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程洁 《教师》2012,(19):98-98
曾几何时。我们将语文教育中的阅读分解成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当我们面对课外阅读的火热时,我们更需要“冷”思考。怎样的课外阅读才是返璞语文教育的本真?怎样的课外阅读才能够还学生以最快乐的阅读生活,让他们能够成为“自觉的阅读者”呢?我们不妨叩问:课外阅读真的“课外”吗?  相似文献   

2.
李梅荣 《宁夏教育》2003,(11):48-48
语文阅读包括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通过引导、分析、理解,使学生掌握知识,学会读书,而课外阅读又是巩固课内所学知识,丰富积累语文知识的一个相当重要的途径。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认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课内阅读教学只是教个阅读方法而已,阅读教学的重点是课外阅读,这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由此可见,加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非常重要,是我们语文教师刻不容缓的任务。就目前学生的阅读现状而言,只重课内教材,不重课外阅读的现象很普遍。课内教材毕竟有限,学生阅读量少,就将学生思想囿于一片狭小的天地里,导致了视野…  相似文献   

3.
成丽萍 《小学生》2010,(11):29-29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引领孩子们进行快乐的课外阅读,让孩子们在浩瀚的书海中遨游?我个人认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浓郁的阅读氛围1.1创设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  相似文献   

4.
课外阅读是课外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是课堂阅读的继续与扩展。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他学习语文,三分得益于课内,七分得益于课外。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于是近年来一种新型的课程模式在语文教学中应运而生,那便是——"导读课"。  相似文献   

5.
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通过扩大学生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水平。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好”读书,还要读“好”书。然而仅仅靠语文课本当中的几百篇文章、几十万字的阅读量是绝对达不到要求的.也是达不到我们的训练目的的。所以为了使学生提高语文阅读水平.就要把目光转向课外阅读.并为学生在课内学习与课外阅读之间。做好过渡.结合起来.使得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者都不偏颇。  相似文献   

6.
张芳 《辽宁教育》2014,(3):50-51
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作了具体、明确的规定:小学阶段应该完成145万字的阅读量.可见课外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富的语言材料,增强语言沉淀,提高读书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质,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下面就今年我校开展的“小小阅读卡”活动,谈谈我利用读书卡引领学生进行阅读的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7.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语文教学效果的好坏,阅读教学需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经过课内阅读教育,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接着向课外延展,强化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8.
林荔容 《学苑教育》2023,(18):74-76
阅读是语文课内外学习的基本方式,课文的阅读教学,课外书籍、作品的阅读都需要以阅读为桥梁实现。所谓“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建立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有机联系,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策略开展课内外阅读,从而丰富语文知识的积累,提高阅读能力与语文综合素养。文章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断层的问题,从开展主题拓展阅读以积累丰富的阅读材料,归纳总结阅读策略以系统掌握阅读方法,课内外阅读相互促进以有效提升阅读能力三个角度探讨实施小学语文课内外阅读衔接的有效途径,更好地发挥课内外整体性阅读的作用,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相似文献   

9.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提高阅读科技含量,弘扬阅读人文精神,及早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努力营造书香社会”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人们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到课外阅读的价值和意义。在开放的语文教育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学过程之外的点缀,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我校的做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领学生走进课外阅读的广阔世界。  相似文献   

10.
课外阅读使语文变得丰盈。学习语文,“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我们可以从多个层面、多个角度、多条途径构建诗意化的小学生课外阅读模式,引导学生喜爱阅读,迷恋阅读,在课外阅读这个大花园中流连忘返。乐此不疲。  相似文献   

11.
课外阅读不是语文学习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应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因此,我们要重视课内外阅读,大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由衷地爱上阅读。身为教师必须要开放语文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使课内外阅读有效整合,通过创设阅读平台,养成阅读习惯;延伸阅读内容,培养阅读兴趣;传授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果;组织阅读活动,分享读书乐趣等路径让学生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终生与书结缘!  相似文献   

12.
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由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部分组成。然而,农村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一般都由爷爷奶奶隔代托管,教育观念比较陈旧,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并不是很赞同,面对素质教育阶段,作为教师在做好课内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课外阅读,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3.
课内外阅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学生阅读素养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把课内阅读作为点,把课外阅读当作面,寻找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开展课外阅读,使学生在课外阅读中逐渐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能力,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4.
李辉 《辅导员》2012,(18):27-28
《课程标准》规定,小学六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认为立足语文课本,进行课内外衔接的语文扩展阅读,不失为一项切实可行的重要举措。"课内阅读"是以小学一至六年级语文教材为主要读本,师生共同探索学习,教师适时点拨,为学生指导相关方法、获得知识、培养能力、享受审美情趣的阅读。"课外阅读"即在课内阅读基础上,扩大阅读范围,使学生在自由空间、自由时间内提高语文素养的自主阅读。在课内教学中,我试着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有目的地引入课外阅读材料。  相似文献   

15.
“双减”背景下课外阅读追求优化,强调精益求精。所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技巧和阅读能力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燃眉之急。小学高效课外阅读应以方法迁移为突破,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促进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结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阅读,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开阔学生眼界的重要方式.在当前大阅读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的开展更加需要做好课内和课外阅读的整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文章基于大阅读发展背景,论述了初中语文课内与课外阅读的整合策略.  相似文献   

17.
课内阅读教学与课外阅读教学同样重要,皆为培养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师需要更新教学观念,有意识地进行课内外阅读的衔接。要注重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架起课内外阅读衔接桥梁;基于课内疑难问题,有效拓展课外阅读材料;准确寻找迁移点,保证课内外阅读衔接自然有效;让学生将课内所学阅读方法,灵活应用于课外阅读。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固然以课内阅读为主,但光靠课内学习往往满足不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而课外阅读恰恰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它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有利于养成学生独立读书的良好习惯,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性情。因此,教师除了抓好课内阅读指导外,还应重视课外阅读方法的指导。下面就如何加强课外阅读指导,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谈几点做法。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人的成长发展中,阅读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作文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进行指导,有效结合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是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和义务。对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对群文阅读中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结合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广大教育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决定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关键性因素。在课内进行阅读教学虽然效果比较明显,却因为时间有限,终究难以保证学生阅读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为此,教师应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并积极参与、指导,以课外阅读辅助课内阅读,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本文将从小学生语文阅读现状入手,根据自身经验,从四个方面就如何以课外阅读提升小学生阅读能力进行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