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周芳 《江苏教育》2000,(3):33-33
上完《将相和》,我组织学生开一个“小小评论会”,评论课中的人物。绝大多数同学表示喜欢蔺相如.因为他机智勇敢。又有同学说喜欢廉颇。我满意地点点头,正准备结束,突然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我喜欢赵王。”我惊讶地问:为什么?他振振有辞地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官职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大胆地启用他:秦国本来是虎狼之国,在赵王与秦王面对面斗争时,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辩证思维能力的早期培养是可行的。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教学《将相和》时提问:“你们喜欢课文中的谁?为什么?”绝大多数同学说喜欢蔺相如,他们偏重于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还有几位同学说喜欢廉颇,他们偏重于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本领。出乎意料,一个学生却说:“我喜欢赵王。”老师惊讶地问:“为什么?”这个学生说:“蔺相如本来是一位职位卑微的小官,赵王看他有才华,就封他为大夫、上卿。我喜…  相似文献   

3.
汪洋 《教育文汇》2013,(16):41-41
《教育文汇》2013年第10期刊发了张璞老师的文章《无法预约的精彩》。作者在上《将相和》一课时问学生: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大多数同学顺着文本的意思说喜欢蔺相如和廉颇,有一个同学却偏说喜欢秦王。于是,老师布置作业,让大家回去查找有关秦王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正>一、见贤思齐,为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垫底"在教学《将相和》时,当学生们学完《将相和》的内容时,我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从课文中我知道,他并不是怕廉颇,而是担心自己如果和廉颇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这样秦国会趁机攻打他们赵国,从而可以看出,蔺相如是个爱国的人"、"我喜欢蔺相如,我觉得他是一个顾全大局、胸怀宽广的人"、"我喜欢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大胆勇  相似文献   

5.
[教学片段]师:同学们,学了课文,我们被文章曲折动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对文中鲜明生动的人物有了深刻的了解。蔺相如、廉颇、秦王、赵王这四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这四位有血有肉的历史英雄都是那么的了不起,那样聪明能干。下面请大家更自由、更大胆地谈谈你喜欢哪个人物,不喜欢哪个人物,并说出理由。(学生思考)生: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以其聪明才智,使得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回到赵国。还在渑池会上挺身而出,为  相似文献   

6.
教学《将相和》一文时,我们通常只注意突出强调蔺相如的临危不惧、足智多谋和顾全大局,而往往忽视糜颇的作用,即重“相”轻“将”。关于廉颇,一般认为,他仅是具有知错就改的精神。其实,他在保卫赵国的利益以及促蔺相如成功等方面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从以下四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秦王约赵王在渑池会见,赵王一时决定不下去还是不去,后来让蔺相如随行,派廉颇带着军队到边境上,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从这件事可以看出:赵王赴约主要仰仗的是蔺相如的能言善辩和廉颇的作战本领。二、渑池会上,秦王企图侮辱  相似文献   

7.
在学习《将相和》一文时,我组织学生针对“蔺相如立了功,廉颇为什么要跟他过不去?”的问题展开了讨论。初读课文,大部分同学都认为: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智斗秦王,两次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职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气,所以要跟蔺相如过不去。这样的回答与课文内容是基本吻合的,但没有触及到廉颇的思想。我觉得有  相似文献   

8.
<正>一、根据《将相和》片断,完成练习。1.蔺相如避开廉颇是为了什么?2.蔺相如手下的人看廉颇不顺眼是因为什么?3.蔺相如拿秦王和廉颇比,是为了什么?4.蔺相如的推理过程是:秦王比廉  相似文献   

9.
张璞 《教育文汇》2013,(10):41-41
在上《将相和》这课时,我提出一个问题:“文中的人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话音刚落,学生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开来,有的说:“我喜欢蔺相如,因为他随机应变,揭穿了秦王的骗局。他与秦王以命相拼,不仅有胆量,还有智慧”;有的说:“我最喜欢廉颇,因为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还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
1,(训练点:表达方式+人称+比喻)观察下图,联系《廉颇与蔺相如列传》,请将"将相和"这则故事写成现代文。要求:(1)叙述与想象合理,忠于原文;(2)运用比喻、夸张修辞;(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少于200字。【参考示例】渑池之会后,赵王封蔺相如为上卿,地位比廉颇还高。廉颇很不服气,认为自己流的血比蔺相如流的口水还多,仅凭一张嘴不足以当如此高位,更何况蔺相如出身低微,因而扬言要当面羞辱蔺相如。蔺相如得知,故意不与廉颇碰面。属下看到蔺相如像老鼠怕猫一般只知一味地回避,气愤而憋闷得简直要爆炸了,都向蔺相如请辞。蔺相如极力挽留他们说,廉将军与秦王相比犹如猫之于老虎,他老  相似文献   

11.
在《负荆请罪》一文中,蔺相如的门客韩勃对蔺相如一再忍让廉颇,很不以为然,他说道:"想当年,秦王那么厉害,您毫不惧怕,针锋相对地跟他斗……"韩勃说的就是《完璧归  相似文献   

