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发多写短新闻,新闻界已经倡导多少年了:可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我们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少。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短些,再短些”。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今年,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倡导好短文。  相似文献   

2.
要将同题新闻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新闻的传统法则是“短些、短些、再短些”,在报纸只有四个版的“薄报时代”,这是没错的。但在版面空间扩张了无数倍的“厚报时代”的今天,对那些读者关注、主题重大、新闻价值含量高的新闻,则需要做得足些、足些、再足些。这既是满足读者新闻欲、知情权的需要,也是同题竞争之必需。要将新闻做得不留空档、不留死角,做得读者想知道什么,我这里就有什么,  相似文献   

3.
在有限的文字里传达尽可能多的信息,是受众对媒体的基本要求。传播信息,为社会、为读者提供大量及时而有价值的信息,是新闻工作的重要职责。在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阅读、收听收看新闻的重要目的就是获取信息。新闻信息含量越大,越能吸引读者。反之,读者自然不愿看。《新民晚报》社长兼总编辑赵超构自1956年夏主持该报工作以来,实行“短些短些再短些、广些广些再广些”的办报方针,使报纸有很大改进,销量大增,在新闻界中颇有影响。我理解,这个“广些广些再广些”就是指新闻信息含量而言的,对今天…  相似文献   

4.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5.
蒋剑翔 《新闻界》2003,(2):53-54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文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者——文章的写作者,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我国是造纸、印刷术的发源地,我们的先人们写文章,历来十分吝惜  相似文献   

6.
新闻短不短,不是我们记者、编辑想不想短、能不能短、短不短得下来的问题,而是读者愿不愿意看、看与不看的问题。从读者角度来考虑、审视、回答问题,是探讨新闻长短与否的最基本的法则、最主要的原则、最根本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7.
李喜 《军事记者》2004,(2):18-18
新闻“求短”不是新话题.但却是个难题。从上个世纪40年代开始,中央党报就带头倡导“短些,再短些!”如今看来.“求短”之路,仍显艰难。新闻写短好处多,这个“理”大家都懂;求短之“术”.也有不少专论成书。这里“老生常谈”几点,以求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8.
近些年来,随着报纸的扩版和“厚报时代”的来临,“大特写”、“大周末”、“大追踪”泛滥成灾,一些报纸的稿子愈写愈长,章愈做愈大,圈内圈外微词颇多,“短些、短些、再短些”、“让新闻短下来”的呼声,不时在耳旁响起。“短些”,如何短?作为记——章的写作,我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须从“简些”做起。  相似文献   

9.
以“必读”和“实用”为特征的服务类新闻,正在成为现代报业,特别是以都市读者为主要发行对象的都市报的“拳头产品”。探讨服务类新闻的采写及编排规律,根据市场需求、读者需要和传媒的地域特点,打造读者认可的“服务品牌”,做好做足服务类新闻,被普遍看作是都市报的成功之道。 全些、再全些 所谓服务类新闻,是指那些注重发掘沟通社会、服务读者物质和精神生活、尤其是衣食住行的  相似文献   

10.
现场短新闻最大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有较强的现场感。他能够把读者带入新闻事件中,拉近新闻事件与读者的距离,使读者对新闻事件有一个生动真切的感受,达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大大增强了新闻的活力和吸引力,让读者觉得可信、可亲、可读。因此,要写好现场短新闻,  相似文献   

11.
在我们的报纸当中,通常最吸引读者的新闻是现场短新闻,它是报纸的轻型武器,是报纸大餐中最不可缺少的“佐料”,它包含着一是现场的情形,二是短的叙述。两者的相互融合就构成了现场短新闻的简洁美。简洁美是时代特征的体现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当快,形势发展时不我待,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要应该发扬“短、快、活”的优良传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因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不但要求及时获得更多新闻信息,还要求在短新闻中得到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记者必须在采访与写作上下功夫,在题材选择、报道时间、作品篇幅上都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地…  相似文献   

12.
《新民晚报》早期提出新闻要“广些广些再广些,短些短些再短些,软些软些再软些。”这与当前强调的新闻三贴近要求,即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新闻题材来看,报纸不仅要有“硬新闻”,即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还要有“软新闻”,即人情味较浓的社会新闻(民生新闻、娱乐新闻、体育新闻、服务性新闻等)。  相似文献   

