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世纪,中国新式美术学校出现了教师艺术家的特殊身份。潘天寿早在20年代就进入新式学校从事中国画教学,深感传统国画面临着“被改造”和“被融合”的双重压力,危及生死存亡。面对挑战,他的应对策略是“拉开中西绘画距离”,在国画教学训练方面主张去契斯恰科夫素描体系;就具体方法而言,他在教学对话和笔谈中,通过传统中西绘画的对比,...  相似文献   

2.
岭南画派在风风雨雨中走过了整整一个世纪。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广东画坛,岭南画派与广东"国画研究会"关于新旧艺术的论争,引发了关于传统中国画现代变革的思考和对西方绘画的认识,促进了中国画的变革与发展,也丰富和活跃了广东乃至全国的艺术论坛,影响深远。20世纪初广东画坛包括岭南画派在内的各种画学主张、艺术追求及艺术风格的生发与形成,都与民族危难、社会变迁、西风东渐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中西之争、古今之争密切相关,由此发生的中国画的现代变革是广东画人顺应历史潮流的自觉选择。考察岭南画派绘画思想的生成要素和表征特点,将其重置于二十世纪初特定的历史文化情境中,对于探索中国画如何开始现代变革的历史建构,以及如何看待和评价这种现代变革,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岭南画派的诞生、发展过程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画现代变革的历程。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文化工业”现状是处于历史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二律背反的复杂语境之中的,这就决定了当今中国的大众文化除了依照商业准则,成为一种类似西方模式的“文化工业”外,还不能忘却今日中国文化独特的人文主体性、启蒙性与社会历史深度.事实上,“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是幽深复杂的,本文主要解读该学派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歧义以及这一批判理论的结构复杂性,以期为我们理解“文化工业”现象提供更确切的知识佐证.  相似文献   

4.
试论《沧浪之水》对中国传统"权力"文化的悲剧性揭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跃珍 《图书馆》2005,(5):59-61
《沧浪之水》深刻揭示了中国传统“权力”文化对“人性”的扭曲与消解。池大为面对的,不仅仅是权力,更重要的是需要面对家庭、亲友和整个社会对权力的崇拜心态。池大为不是屈服于权力,而是屈服于“权力”文化心态。这是池大为的悲剧,但更是中国传统“权力”文化的悲剧。小说的深刻意义就在于揭示了这种文化悲剧。  相似文献   

5.
<正>徐悲鸿是我国现代美术发展的开拓者和引领者,在20世纪初思想界以及文艺界的新旧矛盾中,徐悲鸿凭借科学的艺术精神与社会责任感将西方绘画艺术的精华与我国传统绘画艺术结合起来,在提倡美术革命的时代召唤下求新求变,形成了饱含创新性与时代性的艺术思想精髓,对我国现代美术的蜕变乃至当代美术的发展来说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谭丽 《新闻春秋》2023,(6):71-79
20世纪20年代,西方文化进入中国,市场和资本力量的强势崛起使得中国的现代性从早期对民族国家的想象日益嬗变为对都市文化和现代生活的想象,带有现代性印记的“摩登女郎”女性形象应运而生。她们所引领的都市流行风尚通过大众传播媒介成功地在中国动荡年代风靡了整个社会,建构起“摩登时代”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也投射出国人对现代女性以及现代生活的想象。但随着国内民族危机的不断加剧,“摩登女郎”及其构建的消费文化遭到官方政府和社会舆论不遗余力的围剿,“摩登女郎”被冠以“帝国主义的推销员”与“时髦的叛国者”的罪恶头衔,为都市女性群体的时尚观念以及消费行为强加上一层民族主义的色彩。但“摩登女郎”用消费时尚的行为和言论斥责,对官方政府和社会舆论的规训发起了有力的反击与挑战,洋货入超的贸易数字出现了不降反增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杨万青 《大观周刊》2012,(8):147-147
90年代以来,现代国画水墨绘画来势汹涌,其特点除强调笔墨结构,符号形态,和绘画程式以外,还更多的关注了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在作品中反映的个人精神和’体验,对于欣赏作品的人而言,强烈的视觉冲击,颠覆性的笔墨形态,夸张的语言结构,或激进或尖锐的绘画精神理念,都使得现代水墨绘画面临着“中国画不能全盘视觉化”“应该给中国画一个独立发展的空间”的善意劝慰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简单移植”“西方殖民文化的产物”的指责。  相似文献   

8.
与传统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不崇尚炫耀暴露相比, “秀”的兴起是互联网蓬勃发展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表演,“秀”受到媒介技术“中介化”的深刻影响.文章指出,新型人际关系的出现以及自我呈现技巧的提高,使传统中国人在固定交往关系中被压抑的“自我”得到释放,不过,技术“中介化”也可能令“自我”陷入因交往关系复杂化和浅层化所带来的认同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9.
赵金金 《大观周刊》2011,(18):237-237
德国表现主义对中国绘画的影响主要分为二个时期:20-40年代,80年代至今。20世纪在“西学东渐”浪潮中,西方艺术具有人文精神和文化内质的油画开始在中国传播,并影响了中国传统绘画。  相似文献   

