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文汇》2011,(9):7-7
2011年高考成绩“揭榜”后,山东省相关部门联合组织媒体高考座谈会,重拳封杀“高考状元”相关信息和炒作。在此之前,辽宁省教育厅也严令全省各校不得炒作中高考成绩和“高考状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都传递出同一个声音:“状元”不应被热炒,“状元经济”必须降温。  相似文献   

2.
《教育》2012,(22):16-17
陈宝泉在2012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撰文指出:又到高考发榜时。按以往的经验,正值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与往年不同,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发声斥责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一有炒作行为冒头即给予痛击。地方教育部门也推出力举:或屏蔽文理科前十名考生分数,或明确参与炒作的学校取消评优资格。  相似文献   

3.
在考试为本位的教育体制下,考试状元自然是一个人们热衷的话题。因此,高考状元被媒体、被社会甚至被北大清华这样的明星高校关注,也就不奇怪了。虽然媒体们在抨击教育体制弊端、抨击一考定人生时不遗余力,但还是不能免俗地在“高考状元”的炒作诱惑下揎臂上阵,而像北大清华这样  相似文献   

4.
教育广场     
《山东教育》2012,(26):63-64
聚焦新闻背景又到高考"发榜"时。虽然今年各主流媒体不约而同发声斥责炒作"高考状元"的做法,虽然各地教育部门也推出力举屏蔽考生分数,虽然专家学者发表调查报告指出"高考状元"功业未能与名号相提并论,但媒体、商家炒作"高考状元"的高潮依然不减。"状元情结"何时休?这个问题十分令人困扰。(2012年7月2日《中国教育报》)  相似文献   

5.
《广东教育》2010,(7):108-109
自2008年开始,山东省人民政府连续3年下发禁令,强调高考分数是考生的个人隐私,不得以任何形式统计、公布升学率,不得以升学率排名排队和奖惩,不宣传所谓高考状元。同时强调保密,不向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提供考生报名信息、考试成绩以及录取信息。今年高考举行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提出淡化对高考成绩的宣传,并具体提出了高考成绩发布的“十不准”原则,其中包括不准利用考试成绩对学校进行排名,不准宣传炒作高考状元及高考成绩排名等。广东省教育考试院也斩钉截铁地表示今年不公布高考状元。对于这些地方的做法,教育部予以大力支持。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我们不赞成对高考状元进行宣传,也不赞成学校为高考状元开展全校范围的庆祝活动。要努力营造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氛围。”然而,在高考状元被学校、媒体、商家、社会各界热棒的背景下,不公布高考状元,避免高考状元遭炒作,依然引发社会各界热议。  相似文献   

6.
《湖北教育》2007,(8):57-57
每年高考分数一出来,各地的高考状元都会相继成为媒体、商家的"宠儿".虽然教育部三令五申不准炒作,但炒作之风依然蠢蠢欲动.  相似文献   

7.
【原编者按】各省、市、N2011年高考分数相继公布后,人们的目光再次被吸引到了“高考状元”身上,都关注他们的学校、成绩、被录取的大学以及学习经验等。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教育部Ak2004年开始,一直要求各地教育部门不要对高考考生成绩进行排名,不要公布“高考状元”,也真诚地希望大家不要炒作“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8.
老爸,要是有一天俺得了诺贝尔奖,是不是就没命了?随着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地的"高考状元"也相继出炉,"高考状元"一时又成为一些学校、媒体、商家炒作的对象.尽管教育部多次重申不赞成任何宣  相似文献   

9.
资讯     
“政府重奖‘高考状元’不合适” 重奖高考“状元”,凸显出政府厚此薄彼,客观上会给“差生”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压力。政府带头重奖高考“状元”,还会引发炒作“状元秀”,形成不好的社会导向。 ——读者评说四川乐山重奖高考状元“我们不同意”中央音乐学院人事任免,引  相似文献   

