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同志说过:要教会“写”先要教会“想”。这是很有道理的。学生作文打不开思路,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会“想”,不能不说是原因之一。于是我就有意引导学生去联想,去想象。遐想联翩思路广开嘛。一、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联想,想象。1.引导学生比较同类型的人物形象。讲《范进中举》时,我问:孔乙己和范进两个人物形象有什么异同?这两个人物形象能够说明一个什么共同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根据古诗的特点以及小学生的审美规律,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一、展开想象,感知形象美小学生的思维往往以形象为支柱,而古诗具有“文约而意丰”的特点,要让学生在有限的文字中理解丰厚的内容,必须依靠想象,开拓广阔的思维天地,唤起和重组学生记忆中的表象,进而“看见”或“听见”诗中所绘或所述。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启发诱导,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有层次进行。如《寻隐者不遇》,教师在疏通字面时,要激发想象:是什么人问童子?“松下问童子”说明是什么地方问的?为什么要特别说“松下”?可能问了些什么?可能回答了什么?  相似文献   

3.
有位教师讲《三味书屋》,简介课文内容后,学生问:鲁迅先生读书的地方为什么叫“书屋”,不叫“学校”?“三味”是哪三味?听到这些提问,教师皱起眉头,说:“这没什么研究的!就跟我们每个的名字一样,爸妈给取的呗。”课后,教师抱怨道:“这些学生真怪,尽提些怪问题.把我的教学计划全搅乱了!”我认为学生提问题是他们思维活跃、观察细致、想象丰富、好奇心强的表现。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可见,学生提出的问题越多,说明他的观察越  相似文献   

4.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疑惑。于是我抓住想象的翅膀,去探索。我问大海:“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大海说:“生命的意义是浪涛般活力的四射。”我问蓝天:“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蓝天说:“生命的意义是小鸟般活力的飞翔。”我问绿树:“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绿树说:“生命的意义是青草般活力的张扬。”我顿悟:没有活力,生命也就不曾有过真正的意义。生命的意义$江苏省铜山县利国镇实验小学六(1)班@彭伟航  相似文献   

5.
《绝句》是唐朝伟大诗人杜甫的名篇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一幅春天充满生气的意境深远的画面。针对这首诗的特点 ,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步骤 :一、自学古诗 ,引导学生想象图画 ,体会意境。学生读诗自学 ,通过自学弄清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都在什么地方 ,对这首诗有个大致的了解。二、通过“画诗” ,理解诗句 ,体会诗情。1 .出示前两行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这时我问 :“这两行诗描写了什么景物 ?”(黄鹂、翠柳、白鹭、青天 )然后 ,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柳树和蓝天 ,问 :“你能画出黄鹂和白鹭吗 ?”学生一听 ,纷纷举手。我让…  相似文献   

6.
苏教版教材第三册第32页上有一道应用题:爸爸、妈妈和小芳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5元,一共要用多少元?练习时,有一位学生问我:“老师,小芳多大了?”我一下懵住了,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如果小芳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我对这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大加赞赏,问她是怎么想到的,她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两张票的,现在去才买三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芳还小不需买门票,是求2个5  相似文献   

7.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  相似文献   

8.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  相似文献   

9.
所谓“点拨” ,就是点明要点、拨正思路、启迪想象、规范思维。在教学实践中 ,我们既要“点出”问题的关键 ,“拨动”学生的思维 ,又要点出思维的起点 ,拨正思维的方法。课堂点拨有以下四种方法可循。一是铺垫点拨。教学时遇到坡度陡、难度大的问题时采用铺垫辟路方法 ,在学生的思维通路上筑上一些台阶 ,变陡坡为慢坡 ,使学生的思维顺序稍作变通 ,凭借自己的努力 ,通过难点 ,解决问题。拿《七根火柴》来说 ,要提问 :“无名战士身上体现了革命者哪些精神 ?”用铺垫的方法点拨 ,首先问 :“文章叙述了怎样的情节 ?”很快有学生答 :“阴冷潮湿的…  相似文献   

10.
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要求我们对教育对象全面负责 ,全方位提高质量。根据生物课程以形态、结构为主的特点 ,我采用新的教学模式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联想。 联想是由一个事物而想到另一个事物的心理活动 ,其目的是设立想象意境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思维空间 ,使学生进入角色。如在讲述鲫鱼体形的时候 ,教师可以问学生“鲫鱼的身体形状是怎样的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展开想象 ,拓宽学生思路。学生答“两头尖、中间粗”。再问学生 :“它的形状跟日常生活中的什么相似 ?”由…  相似文献   