10.
文化上的超越曾庆瑞(语言文学部主任、教授):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是一个重要的电视文学现象,里边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文化反思。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坛出现了一次“文化热”,一大批文化寻根作品出现,用当代意识观照传统文化,企图重铸中华民族的灵魂。但当时的“寻根文学”却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一种心理情结——即留学生  相似文献   

11.
高校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阵地,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重任,对全社会的道德建设起着重要的辐射作用。我国加入WTO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各方面正在发生变化,不仅道德价值判断将会与中国传统道德标准及20世纪公认的道德标准不完全相同,而且会遇到不同国家不同的道德价值标准碰撞  相似文献   

12.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承载与传播文明的重大使命使得绵延数千年的图书收藏史包含了丰富的文化意蕴,藏书现象也成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即使在电子图书的新世纪来临之际,不仅纸质图书收藏热潮有增无减,对于以纸质藏书为主的研究也成为突出的热点课题。藏书研究在中国出现过两次热潮,一是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藏书事业进入新的阶段之际,出现了首次研讨古代藏书楼和整理藏书家史料的热潮,但其后各种各样的动乱使藏书研究中断了半个世纪之久。进入20世纪80年代,藏书史研究方始再续前缘,藏书文献的整理和各种藏书…  相似文献   

13.
马修伦 《报刊之友》2012,(12):78-79
在特殊历史时期,纪录片为政治所左右或主动围绕在意识形态的边缘。因此,学者们在研究时往往把纪录片的意识形态研究放到第一位或作为唯一的研究途径。然而,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时期,纪录片仍然体现其特殊的艺术特质与民族文化传统。通过对中国“文革”期间纪录片研究,该时期的纪录片不只是意识形态的传声筒,尤其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借鉴,镜头语言的“红色”符号性以及对故事片的拍摄手法的采用等体现了特有的“中国式”探索。  相似文献   

14.
赵尚 《视听界》2007,(2):75-77
电视选秀还能走多远?如何使选秀节目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打造民族传统文化才艺秀,把传统文化与现代传媒相结合,不失为一个值得尝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坚持“真”与“善”的统一重构现代东方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作为其核心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整个东方世界有着广泛、深远、巨大的影响,是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泛道德主义,其基本特征是特别重视“善”,而对于“真”则缺乏必要的关注。这一特征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观──认识论上,还是在对“真”与“善”的关系及态度乃至对人生目标的理解和追求上都不难发现。哲学上这种片面追求“善”而忽视“真”的倾向,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在中国近代的进步,而且也使我们不能很好地把握社会运动和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评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首先分析了20世纪中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给中国图书馆学的研究和发展造成的影响和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认为图书馆学的产生、发展是多元的,而不是单一的;中国的图书馆学有着自己独特的内涵和优良的传统。最后通过对20世纪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中的“西方中心论”倾向的反思,得出启示:立足本国、面向世界、超越传统、创新领先,是21世纪我国图书馆学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试论"和合文化"与"人和艺术"在图书馆管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林兴 《图书馆》2003,(5):53-54
本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文化”与“人和艺术”运用于当代图书馆管理,旨在开发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倾图书馆人心,筑图书事业大厦。  相似文献   

18.
“新闻价值”理念传入中国后,在适应中国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中,创造性地理解和发展出了中国化的新闻价值规范。在数字时代,新闻业由“固态化”向“液态化”转向,近期的人工智能现象级产品AIGC更让机器成为了独立的传播者,传统的新闻规范受到多种因素冲击,因此,新闻价值需要从历史、社会、文化、心理,甚至更具想象空间的应用场景等多重维度重塑建构,形成一种新的新闻选择专业标准。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19—20世纪以来中国器物在伦敦科学博物馆与展览空间中的角色,包括来自亨利·威尔康姆(Henry Wellcome)的中国医药收藏,以及1938年梅乐和爵士(Frederick Maze)策划的中国帆船展览。本文认为伦敦科学博物馆对于中国器物有着“人类学式”的收藏观,其兴趣往往在于保存那些在机械的冲击下快要消失的传统工艺,这一点与民族志博物馆的思想与实践类似。探索人类学和民族志博物馆的收藏史,对于理解中国“科学器物”在西方博物馆中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也可以窥见在19—20世纪以来知识与物质文化的全球流通中,不同文化体系中对于科学器物理解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河南广播电视台在传统文化类节目制作上有良好的表现,其中“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具备创新意义,对我国的节日文化以及地域文化进行良好展示,并且受到了广大河南群众的喜爱与追捧,在互联网上有较高的热度与话题度。本文以河南广播电视台“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作为案例,对传统文化类节目对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进行浅析,期望能够给予广播电视台传统文化类节目策划人员一定的参考,让传统文化在电视媒体中得到良好的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