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学习教育的艺术强调共情。婴儿从一开始就有共情的表现——别的宝宝哭了,他也哭,你对他笑,他也对你笑。如何让孩子学会感受别人的感受,关键在于家长。如果孩子用玩具打了小朋友的头,一定要让他知道小朋友会很痛,同时问问他如果别的小朋友打了他,他会有什么感受。言行一致。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你就必须以身作则。如果你为了避免买全票而谎报孩子的年龄,或者在邻居背后说他们的闲话,你的孩子会和你有什么不同吗?而且,仅仅做一个榜样是不够的。Lickona博士说:“你必须用语言清楚地告诉孩子怎样做是正确的。”所以,你要明确自己…  相似文献   

2.
《留学生》2006,(5)
世界名校有很多,比如哈佛大学、剑桥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究竟去哪所大学留学,才是最好的呢,留学之前,许多人肯定都思考过这个问题。其实,去哪所大学留学并不重要,关键是你是不是选择了一个最让你魂牵梦绕的专业,这个专业是不是装下了你最盎然的兴  相似文献   

3.
哈佛名言:一个人的成功与失败并不在于知识与经验,而在于思维方式。[文题]南北战争期间,在关于格兰特攻打亨利要塞军事计划的讨论中,林肯总统曾向哈佛克将军(格兰特的顶头上司)征询意见。“在你的部属之中,有谁认为我们将在两年内取胜?”“格兰特,总统先生。”“在你的部属之中,还有谁主动提出向敌人发动进攻?”“只有格兰特,总统先生。”“哈佛克将军,我深深为格兰特先生这样的作战态度感到自豪。他一定会为我们打一场胜仗。”在后人研究美国内战的文献中,许多人都指出,格兰特是北方将领中态度最积极的人,也是一个主张疯狂进攻和冒险的人。…  相似文献   

4.
杨志军小说的悲剧性冲突清晰地体现在人与荒原(自然)生命内涵的关照,通过对自然界万物与人的生命历程的冲突,表达着对生命的理解、对人性的批判。另一方面,正因为自然的伟大,人与自然的冲突,使其作品表现出崇高的艺术品质,在感受着人与自然之间激烈冲突之中,体味着人类为了生存、自由而不懈抗争的意志品质和精神气质。  相似文献   

5.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高度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新思想、新观念以及国外的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在平面设计领域,平面设计师必然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与回应,而陈幼坚也进行了自己的努力和探索。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和文化长期发展过程中的积淀,但对传统图形的研究和探讨并不是为了重复过去,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现在和未来,西方文化同样有自己的优秀之处,我们也不能盲目排外。在陈幼坚的设计作品中,他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同时借鉴西方文化,更好地以现代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丰富了设计的表现手段,使现代设计拥有更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6.
张云 《留学生》2009,(1):24-27
他是改革开放之后最早走出国门的留学生之一,1986年,谭盾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远赴美国留学,跟随大卫·多夫斯基学习并获得博士学位。留学生活让这个来自湖南乡村的毛头小子,最终凭借着他对东西方文化的独特感受,获得了世界性的尊敬和荣誉。对于谭盾来说,留学生活就像是一场大风,这场大风,让他这只雏鹰得以展翅翱翔。  相似文献   

7.
什么更阜微     
皮特大学毕业时,正赶上美国经济萧条,许许多多的大学毕业生都找不到工作。虽然他拥有哈佛大学经济管理专业这样过硬的毕业证,但也难逃厄运。一天,皮特在报纸上看到一家小出租车公司招聘司机的广告,决定去应聘,他还打电话邀请自己的几位同学一起去应聘。想不到他在电话里遭到同学的一阵奚落:“你知不知道自己是哈佛的毕业生?怎么能去做出租车司机那样卑微的工作?那不是丢你的脸,是在丢哈佛的脸!再说了,如果想开出租车,我们上哈佛干什么?”最后,只有皮特一人做了出租车司机。  相似文献   

8.
当“立德树人”再一次成为舆论热点之时,新的一年到来,又将有一大批立志留学的学子满怀人生理想踏上未知的征程。离开了中国学校的思想政治生态,留学生开启的是自我教育的旅程。无论哈佛还是剑桥,没有人会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你,那里的教育会给你很多德智体美的正能量,但是不会努力把你培养成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导你全心全意为中国人民服务。留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思想开放的过程,更是一场品德的修行,必须通过自我教育完成。  相似文献   

9.
七彩人生     
<正>在过去40年里,威廉·菲兹西蒙斯亲手为哈佛大学挑选每一个本科生。可当年他试图敲开哈佛大门的第一个回应,是一句响亮的"不可能"。那是上世纪60年代,哈佛还被认为是一所"为精英阶层量身定做"的大学。没有人相信穷人家出身的威廉能够上哈佛,连他的老师都拒绝为他写推荐信,并极力劝道:"那地方不属于我们,你不可能融入哈佛的。"然而他们没有料想到的是,威廉不仅进了哈佛,还留在哈佛,成为招生"最高长官",并最终改变了哈佛招生录取的面貌,让这所名校从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接纳了更多像他一样被认为"不可能"的人。  相似文献   

