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曜  黄振德  韦金日 《大众科技》2023,(9):121-125+120
文章针对职业本科制糖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制糖综合利用与处理”在新形势区内糖业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升级转型期目前存在的跨学科多行业融汇专业理论授课难度大、创新实践课题不明确以及校企深化合作力度不足等问题,提出在该课程中基于产业发展MES专业创新双模融合教学模式,采用“专业岗位技能+创新实践成果产业化”教改思路进行课程教改项目设计开发,以专业核心课程“制糖综合利用与处理”为例,通过职业岗位技能与技术成果创新来进行教学项目任务设计开发与考核评价,实现符合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职业本科制糖技术专业内涵建设,满足技术技能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国家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赛教融合”模式的现状进行研究,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例,提出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校企双方合作,共建实训联合体;将竞赛标准、课程标准、企业用人标准和职业标准充分融合;对专业师资队伍进行打造,形成“双师双能型”师资团队;优化专业评价体系;最终将技能大赛对教学改革的引领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落到实处,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  相似文献   

3.
缪忠泽 《中国科技信息》2006,(4):252-252,261
坚持“以人为本”,搭建“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平台,我校建筑专业实施定向培养目标的分层模式。针对“专业班”教学的任务及学生的心理特征,理论够用就行,突出强化实训、实习环节。构建“三段式”的实习教学框架,通过课程实习、综合实习、毕业实习这三个实习阶段,使学生的专业技能逐步实现由会→熟→巧,最终达成本专业的综合技能目标。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深化,对我国冶金工业也提出了新的发展要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齐头并进,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是关键。冶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要跟上时代发展要求,唯有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思维培养。作者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现状,对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下冶金工程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实践。  相似文献   

5.
周左晗  张蕊  郑昊 《科技风》2024,(10):35-37
在上海获得第48届世界技能大赛主办权的背景下,依托世赛省级选手培养基地的优势,以世赛成果转化为契机形成学习、教学、创新、交流的“四驱动力”,推动智能控制技术专业群的建设,在专业布局、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学改革、科研创新、产教融合、社会服务、合作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实现了专业群服务于区域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建设目标。  相似文献   

6.
权宁  徐昆鹏 《科技风》2023,(12):22-24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发展现状,针对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提出了人才培养模式:依托产业学院,传承工匠精神;对接职业标准,重构课程体系;聚焦技能大赛,提升职业素养。这促进了工业机器人专业“岗课赛证”的融通,实现了工业机器人专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李策 《中国科技纵横》2010,(15):223-223,205
怎样在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背景下进行教学改革,是广大一线教师探索和努力的方向。近几年来各地职业院校积极参与全国、省、地、市技能大赛,形成了校校有比赛、人人都参加“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技能大赛”的局面。为了能让技能竞赛项目融入教学,采用项目引导教学法,通过“做中学、学中教、教中做”合一的教学过程来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及熟练运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筑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提高暖通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教学质量,促进创新专业“水电”专业的形成;提高专业教师的素质和技能,实现教学、专业与岗位的对接;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和专业水平。建筑设备安装与调试技能大赛和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技能训练有机结合,促进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职专业计划制订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技能、能力培养为主线,专业教学计划制订模块化、突出实践教学环节、体现“多证书”职业技能培养、重视综合素质培养,方能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的发展带动了各个行业的自动化发展,冶金工业也是如此,钢铁企业可以通过PLC控制技术的应用,实现冶金工业的自动化。基于此,本文从PLC控制技术的应用优势入手,阐述了PLC控制技术在冶金工业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以期为钢铁企业应用PLC控制技术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中秋 《科教文汇》2013,(29):37-38
实践教学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结合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的实践教学探索,探讨并完善了贯穿四年本科学习全过程的“课程实习、专业实习、科研训练、毕业设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为工程技术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大纲的制定提供参考,以更好地实现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2.
郭永飞 《大众科技》2013,(12):206-207
钳工技能实训是职业院校机电、机械、冶金专业的通用实训课程。由于它对学生的理论掌握与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教师在实训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3.
钟枝政 《科技风》2023,(11):41-43
为了深入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精神,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的、符合时代要求的“全要素评价育人”机制,优化职业教育评价生态,助力育人质量全面提升,带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学校推行了“人人技能过关考核机制”,教师教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大幅度提高。结合《汽车电工电子》的教学,笔者对技能过关考核在《汽车电工电子》教学中的运用也进行了若干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高职院校助产专业开展“1+X”母婴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的实践研究为例,在系统解读“1+X”证书制度内涵的基础上,通过统筹协调做好顶层设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深化“三教”改革等举措,不断优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培训模式,较好地实现了“1”和“X”课证融通,为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专业属于综合性土木类专业,该专业涵盖了道路工程及桥梁工程两个方向,下文以该专业为探究模式,详细分析了校企合作与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系,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以满足社会各界对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
旅游业是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服务行业,“善于思考、勤于实践,长于服务”的务实精神是未来旅游业人才发展的基石。而如何实现旅游行业与旅游管理专业的对接零距离,是目前旅游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本文以长沙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为例,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旅游企业人才需求特征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职业能力的契合度,提出了完善实践教学环节、重视实用技能培养、重视职业规划设计,深化校企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7.
李祖明 《科技风》2023,(22):97-99
本文针对“1+X”证书制度推行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从重构专业课程体系、重组专业课程内容、实践“3+N+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等方面介绍了“1+X”证书与专业深度融合的具体做法和实施路径,对高职院校相关专业实施基于“1+X”证书制度的专业改革并实现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2+1办学模式”的推行,较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格局。使原本强调系统化的专业教育,改为以技能为中心、理论为技能服务的点式教学,各课程与技能间的纵向联系变为横向联系,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教学难度。对装饰设计专业教学进行合理规划,将会更有效地将各项核心课程和技能融会贯通,变分散式课程教育为整体式专业技能教育,更好地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认知度和认同感、熟悉工作流程、掌握实操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毕业即能上岗”,提高优质就业率,为学生在专业岗位上的进一步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实现中职教育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王怀兴  崔佳 《科教文汇》2021,(10):114-116
专业认证是国家对高等教育进行专业评价的基本方式,也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而产出导向是专业认证的基本理念之一。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影响着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成效。在东北师范大学专业认证的背景下,该文以“公共管理研究方法”课程为样本,以“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目标”相匹配的设计思路,围绕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四个课程教学核心,阐述了产出导向理念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0.
李政 《科技风》2023,(18):91-93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以及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稳步推进,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发展迅猛,社会对财经商贸类人才需求大增。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培养管理、生产、建设和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阵地,应主动发挥专业特色和优势,构建财经商贸类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校企合作协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