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晓东 《新闻三昧》2004,(10):32-32
由于负责宣传工作的原因,每到基层单位,职业习惯总让我想发现几个可以宣传的模范先进人物。但遗憾的是,我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工作中的劳动模范有不少,但他们大多不愿意宣传,或说怕人笑话,或说压力太大。刚开始我想不明白,认为这是他们的谨慎和谦虚,但一次一位被评为市级劳动模范的朋友一语道破天机:“说起这个劳模,要不是累死,就得甘于清贫,这样的劳模,我看当上还不如不当吧。”  相似文献   

2.
喜欢简单     
简单的发型,简单的服饰,简单的笑脸,还有一颗简简单单的心,“组装”成了一个有点儿像男孩儿的、简单的我。我喜欢简单。清晨起床我不会像大多数青春美少女一样,在镜子前涂涂抹抹,梳妆打扮。清爽自然不也是一种美吗?我喜欢简单。简单的笑容每天都挂在脸上,使我赢得了众人的尊重和信任,使我得到了很多好朋友。而那些表情“丰富”、内心“复杂”的人们就像在表演变脸一样,一会儿冷笑、讥笑、苦笑,一会儿开怀大笑、得意地笑。这样不停地演戏给别人看,你不觉得累吗?我喜欢简单。别人都说我太幼稚,虽然没有害人之心,但也毫无防人之心。我不知道干吗要防着别人。如果整天都提心吊胆,想着怎样提防别人,你会很快变老的。人活在世上不正是图个轻松自在吗?为何要整天挖空心思,绞尽脑汁想法子算计别人、提防别人呢?有歌词写得好,“时时刻刻忙计,谁知算来算去算自己”。果大家都扔弃了“算计”,没了害人之心,又何须有防人心呢?我喜欢简单,我不会把情想得那么复杂,不会把每人都看得那么神秘。我对每人都是简简单单,清清澈澈喜欢简单$登封市实验高级中学@王翮  相似文献   

3.
今年3月1日,我们电台播出了一封来自新桥乡荣庄村的听众来信,题目是《镇压麦田要因地因苗制宜》。3日,荣庄村来了一位村干部,气呼呼地找到我,说信中提到“荣庄村非让每人镇压一亩小麦不可”是假的。接着他质问:“电台能不能说假话?”我说:“我们绝对不允许搞失实报道!”他一听,拍桌子说:“明天我也写一篇假的,你也得给我播!你说不让搞事实报道,不就是叫说瞎话吗?”原来他不懂我们的新闻术语,误把“失实”当“事实”了。一场误会,使我想到广播新闻,起码有两点要注意:  相似文献   

4.
读者,是我写稿评仪稿件的良师益友.稿子写得怎么样?成不成功?读者最有资格,最有发言权.因此,我在写稿过程中,常常把写好的初槁念给身边知情的人听,或给他们看,聘请他们当我稿件的评议员,征求他们意见:“你觉得这篇稿子写得怎么样?”他们一听一看一惊,说“写得好”!说明我槁子写得成功,上新闻单位有希望把握.如果他们吞吞吐吐,不大满意,说明我稿子不行,还需要加工补火,并征求他们意见加进那些素材内容适合?然后再修改.实践证明,这样效果很好,发出去的稿件,大部分达到见报上台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翻开1991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二版,当我看到《乐做“洋劳模”愿当“主人翁”》的消息时,竟然吸引了我。虽然,这条消息并不在显眼的位置,可我仍爱不释手地少说看了三遍,并且确实咀嚼了一番。这条消息一反老面孔,“老外”在中国获得中国奖,并且一个“乐”、一个“愿”,足见“老外”对中国人的追求感兴趣了。这消息怎不不令国人振奋?用新闻术语讲,题材非但新鲜,而且重大。这条消息全文不足  相似文献   

6.
今年夏天,当我刚刚走出校门来到哈尔滨日报社《新晚报》文化新闻版实习时,连新闻的5个 W 是什么还不大清楚。我在大学里念的是英语系,却到报社来实习,同学们都说我是演小生的扮了大花脸——行当不对,可我觉得这也是一次机遇。刚学采访的那几天,写出来的消息不像消息,通讯不像通讯,理所当然被主编“枪毙”。她告诉我说:“得找那些热点的,有价值的,读者爱看的写!”  相似文献   