10.
今天人们对于高考状元群体的关注已经形成了一种热潮。高考状元产生的土壤就是现行的教育评价方式和选拔模式。形成高考状元热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不充分和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追求稳定的心理需要榜样的存在、高考状元培养圈的推动、大众媒体与商家的宣传和炒作、高校之间对状元的争夺。对高考状元热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认识它并更理性地对待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教育部一直要求对"状元榜"进行冷处理,今年广西、辽宁等省也明令不得宣传或变相宣传高考状元。虽然对高考状元的部分宣传可能会"有助于孩子的学习",但减少对高考状元的宣传,不仅可以避免媒体和商家的恶意炒作,更重要的是有助于改变当前由高考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引导人们正确认识高考,促进社会对人才选拔标准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云南教育》2011,(15):17-18
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相继揭晓,围绕高考产生的“高考状元”被过度炒作、高二学生提前进入备考状态、初中生花巨资择校等种种乱象,成为舆论热点。  相似文献   

13.
一些地方在高考成绩出来前,就下发"红头文件"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宣传地区、学校、学生的高考成绩、升学率等具体情况,不得炒作"高考状元"。是的,炒作"高考状元"  相似文献   

14.
《湖北教育》2010,(8):49-49
最近,随着高考成绩的公布,高考状元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各地教育部门发出通知,要求规范高考成绩发布,一些地方特别强调不准炒作高考状元,广东省则表示今年一律不再公布高考状元名单。对于高考状元该不该公布,众网友展开激烈争论。  相似文献   

15.
王旭明 《生活教育》2012,(15):16-17
一如往年,尽管有关部门三令五申不得炒作高考状元,尽管有些地区和学校明确提出不公布高考状元,但打开电视、报纸、网络,各科高考状元甚至包括作文满分者还是迎面撞来,  相似文献   

16.
声音     
"绑架"状元的背后几名身穿校服的小伙子合力扛起一块大幅"喜报",一名胸戴大红花的男生穿过天窗站立在一辆黑色轿车中,紧随其后的是数十人组成的腰鼓队,闹市区行人纷纷驻足围观。日前,一则"恩施高考状元游街"的微博引起网友围观,并且有媒体记者从湖北来凤县高级中学校长周曼那里得到了证实。(据《新华网》报道)"状元情节"和"状元政绩观"让各地一直热衷于宣传本地的高考状元,一些教育部门也借此宣传政绩。商业利益的催化作用更使状元炒作愈演愈烈。尽管教育部早就规定,不得宣传炒作高考状元。但对知识的尊重已经被状元背后的"利益链"挤到了边缘,究其原因,应试教育衍生的"教育政绩观"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17.
周华富 《陕西教育》2010,(10):30-30
这一学期.教育上的最大变化应该是“规范办学行为”:中考和高考状元炒作不见了、升学率宣传没了、学生在校时间短了、双休日不补课了、作业量限制了、考试次数少了、“副科”正常上了、  相似文献   

18.
“状元”情结在中国由来已久,每年随着高考分数线的划定,各地的“高考状元”也随之新鲜出炉,毫无疑问,这些状元都是媒体和高校的宠儿。那么,这些状元的能力到底如何?在进入大学,甚至走上社会后他们是否一直都优秀? 在大多数人看来,高考状元的智商无疑是最高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被称为“中国高考状元研究第一人”的中国科学  相似文献   

19.
尽管有关部门屡次忠告媒体不要炒作高考状元,但依旧挡不住记者们追踪报道的热情。虽说聚光灯下的状元们不会像古时候成为皇上钦点的翰林、相府、当然的乘龙快婿那样风光,但也会拥有相当多的粉丝,成为应试教育下苦难学子效仿的榜样。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以来,有关“高考状元”、“尖子生”、“学生作家”、“小小科学家”的炒作令人目不暇接。而在“特殊教育”这块园地中,园丁似乎永远与“高考状元”等无缘。但他们仍然默默地耕耘着、探索着,引领一群特殊的学生走进缤纷的信息技术时代,在角落里孕育、耕耘着人间四月天的芳菲。他们珍视自己园中的纤纤弱草和无名的小花,尽管知道它们怎样盛开都不会成为兰、荷、菊、梅或者牡丹。可他们依然用爱心呵护着他们,手把手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