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迎泽 《语文知识》2010,(4):73-74,93
本文回顾了历代对《论语》中"老者安之"一句的几种代表性的解释,认为使动解释和被动解释都是不合理的,上古汉语中的"安"和现代汉语中的"安"在用法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不同之处是上古汉语中的"安"可以带原因或对象宾语,有及物动词用法。从句法的角度来看,古今汉语动词的价并不相同。  相似文献   

2.
“却”、“但是”和“倒”都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虚词,有转折意味,但它们在语义、语篇连接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存在差异。“却”是语气副词,“但是”是连词,其基本语法意义是表转折关系。而在语篇中,“却”可连接两个句法成分,“但是”不能;“但是”可连接句子和段落,“却”不能。“却”和“但是”多用于书面语中,“却”多表示说话者持不同的态度。“但是”侧重客观叙述。“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但是”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却”和“倒”都是语气副词,能在表转折关系时表达一定的语气并起强调作用。在复句中,“却”可位于后一分句中,而“倒”既可位于后一分句,还可以位于前一分句。“却”用于书面语中,“倒”一般用于口语中。“却”在表示转折关系时有时候没有语义侧重点,“倒”的语义侧重点多位于转折项。  相似文献   

3.
“有”字句是上古汉语的重要句式之一,本文在综合考察《左传》“有”字句的基础上,概括出《左传》“有”字句的三种基本结构类型,并着重从语义角度对其中的典型“有”字句进行归纳分析。从中总结出五种不同的语义类别。  相似文献   

4.
《论语》"吾日三省吾身"的"三"是什么意思学术界意见不一。本文对《论语》中"三"的用例进行穷尽式统计、分析,确定"三省"的"三"是实指的用法;通过比较《论语》中与"三省"相同结构的"三+V"用例,并根据上古汉语语法特点证明"三省"的"三"是三次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高诗令 《文教资料》2010,(10):45-47
《论语》中孔子的话语中用来表示第二人称的代词有“女”、“尔”两个字。但“女ru”只表作第二人称单数代词,而“尔”既可作单数,又可以作第二人称复数代词。从孔子话语中表示第二人称单数代词的不同用字.我们可以看出《论语》并非一人理事编撰而成。  相似文献   

6.
研究《镜花缘》中的语言结构,有助于掌握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过渡时期的一些语言特点。《镜花缘》文本中有大量的“一V”形式类型,这些类型有的可以构成动词性的“一V”结构。由这种“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有的语义是自足的,我们把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叫完全句;有的语义不是自足的,这类“一V”结构构成的句子只能作为一个小句存在,还需要后置句作为另一个小句在语义上进行补充说明,这样整个语义才完整,我们把这类“一V”小句叫不完全句。在“一V”结构构成的不完全句中,后置小句与“一V”小句至少存在五种语义关系。  相似文献   

7.
古汉语“有VP”结构中“有”的表体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上古文献语料显示:“有VP”结构具有表示完成体范畴的功能。这种用法大致与副词“既”“已”相当。从使用频度和文献分布看,“有”的表体用法很可能与上古时期的某种方言有关。本文还联系近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方言的相关语言事实,对上古汉语中“有”的表体功能作了论证。  相似文献   

8.
"被""把"同现句是汉语中值得关注的一种句式,这一句式在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中大量存在。从句法结构层次、语义以及语用功能这三个方面入手,可对文本中的这一重要句法现象进行详尽的考察。  相似文献   

9.
方亮 《鸡西大学学报》2008,8(2):145-146
数词“三”不仅具有语词意义,而且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修辞意义和文化意义,从这三个层面对《论语》中的数词“三”进行解读,以此说明为什么数词“三”在上古汉语中被如此频繁而广泛地使用。  相似文献   

10.
本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汉语被动句的认知语义基础,主要探讨了“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变化对汉语被动句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制约作用。研究发现,在汉语被动句的打造过程中,“被”字的语义状态化表现为“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由离散性和时间性衰减为非离散性和非时间性;“被”字的语义数量特征的衰减是汉语被动句的语义结构“N2 被(N1)V”语法化为“S. 被(O)P”语法结构的认知基础。  相似文献   

11.
“吃”字被动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吃”字句是一种以“吃”字来表被动义的被动句。它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消亡于清代,是汉语史上特定阶段的特殊句式。考察其发展过程及语法化机制,对于汉语被动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都,表示总括,所总括的成分一般在前。”“皆,都:都是。”“皆”、“都”表总括义时语义相同,都表示总括无例外。本文主要以《醒世姻缘传》为语料从语法、句法这两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加以描写分析。  相似文献   

13.
《论语》中,关联词“虽”共出现31次,均表示转折关系,如果再进一步分析的话,其语法功能又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表示已然事实,是一种“事实-转折”的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连词“虽然”,共有22处;一类表示未然的状态,是一种“让步假设-转折”的关系,可译为“即使”,共有9处。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进一步对《论语》中的“虽”的特点进行了发掘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被”“把”同现句是现代汉语中很值得注意的一种语法现象。从“被”“把”在句中的位置、主语和“把”后成分的关系、主语和“被”后成分的生命度语义特征等方面,可以把它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这种同现句和其他句式的转换度来看,可以发现诸多句式之间的内在联系;从施受关系来看,它是一种很有特点的“被”字句;从历时视角观察,它是汉语的一种传统句式  相似文献   

15.
之s小句(主谓之间加之)是上古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前人对它的研究已经花了不少力气,但这种小句的性质和功能至今未能求得一致。本文运用Ariel的可及性理论来重新审视这种小句,指出它是一种具有较高可及性特征的指称性结构,并根据《论语》等周秦文献的调查和分析,揭示出可及性特征对这种小句隐现的制约作用。文章结尾对之s的衰亡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上古有一类动词不仅包含了动作,也包含了动作的对象,人们在使用时无须特别说明其对象即可明确表义。这类动词在从上古向中古发展时期出现对象义素外现,即原先隐含于动词中的对象义素外现为可见语素。如“瞋”的对象义素“目”外现“,剥”的对象义素“皮”外现等。这与汉语语义的变化及人类思维的发展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根据信息和标记理论,当代汉语中的“非但”是一个兼具反预期信息标示功能和反预期递进信息预示功能的标记词,其作用主要在于既标示先行句的反预期信息,又预示后续句的反预期递进信息。“非但”跟“不但”是有差别,“不但”的作用仅在于预示后续句的语义递进信息;两者在句法分布和语用功能等方面呈不对称性。“非但”在汉语史上经历了由无标记项向有标记项的转变,后起的“不但”则是无标记项。  相似文献   

18.
上古汉语中,“所”可以表假设。“所”袁假设多用于“所VP者”结构中,并且一般用于誓词中。假设连词“所”由指代词演变而来。这个演变的过程包含了介词删略、语境吸收和功能扩展等几个过程。  相似文献   

19.
"送"在长沙方言中兼做动词和介词,做介词时相当于普通话中的"被",是长沙方言的被动标记之一,和其他成分构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送"字被动句。与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常见的被动句相比,长沙方言中的"送"字被动句较有特色。从句法格式、语义特点探究长沙方言中表被动的"送"字句,并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普通话中常见表被动的"被"字句进行比较,以阐述其差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历来颇有争议的“者”的词类归属问题,采用穷尽式,专书专题的方法分析《论语》中的“者”字,以期能够准确反映出上古汉语“者”的用法及特点。论文列举了目前学者对“者”的词类划定的不同观点,并对“者”的词性重新进行归类。我们认为古代汉语中“者”应属于辅助性代词、结构助词、语气词,并在此基础上对“者”字结构的语法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