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明清时期的徽商秉承着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宗旨和教条,将三纲五常思想与经商实践相结合,从而创造了独特的儒商文化,形成了所谓的贾道儒行,使徽商逐渐形成了"贾而好儒"的特点。而徽商这一特点对于徽商的崛起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又为徽商的衰落埋下了伏笔。通过对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形成的历史文化渊源﹑具体体现和内涵﹑利与弊等方面来解释明清徽商"贾而好儒"现象,从而阐明徽商"贾而好儒"特征对于徽商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判定泉商文化的核心精神,需要从泉州历史兴衰和时代崛起的全过程作历史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考量。泉商文化的核心精神是泉州海洋文明的产物,是以海洋文明蕴涵的和平与进取精神为特质。泉商文化的核心精神主要体现于:儒家传统文化的"仁爱"本质精神,祈求妈祖等神祇保佑平安的和平精神,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繁盛局面所表现的开放包容、和睦共赢、重义求利的海交贸易精神,元末与明清时期泉商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爱拼敢赢、敢于犯禁的进取精神,当今改革开放时代呈现的创新发展、公平竞争、和谐共富的精神等。  相似文献   

3.
徽州绅商早在明清时期已经形成,这是商、绅合流的产物。徽商通过捐纳或捐输等途径转变为绅商,并由此在地方获得权威和民众认可,而近代的绅商,往往借助商会等组织提升自己的权威。徽州绅商推动了明清徽州士绅社会的建构,特殊的绅商身份也有助于商业经营活动的顺利开展,但是,这一特殊的身份又强化了徽商的封建性,从而阻碍了徽商向近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活动及古代封建国家重农轻商的理论基础。中国商人的传统心态与其命运。建国后的前二、三十年的商业与商业工作者的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全民经商与后果。儒商与儒商文化出现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周慧 《双语学习》2007,(8M):136-137
明清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品流通的扩大,形成了十大商帮,其中以徽商和晋商最为出名,而徽商又以资金雄厚、经营范围广、势力大、经验丰富而著称。为什么徽商能称雄商坛?除了自身素质较高,其经营颇具特色之外,具有儒商风采,有着良好的商业道德是徽商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6.
明清徽商是一支儒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非常深远的影响。徽商接受了传统文化的熏陶,充分地展现出“儒商”风度与独特的观念文化。因为徽商“贾而好儒”,从而立于那个时期经商业贾的最高层次与境界,创造和拥有了高超的经营艺术。结合对徽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经营艺术的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出明清徽商经营文化的特色:“儒术”与“贾事”的会通。  相似文献   

7.
论徽商经营文化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徽商是一支儒商,文化品位较高,是其他商帮难以比拟的。徽商之被称为“徽骆驼”,这与受儒家教育有一定的关系。在徽商的经营观念中,主要有效益观念、质量观念、名牌观念、信誉观念、法律观念、途程观念。这些大多与经商的道德观念密切相关。徽商的社交文化是“立体”的,即上自天子,下至村夫,都与之相交;同时,又是“全方位”的,即与士农工贾均相与往还。徽商店堂文化既是为招徕顾客,又是为告诫店内成员。  相似文献   

8.
徽州古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之林独树一帜。皖南古村落的规划特征明显且极具艺术性。探寻其成因渊源,论证皖南古村落的规划融合了晋唐文化与自然境界,融入了风水文化、儒商文化及徽商文化,体现出徽文化的深厚底蕴,是徽文化的物化表现。  相似文献   

9.
中世纪,西亚和欧洲长期陷入宗教冲突与战争。然而,在东亚的闽南泉州,多种宗教却长期和平相处。究其原因,在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宽容、兼容与并蓄。泉州的多元宗教文化,特别是宗教与民间信仰借“佛”立足和发展,又通过“佛生日”的民俗祭祀仪式,使泉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存至今。如何合理保护民间信仰原生态的土壤,是当今保护闽南文化生态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
宋初朝廷屡禁海商走私,而泉商走私高丽活动依旧活跃。评判泉商走私高丽不应只从经济方面看,全面考察其产生的政治背景和异地背景,正可探得泉州人冒险、开拓的海洋文化性格。泉商走私高丽客观效果上为泉州历史人文底蕴起到作用,殊具影响。  相似文献   

11.
泉州高甲戏是福建重要剧种之一,发祥于以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据高甲戏戏研究专家考证,它孕育于明末清初,成熟于清末。高甲戏与泉州民歌有着密切的关系,泉州民歌种类繁多,高甲戏与采州民歌的共融性主要表现在曲牌上、曲调上和音乐文化上,反映了同一个地区的不同乐种之间的音乐是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的。  相似文献   

12.
泉州土楼有着丰富的建筑美学与文化内涵,与号称“土楼王国”的永定土楼不同,泉州土楼在建筑成因、居住模式及建筑形制上与永定土楼有很大区别.泉州土楼群是闽南历史和文化的载体和佐证,是土楼主人的“自传”,是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因此对土楼群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文化正濒临灭绝的边缘,土楼的保护、利用和开发已是迫在眉睫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14.
"文化自觉"精神的倡导可以使我们思考如何提升泉州的文化建设品质,展示名城文化风采,增强泉州的文化竞争力。本文从"文化自觉"的角度对泉州的形态(城市美学)和神态(人文精神)进行探索,旨在促使泉州形成"形神兼备"的名城。  相似文献   

15.
根据泉州宗教信仰的生存、发展状况以及内外各种关系的复杂性、整体性,从宗教生态的角度探索泉州宗教信仰的结构、泉州宗教信仰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以及各种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力求为进一步研究泉州宗教信仰的特点,探索泉州成为世界宗教博物馆的原因,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泉州戏神文化中人戏和偶戏分别有雷海青相公和苏相公为代表,两戏戏神都称“田都元帅”,有诸多共同的文化表现特点.但在历史的实际存在过程中,两戏戏神文化却十分复杂,存在种种的同异点,偶戏中还有十分隆重的戏祖陈平崇拜.泉州艺苑崇尚戏神的复杂局面,实际上是泉州多神信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体现了泉州对多元文化的包容与保护.  相似文献   

17.
泉州南音拍板是南音表演的主要乐器,起指挥、统领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南音由原本自娱自乐的形式逐渐地向舞台表演化发展,南音拍板从原来掌控节奏和速度的指挥者,逐渐地被一些人当道具摆设。拍板失去了原有的功能和作用,以致影响了南音特有的音乐特点。鉴于此,本文力求探究南音拍板及其作用,指出拍板被忽略的影响和原因,提出重视拍板特性的措施,以体现拍板在南音表演中的重要性,为更好地守护和传承泉州南音的音乐特点和表演形式起到现实的意义与作用。  相似文献   

18.
桂北全州县的文桥镇是广西最北的一个镇,与湖南的东安县接壤。被称为桂北土话的文桥土话,与老湘语和两省区的土话都有密切关系。文桥土话声韵调的主要特点有:保存了差不多整套的全浊声母,有“舌上归舌头”和“轻唇归重唇”的现象,鼻音韵尾大量脱落而混同于开尾韵,古入声韵尾变成较弱的喉塞音韵尾,保留入声调类。  相似文献   

19.
20.
泉州港口建设与对外贸易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泉州立足于自身实际提出了建设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的目标,以带动工业、贸易、港口三者之间的相互发展。但是泉州港口建设迈的步伐不够快,港口建设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对泉州大型企业货物出口造成极大不便,同时抑制了许多中小企业对外出口的积极性。泉州港口建设的相对滞后性已经影响了泉州对外贸易的发展,只有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促进泉州经济与贸易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