12.
在一节校级公开课上,一位青年教师正在指导学生学习<将相和>的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突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老师,秦王真的那么厉害?那为什么还老是败在蔺相如的手下呢?"  相似文献   

13.
张华问:《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是有智有勇,智勇兼备。其智表现为以下几点:1.智在审时度势。他制止缪贤亡赵走燕,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劝说赵王赴会,望见廉颇引车避匿,都是从整个时局、国势强弱上考虑的。因此,判断符合客观形势,决策能够获得胜利。2.智在知人论世。在为缪贤谋划时,他提出“何以知燕王”的问题,足见他能知人论世。从秦王得璧传示美人的情态中,他揣知秦王无意偿赵城,采取了果断的措施。3.智在随机应变。在秦王得璧无意偿赵城时,他灵机一动,用“璧有瑕,请指示王”的话夺回璧。在秦王召有司案图佯为予赵城时,他以斋戒为理由不献璧,再使从者衣褐怀璧从径道归璧于赵。4.智在争取主动。在秦以城易璧的问题上,他主张宁许璧以负秦曲。在渑池会上,面对秦王要赵王鼓瑟,他提出要秦王击  相似文献   

14.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说:“秦王饮酒酣,曰: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赵王鼓瑟”。 “奏瑟”,教材上注为“奏瑟,弹瑟,下文‘鼓瑟’同。”案:《说文》:“奏,进也”。本篇下云:“赵王鼓瑟。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赵王所为,秦御史所书均为“鼓瑟”,“奏”“鼓”区分甚明。又下云:“蔺相如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缻秦王,以相娱乐。’秦王怒,不许,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北京大学编《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一本‘奉’作‘奏’。”秦方“请奏瑟”,赵王“请奏盆缻”,针锋相对,何其  相似文献   

15.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展现司马迁写人艺术的经典篇目,生动地刻画了蔺相如、廉颇等主要人物的形象和性格特征。缪贤、赵王、秦王等次要人物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在蔺相如出场前,司马迁安排了缪贤举荐的情节。为了推荐自己的门客蔺相如,缪贤主动向赵王坦白了自己曾经打算逃亡到燕国的计划。在古代封建社会,这无疑是欺君大罪。缪贤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做出这等行为?这一情节的存在是否合情合理?司马迁为何要如此写?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从而成为打开这篇文本的新钥匙。一、情节逻辑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6.
完璧归赵     
黄雅萱 《辅导员》2014,(Z1):88-89
正时间:战国时期地点:赵国大殿、秦国大殿人物:赵王、秦王、蔺相如、赵国大臣、秦王仆人第一幕【赵王得了一个无价之宝——和氏璧,秦王想用十五座城交换。赵王害怕上当,又怕若不答应,秦王会派兵进攻,于是召集众臣商议。】赵王:(着急)这可怎么办啊!大臣:大王,听说有位叫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如我们把他请来试试?赵王:(急忙招手)快,快,快把蔺相如请来!  相似文献   

17.
《同学少年》2008,(1):52-53
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因"完璧归赵"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他又在渑池相会时,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拜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蔺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儿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到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赤裸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从此结成生死与共的朋友。  相似文献   

18.
<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除了主要人物蔺相如廉颇之外,其实缪贤、赵王、秦王这三个人的形象也非常有特色,值得我们去分析探究。先说缪贤。他的身份是赵宦者令,主要事件是荐贤,推荐蔺相如"报秦",光推荐这一项就堪称伯乐,关键是他为了推荐蔺相如,曝出了一个惊天的大秘密,他竟曾有过叛逃离国的念头。你想想,为了引起他人的关注,把一个天大的隐秘袒露出来,想必也是醉了。没有相当的勇气,没有为国担当的责任,谁愿自曝己丑?  相似文献   

19.
《将相和》备课参考江苏王兰柱缪贤与蔺相如课文中写,正当赵王和大臣们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蔺相如可以出使秦国,这个人叫缪贤。缪贤是赵国宫中宦官的头领,蔺相如是他门下的舍人。缪贤为什么说商相如机智勇敢,可以出使秦国呢?对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有这样...  相似文献   

20.
精讲课文,就是对课文面面俱到,事无巨细地剖析讲述吗? 答曰:非也.精讲课文应该视教材的具体内容,特别是学生对教材的熟悉程度,对知识掌握的情况而确定精讲内容.有时,即使是教材的重点,也不能被精讲,因为学生运用已学知识与已获能力即可自行解决.总之,根据笔者教学体会认为这样三点可确定为精讲要点.一、抓住关键性词语. 名家名篇,不乏精采之处,通过这些地方的讲解,使学生在获得享受的同时看到自己的差距,这对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培养,对理解能力的提高,都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渑池之会"一部分中有这样两句话:"秦御史前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这里的"令"和"为"两个诃的使用就很精采."令"字不仅祈使的口气.而且比较强硬,在秦赵两王之间,谁都不能用"令",但秦国这位御史却把秦王"请鼓瑟"的"请"字写为"令",这就活画出秦王逞凶逞强、蔑视弱小的嘴脸,揭示出企图称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