10.
荆墨 《课外阅读》2013,(7):58-61
<正>艺术关联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每个人的成长。一个人的一生绝不可以没有艺术修养,即使你不想做一名艺术家,但你至少是想做一位高尚的人、一位有能力的人、一位充满着生机的人,那么你就应该接受艺术的陶冶!  相似文献   

11.
郭嵩焘是近代中国首先提出在留学中学习西方"实学"和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阐述留学地位的思想家。他认为洋务派的派遣留学有局限,并且提出了不少的建议。他是近代中国第一个走出国门的驻外使臣,在出使期间,他积极推进当时的留学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他的留学思想和实践在近代中国留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元素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被设计师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中国古代的平面设计艺术主要体现在书法和绘画两方面;"中国元素"这种中国独有的元素,被多数中、外国人所认同,用具有中国元素的文字和图形把信息传达给受众,让人们通过这些视觉元素了解你的设想和表达的思想,表现出自身的民族审美心理和价值取向.在现代设计中,设计师立足传统,再加之于西方设计理念的借用,把中国传统元素的传统性与时代性,个性与共性整合为一个富于生机的新图式,抒写出富有中国气派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郑杰 《留学生》2013,(6):18-19
他曾在音乐学院留学声乐,却考入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成为第一位获哈佛大学医学博士并入选完成哈佛临床住院及专家医师训练的中国人。第一个直接入选美国内科学院院士的来自中国的华人,并入选美国顶尖医师录。第一个在本世纪初出任美国医药与生物技术上市公司全面主管研发的华人执行官。  相似文献   

14.
【作业设计内容】四年级想像作文训练题:拼拼图,然后写一篇想像作文。第一步:我是小设计师。动脑筋,拼一拼,设计一个你喜欢的动物或植物。(图形可重复使用)第二步:我是故事大王。动、植物是人类的朋友,编一个与你设计的动(植)物有关的故事,把你编的故事说给你周围的同学听,听听  相似文献   

15.
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即美学问题,而设计的形式对于设计艺术而言具有本质意义.如何从美学乃至艺术哲学的高度对设计艺术的审美现象进行分析.中国现代的设计师学习西方,但也有自己的发展方向,年轻设计师的潜力巨大,要深层次地挖掘艺术内涵.本文主要对什么是美、设计美学的含义及实例分析设计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对设计美学进行了分析和输理.  相似文献   

16.
犟任性、不听话,是许多独生子女父母难以对付的一桩尴尬事。他们大惑不解:是孩子的祖父母宠坏了他(她),还是我们管教不力?冷落他、罚他、打他,苦口婆心、软硬兼施,该说的都说了,该做的都做了,但收效甚微。那么,到底该怎样对付任性的孩子呢?第一,对付任性行为严重的孩子,最忌他说西,你偏要说东,非要强制他屈服。任性行为就像弹簧一样,有着惊人的反弹力,往往压力越大,结果越让你无法下台。所以,聪明的办法是力避正面冲突,“岔开话题,另做选择”,不让孩子有发脾气的机会。第二,可以做游戏给孩子看,让他目睹和感受“任…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中国艺术界,采用具象还是抽象,传统还是前卫,架上或是其他,这些都不是衡量后现代的标准,后现代不应局限在某种样式主义之中,他是艺术家现实感受,文化思考的艺术表达方式。后现代可以包容自然、历史、传统、未来,具象、抽象以及人类过去和今天的所有文化现象,中国的艺术具有广泛的后现代性发展前景和空间。  相似文献   

18.
<正> 现代教育观认为,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决定着教育教学活动的成败得失,而教师的心理素质,又是教师主体地位得以确定的重要基础.教育是一门艺术.而“教育人是艺术中的艺术,因为人是一切生物之中最复杂和最神秘的”、(夸美纽斯语)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他们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因而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陶行知语)由于教师担负的特殊使命,教育和社会对教师的心理素质构成也就有了特殊的要求.国外教育家在对万名中学生问卷调查后,总结出一个理想的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耐住.他绝不会放弃,直到你能做到为止;尊重课堂上每个人,他不会把你在其他同学面前像猴子般戏弄;友善的态度.他的课堂犹如一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中国艺术界,采用具象还是抽象,传统还是前卫,架上或是其他,这些都不是衡量后现代的标准,后现代不应局限在某种样式主义之中,他是艺术家现实感受,文化思考的艺术表达方式。后现代可以包容自然、历史、传统、未来,具象、抽象以及人类过去和今天的所有文化现象,中国的艺术具有广泛的后现代性发展前景和空间。  相似文献   

20.
李安导演的电影,既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思考,也有对西方价值体系的感受。其早期作品"父亲三部曲"的三部影片从不同角度逐级深入地表现和阐述了中西方两种不同文化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及在这种冲突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归属。在此后的作品中,李安继续着他对于中西方文化和艺术的思考,极力将中西方文化的内涵及其美学表达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并出色地运用到电影拍摄中,形成了其独特的创作风格,获得了国际电影界的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