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林海萍 《中国教师》2009,(Z1):551-551
<正>非正式群体是指班级内(或班级内外)少数学生以感情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以满足成员的心理需要为主要功能的小群体。任何正式群体中都或多或少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非正式群体,所以班主任对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应视之为正常的客观存在。值得注意的是班级的非正式群体不是学生的任意拼凑,而是学生经  相似文献   

2.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这种群体文化能将学生个体行为融入班级集体行为,产生并升华为集体意志,从而建立起健康的、积极的班级文化。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学生每一个学习过程都将得到重视,每一个成长体验都将得到珍惜,每一次情感的波动都将得到关注。因此,班级文化建设是促进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班级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班级文化是以学校文化为背景,以全体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的主要活动为空间,以班内物质环境、制度规范、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它是班级生存发展的灵魂,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健康的班级文化不仅可以提高单个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观,  相似文献   

4.
班集体是由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学校的组织章程的规定组编而成的,在班级特定的目标和规范指引下,建立在成员间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基础上的一个整体。班级是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班级这个群体必然要对学生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班集体有自己特定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在每个班级中,通过共同的活动和学习会逐渐形成一些每个班级独特的班级目标和规范。如,有的班级会形成争夺三好班级的目标,可能会形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行为规范等。  相似文献   

5.
陈静 《考试周刊》2010,(40):226-226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调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班级中往往存在着一些非正式群体,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游离于班级正式群体之外,是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的群体。非正式群体是学生自发形成没有明文规定和成员编制,成员之间以喜爱、兴趣、需要等相容或一致为基础而形成的群体,如学生自发形成的兴趣小组。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班级、小组等学校教育中的正式群体,在学生中间还普遍存在着各种以情感成分为主要凋节机制而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群体.由于这些非正式群体对学生个体的成长具有重大影响,因此如何对待学生非正式群体就成为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李根 《辽宁教育》2021,(4):53-55
班级群体包括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主要由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负责和授权组建,学生干部是其核心领导力量;而非正式群体的产生则主要源于同学间的志趣相投或个人喜好,"领头人"是其核心领导力量。依托学校教育实际,紧扣班级群体分布情况,结合对班级学生的深入认识,班级群体结构的整合,从紧扣育人价值导向,关注群体活动形式,重视核心领导力量等方面着手,让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共同谋发展、展风采、促成长。  相似文献   

9.
互动仪式链理论强调情境、情感和符号对社会微观互动的重要性,揭示了大学班级边缘人形成原因,包括情境关注焦点模糊、情感共享体验不强和群体身份认同度低等问题。因此,高校要以学生发展和需求为中心,通过“创设全方位育人情境,培养共同关注焦点”“营造温馨情感氛围,激发情感能量活力”“塑造文化价值符号,增强班级身份认同”等途径引导边缘学生回归班级大家庭,这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班级非正式群体是高校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对学生的影响存在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如果对班级非正式群体教育引导得当,就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和良好的影响;否则就会产生消极作用和不良影响。本文主要谈论了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特点、类型、作用以及如何对他们进行管理和引导。  相似文献   

11.
班级是具有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的机构,班级内学生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每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中,看似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生,经过班级社会的运作会形成不同的交往群体,既有班级权力结构下的正式群体,也有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总体来说,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主要有两个纬度的差异:第一,权力地位存在垂直分层。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社会地位差异的最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12.
汪颖 《文教资料》2013,(11):103-104,112
在校风建设过程中,注意强化班级凝聚力,对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浓厚的班集体意识,促进班级内部同学的紧密团结和班级活动的顺利开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削弱了班级凝聚力,必然导致班级不良风气的产生,对班级群体意识的形成和群体行为规范的确立产生消极影响,使学生班级工作难以正常开展,优良班风难以顺利形成。由此可见,强化学生班级凝聚力,促进了优良班风的形成,而优良班风的形成又积极推动了学校整体学风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13.
试论班级群体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云 《教育与职业》2004,(28):65-66
高校始终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社会创造精神为其使命。大学校园为大学生成长提供了多元文化的空间。在这里,每个个体与群体中不同成员之间产生互动,班级群体对个体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班级群体的气氛和风气对群体内成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应充分认识到党、团、班级组织在班级群体中的作用以及优秀学生干部队伍在创建优良班级群体中的核心作用,从而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群体的榜样、示范功能。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班级边缘人"作为初中生群体中的一部分被忽视在学生教育之外,造成其种种不良表现,班级归属感的缺失是主要原因。通过提升内涵、全纳教育、参与管理、依托活动、营造文化等途径,提高"班级边缘人"的集体认同感,增强集体凝聚力,促进集体和个人的和谐发展,成为当前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班级文化的这些显性特征与隐性特征.构成了其特有功用价值——驱使全体师生朝着同一方向努力,形成定向性的合力。因此,加强班级文化建设,是给班主任老师“减负”,是为学生聘请一位最权威的导师。是学生行事的指南针。它可以调动班级中的一切积极因素,自觉抵制部分消极因素.可以调动学生一次次的情感波动,使之珍惜每一次成长的体验。  相似文献   

16.
由于种种原因,在分组时,总有那么几个学生"娘不亲爹不要"的,被各小组"甩"来"甩"去,从而沦为班级的"边缘人"。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些学生也是"可怜"人,真正属于班级中的"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习惯或者性格等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对于班主任来说,除了关注公平,培养学生能力外,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质,毕竟班级工作除了管理,还有育人。而引导班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  相似文献   

17.
周晓红 《中国教师》2010,(18):45-46
<正>班级群体,是在学校环境中围绕一定目标互动的,为满足学生成长需要所组成的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学生集合体,是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源。班级群体心理,是一个班级中所存在的心理环境,因班级群体比学生个体规模要大,所以其对班级建设与发展产生的影响也远远大于个体。如果教师只关注对学生个体的心理关怀,而忽视了个体所置身的学生群体,那么,这种关怀很可能是低效甚至是完全无效的。当前,高年级群体心理问题及其辅导对策已经成为小学班主任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所谓消极群体是指在班级中由学生自发形成的盲目性过多而积极性很少的非正式团体。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果没有及时发现消极群体、没有清楚认识消极群体产生原因而对症下药进行改造,这种消极群体成员发展势必越来越多,消极影响势必越来越广,从而导致班级凝聚力逐渐丧失,班级正常活动无法进行,最终不能实现班级的奋斗目标,完成班级的整体教育功能。因此,作为班主任如何通过合理地教育、引导、改造,使消极群体变为积极群体确是个值行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谈谈对这一问题的肤浅看法。  相似文献   

19.
班级文化是指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构成了班集体形成和发展最稳固、最有活力的基础,体现了一个班级特有的风格.它是以班级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班级物质环境、价值观念和心理倾向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  相似文献   

20.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场所,也是教师开展班级工作、进行班级管理的场所。人在一定的空间内的长时间聚集容易结成群体,群体的力量对外彰显实力,对内影响个体心理塑成。群体有积极的作用,必然也会有消极的作用,班集体作为以学生为主体的群体同样如此,如何形成好班集体的合力,发挥班集体好的影响,这就需要班主任开展有效的班级管理工作。在新时代的今天,有效的班级管理需要新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