7.
记得一次去采访一个劳模,谁知竟出师不利。这个劳模,听说记者来了,便立即托辞“逃遁”。何故?那个单位的领导说,她最怕记者。记者又非洪水猛兽,何怕之有? 最近我采访另一名青年劳模时,这个疑团才顿时冰释。这次是去了解这个青年劳模为什么在评劳模中落选。  相似文献   

8.
有一次,我跟几个通讯员谈写稿的体会.因为都比较熟悉,他们也就都不客气地说:“你们当编辑的,选用稿件太苛刻,真是横挑鼻子竖挑眼.”我笑着答了腔:“咱们先别扣帽子,你们举例说明.”小孙抢先说:“列车段有个列车长,—天跑车到了兰州.那里的一位老工人找他帮着办件事.什么事呢?老工人的孩子小腿上长了个肿瘤,当地医  相似文献   

9.
说起我与记者打交道的故事, 那真是很多很多的,十七年来,从中央新闻单位到地方新闻单位,从电视台、电台到报社,我结交了很多记者朋友。应该这么说,我一直是他们追踪报道的对象,有时甚至被“追”得很辛苦,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也学到了很多“记者精神”,使我常常思考:作为一名党和国家给予荣誉的劳模,该更多地回报什么给社会。 十几年了,记者们见到我都习惯叫我“徐虎师傅”,感觉很亲切。记得当初接受记者采访时,我很紧张,是单位里的领导、师傅给我很大的鼓励和帮助。时间长了,我和一些经常来采访的记者交上了朋友,自然也就不…  相似文献   

10.
陈迹 《新闻爱好者》2006,(11):46-47
作为记者,有着“政治采访之母”之称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里亚娜·法拉奇曾这样生动感慨地说过:“采访他们常常是一场消耗精力的战斗。我想采访他们的请求几乎总是受到冷遇,或者干脆被拒绝。如果他们终于同意了,我也得等几个月,才能得到一个小时或半个小时的接见。当终于见到他们时,我又不得不使尽一切心计使他们给我比半小时、一小时更多的时间。然而,一旦见到他们,采访活动就成为一场探讨事实真相的战斗……”①作为采访对象,中国著名演员陈道明在谈及记者采访经历时也说过:“采访就像扎针,你找准了我的脉,就能抽出血来;找不准脉,你扎得我…  相似文献   

11.
石峡 《青年记者》2003,(10):12-13
“喂,松竹梅餐厅吗?我是《北京晨报》办公室,订一个……对,那谢谢了。”一个晴朗的午后,北京晨报社办公室,秘书小张招待我坐下后,忙不迭地拿起了电话。“订餐怎么弄得像接头暗号?还挺心有灵犀的,不说吃什么,人家就知道了?”我暗自嘀咕。小张像看透了我的心思,笑着说“何总每天的工作都安排得满满的,为了节约时间,每天中午人还在外办事,就打来电话订餐,而对楼下餐厅的鳗鱼饭套餐更是百吃不厌”。原来如此。早就听说何宁总编的工作生活节奏很快,还没有见面我就感受到了。  相似文献   

12.
画中有话     
“我现在已经不踢球了,因为我自己就是个球。” 马拉多纳来到中国时这么说。阿根廷媒体说他胖得都爬不动长城了。他的一名随从也说,“马拉多纳是足坛的卢西亚诺·帕瓦罗蒂,我指的不是他们在各自领域的地位,而是指他们不可遏制的肥胖,连走路都没形了。”  相似文献   

13.
他们是这样一类动物——如果我能每年组约到他们当中任何一位的一两部书稿,就能让出版社的头头见到我都会端出一副温婉如春风拂面般的笑容。——不算题记一“……我只是用肢体在写作。”陈村说。陈村是在谈论当代作家时这样说自己的。先说了史铁生的创作:“他和我们都有些不一样。因为残疾,因为命运对他不公正,他会思考很多事情,这些事情是我们平时不去思考,或者不愿思考的,比如生命、时间、死亡和黑暗等。他所有的小说,包括《务虚笔记》,写得都像诗一样,很干净,这说明了他  相似文献   

14.
不要想     
同事英忧心忡忡地告诉我,下午要去医院做个检查。“怎么了?”我关心地问。“我的两个肋骨之间有一个硬块。你看,就在这里。”她指给我看。“什么时候发现的?”“有一年了。我也看过医生,他们都说没事。但我就  相似文献   

