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她不认识她,她也不认识她。只为了同一个男人,不得已,进了同一个逼仄的檐下。从此是一段长长的不了情。我说的,是婆婆与儿媳。  相似文献   

2.
章华  余菁 《声屏世界》2013,(4):30-31
有人说张默闻这厮的夫人是个美人,美人都应该是喜欢珠宝的,但是她不喜欢。可她与曼卡龙珠宝的品牌调性却高度吻合。她不喜欢涂脂抹粉,她不喜欢华服在身,她不喜欢大资大调,她不喜欢豪迈畅饮,她就是一本书,轻轻的被翻阅,轻轻的散发光芒,无论你在不在,她都轻轻的在忙,轻轻的生活,轻轻的时尚,母亲说,她,是我的福气。她,表面看是轻的,其实她是重的,表面看她是缓的,其实她是急的,因为幸福的时光总是很少,要抓紧,所以,她更努力。  相似文献   

3.
如今的我越来越深爱着我的故乡——西藏,这片高天厚土。 很多年以前.我对我的故乡感觉不出什么.也不知道她的真正吸引力在哪里.不知道她的底蕴有多深,更不知道她给了我什么.  相似文献   

4.
她让十多年不听广播的知识分子重新锁定了浙江之声;她让粉丝夜夜不寐终不悔,为‘雨’消得人憔悴;有人为了听完她的节目,多开了十五分钟的车;  相似文献   

5.
京报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宏 《新闻记者》2001,(7):25-27
一、《北京青年报》怎么了 ?我的一个朋友过去是铁杆的《北京青年报》读者 ,但是 ,去年开始 ,她不订北京青年报了 ,主要原因是广告太多。有趣的是 ,广告多反而提高了她的阅读速度 ,过去薄报时代 ,她需要花挺多时间看报 ,而现在进入了厚报时代 ,她倒是可以跳读了 ,理由很简单 ,她不看这些广告。这个朋友同时也是《环球时报》的忠实购买者 ,但是 ,最近她也不买了 ,理由类似 ,就是《环球时报》改版后 ,广告多了 ,内容少了。我注意到 ,她是一个网络迷 ,所以也许网络是她抛弃报纸的一个原因。对比《北京青年报》和《环球时报》是很有意思的 ,《北…  相似文献   

6.
其实,如果走出复杂化的阐释语境,康德不结婚的原因一点也不神秘,即主要是阮囊羞涩的经济原因。“当我需要女人的时候,我却无力供养她,而当我能够供养她的时候,她已经不能使我感到对她的需要了”。  相似文献   

7.
从李碧莹的双手就可看出,她早已不干农活了。在一家内衣工厂,她用长长的手指甲扯开薄薄的布料。而在她父母种玉米、土豆和蔬菜的农村,她是不可能留长指甲的。20岁的李不打算回老家。老一辈的农民工出来挣钱,在外面呆上几年再回农村,而新一代农民工希望在霓虹闪烁的城市留下来,过他们想要的生活。对中国来说,这种转变带来了一种挑战:如何将这些新  相似文献   

8.
我的外孙女妞妞才6岁,每当电视里播放“一休”时,她不吃饭、不玩其他游戏,不吵不闹,坐在电视机前,聚精会神地看。大人要是说话干扰了她,她便大声地十分不高兴地说:“别说话。”于是,我们只好安安静静地跟着她看。事情已经过了好久,最近我问她:“你还记得一休吗?”  相似文献   

9.
曾经有一个时代,她的少女时代,她是个简单明确的女孩子,她不能有一桩事件解释不清楚。倘若有了,很可能惹她睡不着觉。 一旦办了件难以“解释”的事,她便会莫名其妙地难受,会感觉全世界的目光都在注视着她。  相似文献   

10.
朱令炘 《档案》2012,(4):31-33
母亲出生在古城兰州,那还是清朝末年.当时的妇女是没有大名的,只有小名,她的名字和生辰八字只有家人知道,对外人是保密的.结婚后,父亲给她取了大名——畅玉清.人们对她的称谓,随年龄和在世的辈份而变.解放后,街坊邻里都称她"大奶奶".母亲从小没有读过书,扎了耳朵眼,裹了小脚,那时对女孩管教很严,"女上十三,不离娘的裙边".她受的教育是典型的"三从四德",妇德教育是尊老爱幼,相夫教子,与家人和睦相处,不听闲话,不拉是非,勤俭持家,惜福积善,不耍牌子,不奢侈浪费;她受的妇工训练,则要求"上炕是裁缝,下炕是厨子".  相似文献   

