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离魂"小说作为志怪小说的一种由来已久,《牡丹亭》作为这一题材的优秀作品,对此前的离魂故事既有继承,也有发展。本文从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阐述《牡丹亭》与此前离魂故事的关系:其对此前的离魂故事进行归纳和总结,又从情节、人物以及时代特色等角度讨论了《牡丹亭》对此前离魂故事的发展,以及离魂题材的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2.
“五四”以来,新一代青年的骨肉亲情反映着新的社会内容,带有新的时代特色.朱自清的亲情类散文名篇《背影》、《给亡妇》、《儿女》等,主要笔调在倾诉家庭离难之苦,真挚地倾诉了面临社会动荡,家道中落以后的离难之苦和对索人的思念.本文试从这类作品的分析中谈谈如何加强学生对此类文章的正确认识,帮助他们认识亲情的可费和美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的方法研究了甲基丁烯醇(C5H10O)在9.0~15.5eV的真空紫外光电离和光解离过程.通过测量光电离效率曲线,得到了C5H10O的电离能和主要碎片离子的出现势.通过对实验和计算结果的比较,分析了母体离子可能的光电离解离机理.母体离子的解离通道可以分为2类:由C5H10O+直接发生键断裂的解离和经由过渡态的解离.确定了C4H+5 和C3H+5离子的过渡态和中间体,其反应势垒与实验解离能是符合的.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①第56页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性质进行了科学探究,其中之一是碳酸钠、碳酸氢钠分别与稀盐酸反应。科学探究的目的是通过此反应比较出碳酸根离子与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的速度,从而说明碳酸根离子与氢离子结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由河南大学学报主编宋应离编著的我国第一部《中国大学学报简史》,已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作者通过对“五四”前后二百余种学报及当代近千种学报的分析研究,概括地勾勒出中国大学学报诞生八十多年来曲折发展变化的历程。并对我国早期的《东吴月报》、《清华学报》、《复旦学报》、《北京大学月刊》、  相似文献   

6.
一般研究认为《醉翁亭记》的主旨是"与民同乐",通过对欧阳修知滁及离滁之后的相关诗文考察,可以发现:《醉翁亭记》中的"太守之乐"不是儒家所倡导的一般意义上的"与民同乐",而是欧阳修被诬贬滁州之后复杂心情的外在表现,欧阳修践行儒家"与民同乐"的理想,更多体现在同年创作的《丰乐亭记》中。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文学中一直有才子佳人的文学传统。元代的才子佳人剧有相当一部分是对唐传奇中相关作品的加工和改编,同时又呈现出独特的时代精神和文化心理。通过分析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对唐传奇《离魂记》的改编,可以探究才子佳人文学从唐传奇到元杂剧的嬗变轨迹。  相似文献   

8.
中唐时期,传奇小说勃兴,其中以爱情婚姻为主题的作品很多,最著者有白行简的《李娃传》、元稹的《莺莺传》、蒋防的《霍小玉传》、陈玄祐的《离魂记》、沈既济的《任氏传》、李景亮的《李章武传》、李朝威的《柳毅传》、许尧佐的《柳氏传》等。这时期的爱情小说大都取材于高门大姓,尤其是崔、卢、郑、李、王五大士族。小说里的主人公或为这些士族的子女,或为其亲友,有的女主角则为长安名妓或神妖幻化女性。中唐时期为什么会产生许多爱情小说?这些爱情小说又为什么要写士族子女?这有它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基础。从小说自身看,有它发展演进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伟大的纲领性文件,一经问世,就对世界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离它所宣告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已经有一百多年,资本主义仍然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有的人就认为《共产党宣言》失去了存在的价值,认为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的最终社会形态,这是不正确的,经过一个多世纪的洗礼,《共产党宣言》仍然具有很高的时代价值,它的理论具有科学性以及对实践的指导性,我们要用科学的态度来看待各种社会形态的发展规律,正确地对待《共产党宣言》。  相似文献   

10.
(一)高校学报编辑理论建设的现实意义和初步实践 自1906年东吴大学创办《东吴学报》开始,至今我国高校学报的发展已经历了85年的历史。在以往的高校学报理论研究中,人们普遍地注意到了学报作为学术思想载体的重要作用。正如宋应离同志在《中国大学学报简史》中所说的那样——  相似文献   