15.
曾经有一道高中考试题:中国革命为什么有千千万万的烈士?学生们的回答五花八门,有的答案竟然是:“他们不懂得人生的重要”。这件事已经过去了很久,可毛秉华仍然感觉如在昨日。“前些年,我接待了广东的一位中学校长,他带着一些应届高中毕业生来井冈山参观。”毛秉华说,“这位校长把这个故事告诉了我。我陷入了沉思。有的孩子对历史如此无知,可这都是孩子们的错吗?”五星红旗是怎么来的,大人们都说得清楚吗?井冈山斗争离现在这么久了,提井冈山精神还有用吗?一连串的问号,让毛秉华暗自思忖:必须向来井冈山学习参观的游客讲解清楚井冈山精神。毛…  相似文献   

16.
天姿英挺,神情质朴;谈吐谦逊,意志顽强。这些个不同的品行特征,和谐地“整合”在李秋平身上。45岁正是人生之盛年,可他却出人意料地说:“其实,我并不想当矿长。” 记者:“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你是从副矿长走上行政掌门人岗位的,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呀? 李秋平:被赋予更大的权力,也就意味着承担更多的责任。我和李巨生同志——噢,我的同事和矿党委书记,在这一点上都有同感。而且现在体制转轨,经营管理者还得是半个“政治家”,掌柜难当哪!特别在咱们中国,一般而言机遇不复重来,“辉煌的脆弱”一次就够了,就像人生在世只能走一遭是  相似文献   

17.
在兴安盟听说,盟里的同志到内地出差,有时接待人员闹不清兴安盟是何方所在,竟在他们的名牌上写上“蒙古”二字。这使我想起十多年前内地许多人把“深圳”念成“深川”。说起来,都是知名度低使然。就一地经济的发展而言,知名度其实也是一种资源。虽然,广为人知的地方未必一定能发展得火热兴旺,但是一个地方鲜为人知,却多多少少会给它的发展造成一些困难。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如此。不然,为何需要广告,为何需要传媒呢? 像兴安盟这样,“老少边穷”地区,由于名声不得在外,就比别人少了许多机会,少了许多市场,它所拥有的许多资源只好处于沉睡状态。  相似文献   

18.
池莉老师是我非常喜爱的当代作家.她的文字不矫情,干脆,直截了当;她的故事充满生活气息,把很多生活的细节都刻画得入木三分.坦白地说,从看上去很美的电视行业转战到越来越被大家说“不好做”的出版行业,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觉得当图书编辑就有可能与自己喜爱的作家合作,我指的“喜爱的作家”便是池莉老师. 像池莉这样级别的作家,很多出版商都盯着,她作品的市场保证且不用说,也绝对可以提升出版商的品格.当我得知,我要来做《汉口情景》的责编,从策划到编辑到营销——接到这个任务,我觉得是2014年我所有工作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相似文献   

19.
这条新闻线索是偶然得来的。那是去年10月一天的下班前,省总工会来电话告之:“省特等劳模申尊茂突然去世,医德医风太好了,建议你去采访他的事迹。”医德医风好这不正是当前卫生报道中、舆论导向中急需的正面典型吗?我当即决定第二天去采访。可也有人说:“特等劳模都被人写滥了,还能写出啥来?”我想:“不到现场去访访,怎么就知道没写头?”当时若来个“就坡下驴,岂不让一个到手的“熟鸟”飞了!所以一个新闻记者有个识货的鼻子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不怕跑腿,不要放  相似文献   

20.
三岁的弟弟在吹肥皂泡,吹得满天都是。忽然,他放下手中的瓶子,挥动着胖胖的小手,对着泡泡喊:“再见。再见。”对着泡泡说再见?也许只有纯真无邪的孩子才会把微小的泡泡作为告别的对象,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一点上,孩子做得要比我们聪明得多。我们总是享受着泡泡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却忽视了泡泡的努力。当泡泡的生命开始时,便努力地腾空,努力地显示出美丽的颜色,接踵而来的便是无声无息的消逝。为了我们的快乐,泡泡奉献出了它的一生。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无私奉献的“泡泡”,我们同样忽视了他们,难道我们不应该给他们一丝关怀,一丝温暖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