11.
爱上一个人,或许很好判断,可是,怎么判断自己不爱一个人了呢?我有个朋友,每次都给男朋友买巧克力吃,其实她自己并不爱吃巧克力,但是每次一起去商场她都会主动给他买巧克力;每次出差,也会给男朋友买好多巧克力回来。但是。某天,当他俩一起去商场的时候,她不再给他买巧克力;她说,太贵了,不买了。  相似文献   

12.
从记事起.她不记得母亲抱过她。印象中.母亲爱打牌,爱抽烟,没完没了地打牌,没完没了地抽烟。屋子里总是灰色的.灰到让她流眼泪:牌声可以响一夜,天亮了,她去上学.母亲就去睡觉。她小的时候,是父亲做早餐:大了,是她自己做。她的母亲.从来没有给她做过一次早餐。  相似文献   

13.
感谢情敌     
男人打电话说周日出差回来,叮咛女人不要来接机,说不放心她一个人开车走绕城高速公路。她笑,说我正好还有点事情,就不去接你了。  相似文献   

14.
记者:第一次看见她的时候,她是什么样子? 王元化:她很朴素的,剪一个不长不短的齐肩发,穿一个旗袍吧,也不是很考究的布料。她一生不大修饰的,从我认识她到结婚到后来,她都是不喜欢修饰的,擦粉啦,口红啦,都不大弄的,偶尔把头发梳成个辫子盘在头上,就算很时髦了,那张照片我画传(《王元化画传》,上海古籍出版社)里有。衣服的料子、剪裁她不赶时髦,但都弄得很整洁。  相似文献   

15.
3岁:常抱我。给我做好吃的。喂我。我尿了裤子不打我。 9岁:我考试不及格她不会笑话我。我揪她辫子她不告诉老师。借橡皮给我用——不借给别的男生用。 18岁:貌美如花。和她一起进入游泳池,旁边的男孩子会看得眼睛发红、鼻子呛水。傻乎乎的,可爱!相信一见钟情。不嫌我的球鞋臭。饿了,会泡方便面就可以。参加通宵舞会从不喊累。夏天裙子能盖住内裤。听我讲笑话会呵呵大笑。  相似文献   

16.
2006年6月,一位学生模样的女孩来到顺义区档案馆。起初,大家还对这个大学生来查档有些好奇,不知道档案馆能为她做点什么?但在听了她的叙述后,大家了解到了她的需求。  相似文献   

17.
农村不是缺少机会,而是缺少踏踏实实寻找机会的人她不愿意拍照。几经动员,她还是不愿意走到指定的位置,说这是作秀。她话不多,说话的声音不大,在说到自己经历的时候有点不好意思;总是带着笑,谦逊中有点羞涩。不过她不是没脾气。2004年修渠的时候,她让一个说风凉话的钉子户"滚出这个村子"。她是郑冰,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寨子村人。3月24日上午,她坐在村西头合作社的天台上,穿着一件黑色开领上衣,浅红  相似文献   

18.
一稿牵姻缘     
1982年深秋,我在通许12中任教。女朋友从周口来看我。我因事外出,学校仲老师热情招待了她。我返校后,她非让我写篇稿子表示谢意。我非常为难,她见我一件小事都写不出来,就失望地不欢而别了。  相似文献   

19.
她今年六十岁,自以为不老。去年四月,她风尘仆仆,登上祖国南疆边上的大瑶山,写了长篇通讯《草莽英雄》;今年七月,她又跨上北疆大兴安岭,写了长篇通讯《绿林好汉》。两座高山之间,她不舍昼夜,勤采、勤写、勤编,来去总匆匆,那双“频率”很快的脚毫不“减速”。她确实不老。她那旺盛的精力对人们来说是一个“谜”,她的速度,靠什么启动? 人们需要了解她——柏生。两次选择柏生姓陈,出身于一个书香之家。现任人民日报高级记者。生活并没有将爱多施于她,母亲早  相似文献   

20.
我现在的老婆就是结发夫妻,她没有读过书,叫陈凤英,人很好。几十年来,煮饭,帮我管小孩,连电话都不接,她觉得自己普通话讲不好,所以不接,怕人家会笑她。她穿的衣服、鞋子都是我帮她买的,家里的东西也都是我买的,她不会买东西。但是,我这个家现在所有财产都记在她的名下,我的控股公司也是她在当董事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