13.
解放军报2001年12月4日第六版《群策集》专栏刊登的《要有学习生存观念》一文,是一篇短而精的好文章。作者李金宇从理论上一般地阐述学习的重要性讲到当前重视学习的特殊必要性,从经济领域讲到军事领域,从国外讲到国内,既引经据典,又联系实际,说理透彻,阐述独到,全文只有四百余字,读来令人茅塞顿开、受益匪浅。此类短而精的好文,我们常见于报端,且有蔚成风气之势。新闻短而好、短而精,这是我党我军新闻工作的老传统、好传统。毛主席曾多次要求我们的新闻写作要短些、再短些, 灯下拾零树立无产阶级的良好文风;邓小平…  相似文献   

14.
1996年12月29日,新华社发布了一条简短的新闻,颇为引人注意。兹将这一条消息引述如下: 美国目前有一张颇为流行的“快餐式”报纸,这张报纸的特点是消息报道简明扼要,三言两语道出读者最关心的事情,最长的消息不超过300字,有的只有标题和副题。这种报纸适应了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 这条消息给了我们以什么启示呢?它告诉人们:新闻必须加快改革的步伐,必须向“短些,短些,再短  相似文献   

15.
陈融 《青年记者》2009,(24):93-94
现场短新闻,是报纸宣传中常博得读者欣赏和喜欢的一种报道形式,也是最能代表新闻记者特色的一种常用体裁。它以新、短、快、活见长,现场感、时代感和立体感强烈,比一闪即逝的动态报道有生命力。写好现场短新闻,有助于推动新闻改革,改进采访作风。  相似文献   

16.
当新闻信息成为现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养分时,如何吸引读者的眼球,如何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到最多的有效信息,从而在“快餐时代”赢得读者,赢得竞争,是所有记者、编辑们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同时,现在可供读者选择的报纸、新闻众多,因此,在新闻传播理念上,正如项晓宁先  相似文献   

17.
在新闻作品中,叙述和描写事物的时候。不必要用很细腻的笔法,而是用最简要的线条,最简练的语言来勾勒事物。这样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我们称之为简笔。新闻作品强调用简笔.是因为读者读报主要不是欣赏文字之美。而是想用更短的时间获得最大量的信息。过于细腻的描写和叙述会使读者感到浪费时间,  相似文献   

18.
温兴邦 《新闻战线》2013,(1):103-104
纸媒虽然不能最早告诉读者什么,但最适合在读者求证热点问题时,能向读者确认、解释或分析些什么。针对读者感兴趣的重点话题,将其做深做透。宁波日报国内国际新闻版从2008年开始转型,以"抓住一点,不及其余"为编辑方针,明确每个国内国际新闻版面强势突出处理一个重点稿的编辑思路,并把版面特色确立为"标题有吸引力,  相似文献   

19.
刘勇 《新闻界》2000,(2):53-53
提倡写短消息 ,已不是一个新问题。从40年代开始 ,中央宣传部门就不止一次的要求把消息写得短些 ,再短些。消息写得长 ,这是不少新闻媒体久治不愈的顽症 ,喊一会儿 ,短一阵儿 ,然后还是习以为“长” ,该长则长 ,该短也长 ,想长便长了。现在 ,一两千字的消息已屡见不鲜 ,由一版转至二版的消息也已司空见惯。这种“长风”不仅中央大报有 ,地方小报也有 ,较为严重的当属不大不小的产业报了。短消息是读者的期盼 ,是时代的呼唤。消息只有写得短 ,才能写得快 ,只有快 ,才能保持新闻的时效性和新鲜感 ;也只有短下来 ,才能使报纸版面活起来 ,令读…  相似文献   

20.
任浩 《新闻前哨》2003,(7):39-39
简洁与精炼是新闻的基本要素之一。近些年来,新闻改革风起云涌,各家媒体纷施妙手,力图让自己的新闻更耐读更能吸引“眼球”。这其中,“让新闻短些再短些”成为改革中呼声最高的口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