11.
在阮籍和屈原的身上,都表现出同作为文士的浪漫品格,又有不同,源于两人独特的秉性与才情。屈原的自恋和阮籍的放达就是这种浪漫品格的具体表现。其次,两人的诗赋都表现了游仙之思,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屈原的仙界是个体情志的幻化,人神杂处;而阮籍的仙界则表现为一种永恒之在,仙心与玄思合而为一。最后,屈原的诗赋总体上表现为一种积极浪漫主义的风格,阮籍的咏怀诗则表现为一种消极浪漫主义的风格。这既是个性差异使然,也是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2.
诗歌意象的选择,凝聚着诗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观察和认识,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和感情。嵇康是中国文化长河中充满魅力的文人之一,他的诗歌“旷达高亮,峻切清远”,他的人格魅力也是为后人不断感慨赞颂的。他的诗歌意象是其诗歌魅力与人格魅力的完美结合,如果把嵇康诗歌中那些情态生动、仪态多变的意象进行整合或连缀,便足以向人们重现嵇康当年的玄远气度和名士风采。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的《谏迎佛疏》与韩愈的《论佛骨表》都是反对皇帝崇信佛教的文章,但风格却有较大的差异,韩愈的文章富有战斗精神,象投枪一样投向了他所反对的佛教。而王阳明则更象一个雍容大度的大师,不说佛教一字不好,而是用儒家思想的博大精深衬托出了佛家思想的各种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世说新语》敬胤注与刘孝标注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宋学者汪藻《世说叙录》一书存留萧齐敬胤注39条,非音韵训诂类注释,其主旨同刘孝标注一样,一为广异闻,二为考辨史料。刘孝标注审慎谨严、精赅简要,敬胤注诚不可与之同日而语,但作为发现《世说新语》价值之第一人,敬胤发轫之力,功不可没。对比二家注释,刘注在史料的采用和真伪辨析上,显然对敬胤注有所借鉴.有的明系直接引自敬胤注。  相似文献   

15.
新世纪开始,陆机研究逐渐成为魏晋文学研究的热点,其中陆机生平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注意,提出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在新世纪,对陆机生平和思想研究进行疏理,对我们进一步进行陆机研究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探讨《象祠记》一文在阳明心学体系中的地位,认为其反映了王阳明龙场悟道之后构建心学体系初期的思想,可视为后来“致良知”说问世的前奏。《象祠记》中“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提出是对孟子“性善论”的发展,“化”是灵魂,且有“主体之化”与“客体之化”的不同疏解。其“爱屋及乌”说、“舜善用人”说、“舜善化人”说及“人性本善”说,基本存在于道德认知的层面。《象祠记》中所反映的祭象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还在于它的意义世界的层面,通过对与宗教相关不同角度的分析,提示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这其实也是祭象背后深藏着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17.
刘勰的乐府观受沈约影响极深。《文心雕龙·乐府》与《宋书·乐志》均感叹周乐雅正传统一去不返,俚俗之乐甚嚣尘上,体现出“嫉俗趋雅”的乐府观。在论及其它文体时两人均能做到复古与通变的统一,独于乐府只言复古,不及通变,此与历代独重乐府在政教中的作用这一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8.
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出土的铜器,铭文中所作“晃侯”之“囊”与箕子之“箕”虽然在字体上极为相似,但垂侯为姜姓,箕子为子姓,两者并非同一人。关于箕国地望,说法较多,但大抵超不出北京、辽西一带。周初燕国被封后向东北拓地,箕氏朝鲜逐渐迁移,最终进入朝鲜半岛。  相似文献   

19.
《赠李司空妓》诗,《全唐诗》中初得此名,以为刘禹锡赴扬州大司马杜鸿渐宴,席上赋此诗。此与唐人范摅《云溪友议》中所载同。然唐人孟棨在《本事诗》中却言此诗乃刘禹锡罢和州回京后赴李司空宴会时所作。二书所载,大相径庭。入宋后,关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又衍生出韦应物赴杜鸿渐宴会时作的说法。此后,该诗的记载虽层出不穷,然大抵沿袭此三种说法。细考之,此三种说法不仅自相抵牾,且均与史实不符,不能成立。此诗很有可能系后人伪作,托名刘禹锡(或韦应物)而已。  相似文献   

20.
陆贾《新语》是汉初易学发展的重要开端。陆贾继承和发展《周易》的“天地人一体”观,并以“仁”、“义”为最高范畴来阐述其政治学说,显示了其以“仁”、“义”说易的特点,客观上发展了易学。他在阐述自己的政治观点的过程中,显示了其说易重义理的特点,首开汉初学者重义理以说易的风气。陆贾《新语》虽然不是易学专著,但对易学问题有不少论述,客观上促进了汉代易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