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昭通苗族所操语言主要是滇东北与川黔滇两个次方言。由于长期与汉、彝民族杂居,昭通苗语中夹杂着大量汉语和部分彝语借词。三大方言苗族都传说古时曾有文字,但均失传了。20世纪初,英国传教士柏格里到昭通传教,在石门坎研制了一种俗称"老苗文"的文字。1956年国家为三大方言区苗族创制文字时,对"老苗文"进行了改革,称滇东北苗文。改革开放后,一种创制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老挝拉丁字母苗文,传入川黔滇次方言苗语区。目前,昭通两个次方言的苗族面临着多种苗文的竞争与选择。  相似文献   

2.
一、苗族与苗文 苗族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按中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国内苗族有739.8万人,而操川黔滇方言滇杀北次方言苗语的苗族约有40万人,主要分布在黔西县、滇杀北和川南一带。 苗文是说录苗族语言的工具。1965年,英国传教士Samuel Polland(汉名柏格理)与苗族传教士杨雅各,汉族信徒李期提及等人,以威宁石门坎苗语语音为基本语音设计了一种框格式拼音苗文——老苗文,  相似文献   

3.
据 2 0 0 1年统计 ,我省共有4 9个民族成分 ,仅次于云南和新疆 ,居全国第三位。其中 ,有苗族、布依族等 17个民族是世代居住在贵州的少数民族 ,其余因各种原因迁入并散居省内各地的有 31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 37.8% ,仅次于西藏、新疆、青海、广西居全国第五位。其中人口超过 10万人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白族和回族等 9个。苗族 4 2 9.99万人 ,是我省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 ;布依族、侗族、土家族人口均在 10 0万人以上。我省少数民族人口分布广泛 ,具有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4.
苗族     
苗族现在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处。在我国的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苗族先民的记载,他们就是从黄河流域一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瑫语族苗语支,有三大方言区:湘西、黔东和川黔滇。1956年后,苗族人开始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很大一部分苗族人  相似文献   

5.
三、贵州少数民族儿童双语教育的现状(一)贵州少数民族的语言使用1.贵州少数民族人口的地理分布贵州的少数民族人口主要分布在占全省总面积一半以上的3个自治州(含三都水族自治县和39个民族乡)、10个自治县(含2个民族乡)和分散在全省各地的401个民族乡内。根据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贵州省的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回族人中共有73.64%在实行区域自治的相应州、县内成片聚居,这些民族中的其余26.36%和贵州的其它  相似文献   

6.
湘西苗族性巫术因其目的的不同被分成两部分:一块是围绕生殖与繁衍,事关整个部族的生存与发展,因而可以进入到"公共空间";一块是围绕性之欢娱,主要体现为个体的私密的感受,因而被规定在"私人空间"里,二者相互关联,相互依存,提供了一套奇妙的有关苗族这个古老民族原始性观念、性欲与民间伦理关系的叙述话语。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乡之间人口流动的频繁,滇东南少数民族地区苗族女童流失现象越来越明显,原因是女童辍学现象较严重。笔者以麻栗坡县董干镇回龙小学为例,开展相关调查,基于苗族传统的思想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影响,分析苗族女童流失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海南岛位于我国的最南端,与台湾省遥遥相对,是我国两大岛屿之一。全省十九个市县,总人口六百五十万。有汉、黎、苗、回等民族,黎族一百一十多万,苗族五万多人。他们绝大部分聚居于五指山腹地的深山老林。古时称为蛮荒地区,封建王朝时期,不少“犯罪”的官员被流放到这里。由于统治者对少数民族人民施行“愚民政策”,一贯采取“征、剿、抚”手段统治与盘剥人民,从不重视民族教育,导致黎苗人民长期过着“刀耕火种”  相似文献   

9.
云南省正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区域一体化。分析滇中、滇西、滇东北、滇西北、滇西南、滇东南六大区域本科高校专业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关系后认为:滇中要优化高等教育服务第二产业的能力;滇西要强化高等教育服务第一产业的能力;滇东北要提高高等教育服务第一产业的能力;滇西北要全面优化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的能力;滇东南要优化高等教育服务一、二产的能力;滇西南要优化高等教育服务一产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走近苗族     
苗族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历史悠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其中贵州的苗族人口最多。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足迹遍布五大洲,主要分布在泰国、老挝、越南、法国、德国、英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美国等国家。黔(贵州省的简称)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口最多,也最集中,而台江又是全国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一个县,苗族占全县人口的97%,被称为“天下苗族第一县”;其余的分布在毕节、铜六、遵义、黔南、黔西南、安顺、六盘水、贵阳市等,人们常说:“贵州是苗族的大本营。”请小朋友们和…  相似文献   

