新思潮等几个方面合力的结晶。关注政治与教育的辨证关系、关注普通民众、赴日留学及五四运动促成了周恩来早期教育思想的初步成型。  相似文献   

20.
现代教育思想家邓胥功曾留学日本,赴德国考察教育,并先后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国立暨南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学院任教,其著述以《教育学大纲》上下卷和《教育通论》为代表。邓胥功有丰富而成功的教育实践,尤重教育制度和教育行政,对教育时弊亦敢于指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