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循环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一种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新模式 ,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发展循环经济是时代的要求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发展循环经济就是保护环境 ,其主要的体现就是它的 3R原则。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形态 ,生态工业园区是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和工业生态学原理而设计建立的一种新型工业组织形态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症结。为解决这一症结矛盾,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正在把发展循环经济看作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循环经济的基本趋向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和绿色化转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将从根本上改变我国资源过度消耗和环境污染严重的局面,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为生态学建设提供了根本性保证,为新型工业化开辟了新的道路,是保护环境和削减污染的根本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本文在深入理解循环经济本质特征的同时,对循环经济中的生态学思想进行了总结分析。循环经济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是以生态系统为依托,生态文明为客观要求,生态工业园区为载体,生态平衡为原则,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理论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循环发展。生态系统的整体性、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平衡等生态思想构成了循环经济中重要的生态理论。  相似文献   

4.
建设生态省、生态市、生态区域的本质要求是发展生态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和工业明观生产力比较,两既有传承关系,又有本质区别。工业明观生产力属于发达生产力,发达生产力只有同先进的明取向相结合,才能成为先进生产力,生态生产力即是先进生产力。发展生态生产力是推动21世纪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是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主要力量,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从而也提高经济拉动力的根本要求。循环经济是生态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模式,应当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态生产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县域经济发展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生态工业园区是县域生态工业的主要载体。生态工业茵区有虚拟型、现有改造型和全新创建型三种建立模式。目前,县域经济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存在物质集成障碍、技术障碍、信息共享障碍、效益障碍和政策障碍等障碍,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6.
循环经济是现代社会经济和工业发展的全新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在政府治理和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政府改变传统治理模式,扩展管理理论的研究领域,使之围绕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治理理念实现公共福利。在循环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政府治理的路径选择包括:政府要提供良好的公共政策环境;加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建立循环经济信息公开机制;确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等。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方略具体包括:加强生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政府的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提出来的,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高级的人类文明形态,它表征着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进步状态。而在建设生态文明过程中的政府治理方略具体包括:加强生态教育,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确立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完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建立生态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推行循环经济等。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背景下的滨州经济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滨州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主战场,其经济发展应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坚持工业兴市,打造环渤海地区经济增长极,集约利用土地资源,打造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区,并把滨州建设成为生态园林型宜居城市。  相似文献   

10.
县域生态工业园区发展路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县域经济发展生态工业是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生态工业园区是县域生态工业的主要载体。生态工业园区有虚拟型、现有改造型和全新创建型三种建立模式。目前,县域经济构建生态工业园区存在物质集成障碍、技术障碍、信息共享障碍、效益障碍和政策障碍等障碍,因此需要进一步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1.
当代经济发展已经导致了一系列的社会危机,这是因为经济的发展在很多方面与政治、化的进步都存在相互冲突的地方,其具体表现就是当代社会的经济中心化。要引领当代经济发展走出这个危机,只有建立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经济生态”的发展模式,即经济、政治、化各方面发展的相互论证和支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2.
浅谈邯郸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是集经济、技术、社会、环境于一体的系统工程,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后劲和发展活力的最为先进的模式和先进的经济形态。邯郸市作为一个老的传统工业基地如何焕发青春活力,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循环经济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生态和谐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也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基础。实现生态和谐的有效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循环经济的措施有:尽快完善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的法律法规;完善循环经济激励机制;建立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循环经济模式;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研究,建立部门、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支撑体系;明确政府、企业和公众个体的地位与作用,形成全民绿色消费共识等。  相似文献   

14.
"绿色发展"是我国在生态治理全球化背景下总结过去发展经验,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新形势、新问题和新常态而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要处理好绿色发展中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可以通过对比马克思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来汲取智慧。生态马克思主义则要求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控制经济发展速度。对中国而言,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是统一的,转向绿色发展,应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5.
在国内现有文献中,区域发展生态工业的主要路径就是建立生态工业园。其必然结果是,把研究视野局限于区域内部的产业园区,同时局限于如何构建园区企业间的生态链,将区域生态工业发展引入了十分困难的境地。为此,本文构建了区域工业生态系统的四重空间,即企业、工业园区、区域和区际四重空间,并提出了相应的实现路径——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园、区域内的生态工业网和区际生态工业网,从理论上为发展区域生态工业拓宽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低碳经济     
《中国职工教育》2010,(4):32-32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  相似文献   

17.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废弃物的循环再 生,追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循环经济有三条基本指导原则:1、减量化原则;2、 再使用原则;3、再循环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有诸多工作,但最重要的是提高全社会对环保的参与度和意识。  相似文献   

18.
《邢台学院学报》2019,(4):102-105
生态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从而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整个经济链、产业链和生态链的协调发展,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河北省如何依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环保低耗的产业,使生态经济在经济发展中发挥有益的作用是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  相似文献   

19.
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重要缺陷在于低估了自然的反作用,没有把环境成本计算到经济成本之中,并把自然资源看作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仓,忽略了资源的有限性及其自生、再生和共生。生态经济是一种生态文明的经济发展表现形态,旨在摆脱现实社会面临的各种困境的一种理念及其实现途径的具体模式,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类从传统工业化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向生态经济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中。优先考虑可持续发展,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与“资源——产品或用品——废弃物排放”这种不考虑生态因素、没有环保意识、一味追求征服自然的传统经济模式以及“先污染,后治理”的过程末端治理做法,有着本质区别:它是一个“资源-产品或用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反馈式循环过程,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