11.
苗族是中国历史悠久的古老的民族之一,曾经有过战败被迫迁徙的历史,正因为如此,苗族同胞在长期的艰难的生存发展中形成了勤劳、勇敢、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和谐相处的伦理道德。苗族这些优良习俗为高校德育教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2.
《云南教育》2010,(22):15-18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滇东南门户,居住着11种民族共34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56.7%,全州山区、半山区占97%,集老、少、边、穷于一体。  相似文献   

13.
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全国有56个民族。除汉语族外,其余55个民族习惯上称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超过千万,回、维吾尔、彝和苗族的人口也都在五百万以上。我国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文字的情况是相当复杂的。一般是一个民族使用一种语言,但有的民族却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如裕固族中,有的使用属于突厥语族的西部裕固语,有的则使用属于蒙古语族的东部格因语。瑶族大都使用属于苗瑶语族瑶语支的勉语,少部分人则使用属于苗瑶语族苗语文的布努语,另一小邵分人使用属于壮侗语族侗水语支的拉咖语,甚而还有一小部分人使用属于壮侗语族化失…  相似文献   

14.
欧艳君 《教师》2012,(13):121-122
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有5000多年的历史。从古至今由于战争、饥荒、疾病等原因,从黄河流域经过五次大迁徙,直到19世纪(近百年)逐渐定居下来,1949年以后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像阳光雨露滋润了少数民族,苗族从此过上了安居乐业,幸福安康的生活,现分布于湖南、贵州、湖北、海南、广西等省,位于湖南湘西的凤凰县是苗族、土家族、满族等聚居区,苗族人口为主要部分,传承凤凰苗族古老的文化,  相似文献   

15.
苗族在滇东南边疆地区分布较为广泛,由于自然、历史与现实社会的诸多原因,滇东南边疆苗族的婚姻习俗较为独特,并具有边境地区的特点,即跨国婚姻较为普遍。文章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滇东南地区苗族婚姻的种类与形式、婚姻范围、择偶标准、结婚过程以及跨国婚姻等情况作了考察,并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6.
聚居于滇桂黔石漠化特困片区的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区域发展滞后、贫困程度深与生态环境脆弱长期形成一种非良性的耦合效应,严重制约了该人口较少民族的后发赶超与可持续发展.要加快贵州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就必须探讨促进该人口较少民族区域发展、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三方耦合联动的对策,才能促进其多轮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民族?根据1975年统计共有2000多个。其中有人口在10亿以上的大民族,也有人口不到1000人的小民族,甚至有的民族只有几百人或几十人。我国的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有10亿多人口,我国的赫哲族约1000多人,是世  相似文献   

18.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主要区域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生态屏障,滇藏川在“天人合 一”思想指导下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和趋势,不仅决定着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取向,而且还影响着东、中 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此,文章采用多要素综合的人地关系分析方法,对滇藏川 的人地关系演进状态进行总体评价。结果为:第一,滇藏川“天人合一”思想日趋薄弱,人地关系演进状 态日趋紧张;第二,人口增加和经济活动是滇藏川人地关系演进过程的决定因素,其中人口增加作用最 为关键;第三,滇藏川未来人地关系状态的协调主要依赖于人口增长速度的严格控制和资源环境支撑能 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赫章县位于贵州西部乌蒙山区,居住着汉、彝、苗、回、布依等十四个民族,根据1991年毕节地区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的《贵州省毕节地区第四次人口普查手工汇总资料汇编。(以下简称《汇编》)统计,现居赫章境内的苗族计3181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6.1%,居少数民族人口的第二位。据《汇编》(七)“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栏统计,赫章解放前苗族只有高中生1人,初中生3人,小学毕业生不到100人。全国解放后,苗族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解放40多年来,苗族没有出过一个大学本科生,极少的几个大专生也大多是文革时期的‘工农兵学员’。……据全县苗族现有文化结构(不含在校生)统计情况:大专3人、中专30人、高中90人、初中202人、  相似文献   

20.
"蔓萝花"是一个流传在黔东南苗族民间的古老传说,它在20世纪50年代被收集整理为民间故事并被改编为京剧、舞剧和电影等艺术形式,从民间的口头的"说唱"成为红遍大江南北,千家喻晓的"银幕故事",由"边缘"走向"主流"。从"蔓萝花"的电影改编,可探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少数民族文学话语的形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是对民族民间文学资源的开掘;二是把少数民族的文化资源与新型电影媒介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