11.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大哲学家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  相似文献   

12.
先讲一个笑话。两个人结伴到山里去露营。睡到半夜醒来,A问B:“你觉得怎么样?”B说:“看到满天的星星,深深感觉到宇宙的浩瀚,造物者的伟大,我们生命是何等的渺小和短暂……那你又看出些什么呢?”A冷静地回答道:“我看出来有人把我们的帐篷偷走了。”如果这两个人分别是北大和清华的学生,我问你,谁是北大学生谁是清华学生?  相似文献   

13.
小学四年级开设地理课。四年级学生对“地理”一词是很陌生的。什么叫“地理”?地理课包括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学地理?他们对这些问题都弄不清楚。因此,在上新课之前,必须上好地理始业课。下面是我上地理始业课的教学实况。我在黑板上写了“地理”两个字,问:哪个同学知道什么叫“地理”?有个学生答:地理就是讲大  相似文献   

14.
自制教具除了能弥补自然实验教学仪器的不足 ,还能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 师生自制教具突破教学的重点  自然第九册《反冲》一课 ,反冲现象是这一课的教学重点。上课前两天 ,我辅导学生利用饮料瓶和小玩具车制作喷水反冲瓶和气球反冲车。上课时 ,看到学生制作喷水反冲瓶和气球反冲车 ,就问 :“你们做的喷水瓶和气球车玩过了没有 ?”“有什么现象发生 ?”有的学生抢着回答 :“水喷出时瓶子在转动。”有的学生争着说 :“气球里的气喷出时 ,小车向前跑。”我接着问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现象 ?”跟着指导学生利用喷水瓶做喷水的反冲实验 ,…  相似文献   

15.
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例子: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 “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 “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茫然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的问题。”后来,维特根斯  相似文献   

16.
有一只老虎,他和一匹马是好朋友,他们都住在画室的地毯下面,因为他们喜欢绘画。有一次,住在这座房子里的小女孩仙娜问他们:“你们怎么会变得这么扁,可以待在地毯下面?”“因为我们是想象的动物。”他们说道。“我是一只想象的老虎。”“我是一匹想象的马。”  相似文献   

17.
谢璇 《广东教育》2003,(11):19-19
自习课上,我布置学生做作业,教室里静悄悄的,忽然坐在后排的晓强和肖欣吵了起来,继而你抓我的手,我揪你的衣服,“战争”一触即发。我快步走过去,站在两个人的中间,问他们为何争吵。晓强说:“他把我的作业本给撕破了,还骂我是吝啬鬼。”“我作业不会做,问他,他不说。”肖欣说。“我愿不愿意说是我的自由,你凭什么骂人?”“老师不是让你帮我吗?”“你们准备就这样吵下去?”经我这么一问,两个人都住了口,我继续说下去:“你们都长这么大了,也明白了许多道理,冷静下来想一想,在这件事中你们自己哪做得不对?假如你们现在是老师,会怎样想呢?难道你…  相似文献   

18.
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学生探索我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时,先出示一块小黑板,上面画着两个大小明显不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问: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学生凭借观察力可以很容易地直观判断。接着我又问:大多少呢?学生议论纷纷,回答不上来。正当学生遇到问题有了学习新知识的欲望时,我启发说:到底长方形面积比正方形大多少,光凭眼睛看不行,必须求出它们的面积来比较。说着,用虚线在两个  相似文献   

19.
《背影》感人至深.但是对于人生体验和阅历有限的中学生来说,《背影》却并不容易感动他们.要读懂这篇文章,我认为应先从结尾看起.结尾段表明了什么?可以让学生总结.我想学生是可以总结出来的:就是两条:其一,父子关系有一段时间并不好;其二,“我”思念父亲,思念父亲的背影.那么接下来我要问:这两条之间是如何实现转换的?父子间的心结是如何解开的?学生肯定会回答:父亲的背影感动了“我”.我将接着问:父亲的背影对于“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同学们多半会说,意味着父亲对儿子的感情.但是,仅仅如此吗?由此,我们再从头读这篇课文.  相似文献   

20.
[题目]学生问老师的年龄,老师说:“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3岁,而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36岁了。”问老师与学生现在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